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这首流传广泛的壮族山歌,是歌海广西以歌传情、以歌迎客的真实写照。一年一度的“壮族三月三”歌节,给山清水秀人好客的广西带来了一个旅游高峰。自治区旅发委透露,2017年“三月三”小长假期间,广西旅游收获颇丰,6天时间广西重点旅游目的地旅游人数和总收入均大幅增加,全区共接待游客约1296.2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83.63亿元。如何以“壮族三月三”歌节为抓手,提升广西旅游业的文化品位,是一个值得我区重视和研究的课题。一、“壮族三月三”歌节提高广西旅游  相似文献   

2.
自1983年以来,武鸣每年的“三月三”都举行规模盛大的歌节活动,而2003年农历“三月三”歌圩活动项目中,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武鸣壮族师公横鼓舞。那古朴  相似文献   

3.
苏华清 《当代广西》2010,(12):50-52
龙母文化是珠江流域以“掘尾龙拜山”传说为中心所形成的文化体系,是珠江流域的主流文化之一,龙母在近代已成为珠江流域公认的重要人文始祖,在全国和东南亚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甘蔗节节甜,山寨换新颜,新楼哥建好,专等把妹连……”一首原生态壮欢歌曲《哪来歌恁甜》唱出了壮乡农村的新面貌,唱出了壮家儿女的幸福新生活。2007年2月,柳城壮欢走进中央电视台《金土地》栏目,让全国观众领略了柳城的壮族文化风情。  相似文献   

5.
敢壮山位于田阳县城东10多公里处,是壮族布洛陀文化遗址,壮族文化的发祥地。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田阳周边县、市及海内外的壮族同胞十余万人自发来到敢壮山,唱山歌、祭奠朝拜壮族始祖布洛陀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6.
许晓明 《当代广西》2009,(17):56-57
壮族人民以好歌善唱而著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承载了壮旅民歌及其“涛性思维”的壮语却渐为式微,“欢”、“嘹”、“歌圩”等似乎要成为远去的记忆。为传承壮族文化记忆,一些壮族年轻人以网络为平台,悄悄发起了壮语“保卫战”。他们除了在壮族门户刚站“壮族在线”上建立专门的壮语文学习板块外,还通过流行歌曲这种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承母语。这些年轻人先用壮语翻译或改编歌词,  相似文献   

7.
苏星 《当代广西》2010,(10):57-57
<正>阳春时节,绿意盎然。4月20日,为期三天的2010年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在田阳县敢壮山旅游景区正式拉开帷幕。成千上万的壮族儿女和八方游客云集敢壮山,共同欢庆这一壮族原生态歌圩盛会。  相似文献   

8.
李祥 《今日民族》2012,(3):36-36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的壮族都要举行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祭祀壮家的列祖列宗,这是一年中壮家人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  相似文献   

9.
农开文 《今日民族》2011,(4):4-I0002
3月29日至30日,云南省传承优秀壮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经验交流会暨欢庆2011年度壮族三月三节活动在马关县举行。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壮学会会长戴光禄,省民委党组书记、主任、省壮学会常务副会长王承才等100多名省壮学会理事参加活动。中共文山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昌碧应邀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代表也应邀参加了活动。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17,(11)
<正>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传统歌节,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不少汉族地区,近年来民间也自发举行三月三盛会。“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大诗人杜甫在《丽人行》中,以细致的笔触描写了古时上巳节的盛景。“三月三”,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诗经》中有关情爱的国风部分,共162篇,很多地方表明了三月三为情人节。三月三能成为中国情人节是有着古老传说、民间风情和官方提倡等诸多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云南省各地壮族同胞以多种方式,欢度"三月三"传统节日。4月16日,由云南省壮学会和文山州壮学会主办、砚山县壮学会承办的中国·砚山壮族"三月三"文化活动,以专场文艺汇演方式欢庆节日。来自文山市、师宗县、马关县、广南县、西畴县、丘北县、砚山县、河口县、富宁县、屏边县等壮学会带来了《壮家风情》《姑娘淘米在河边》《壮乡美》《芦笙舞》《醉在三月三》等民族歌舞,展现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砚山县彝族同胞同台表演了弦子舞、苗族同胞表演了芦笙舞。原省  相似文献   

12.
节日     
在昆壮族同胞欢庆“三月三赛歌节” 3月27日,风和日丽,游人如织的云南民族村锣鼓喧天,歌声飘扬,近千名在昆壮族同胞在云南民族村壮族村欢庆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三月三。自24日开始,文山州政府、省壮学研究会、云南民族村就在民族村内举行了以壮族传统歌曲为主的赛歌活动,除壮族歌手外,彝、白、藏等民族的歌手也同场献艺,以这种形式庆祝三月三节在昆明尚属首次。27日下午的庆祝活动把赛歌节推向了高潮,来自文山、玉溪等地的壮族文艺工作者及云南民族村的各族演员们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还举行了壮族传统的祭竜仪式和壮族人民…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是广西充分发挥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优势,积极实施“壮族三月三”民族法定节日的第四年。由于今年“壮族三月三”和清明节两个节假日相邻,形成了具有我区地方民族特色的6天长假。节日期间,全区各地围绕“民族文化”主题,组织开展“壮族三月三相约游广西”系列宣传推广活动,着力打造“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旅游文化消费品牌。在强势的旅游宣传促销和多重优惠政策的推动下,广大游客旅游消费热情进一步激发,民俗之旅“刚需”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规模进一步扩大。记者从自治区旅发委了解到,据初步  相似文献   

14.
正"天下风情何其多,岭南广西一大箩"。世居广西的少数民族以充满原生态特质的生活习俗,造就了绚丽多彩的壮文化风情。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侗族、苗族、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广西各地少数民族群众穿上节日盛装,向歌圩涌去,欢乐的歌声在壮乡大地萦绕。武鸣赶歌圩、融水苗族斗马、崇左花山骆越始祖祭祀大典、大新民间"侬垌"节……你方唱罢我登场。与往年相比,今年全区共有360多个较大的"壮族三月三"活动点,比去年增加了110多个。  相似文献   

15.
今年四月三日,一股节日的热潮涌进了南宁。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县来了七百名民间歌手。他们载歌载舞,奔向城内的望仙坡,欢度壮族的“三月三”(农历)歌节。高亢的唢呐声、深沉的铜鼓声和热闹的芦笙曲调,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居民。女歌手的漂亮服饰使人目不暇接:壮族镶花边的大襟衫,五彩缤纷;瑶族姑娘的银牌头饰,闪闪发光;苗族的银项圈,满胸及膝;侗族的白衣黑裙和白花黑伞,色调高雅……在歌手的簇拥下,壮族传统舞蹈中的“水牛”在顶角,“大鸟”在笨拙地起舞。南宁就是一个人们在大街上可以看到如此真实的民族风情的大城市。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20,(9)
正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广西农历三月初三,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2014年3月13日,广西将"壮族三月三"设为公众假日,旨在通过这一民族传统节日,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3月24日,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广西创新2020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  相似文献   

17.
上林县采取有力措施挖掘民族文化, 积极发展民间壮剧,使民间壮剧得到蓬勃发展。目前,上林县共有壮剧团97个,拥有壮剧团最多的乡镇是巷贤镇,数量达到18 个。壮剧源远流长上林县壮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 80%,有浓厚的壮文化底蕴。该县壮族戏剧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据上林县  相似文献   

18.
“三月木棉红映天,喜邀客人游壮乡。先尝壮家五色饭,再敬好酒喜洋洋。”绚丽的灯光,多彩的舞台,一群身着天蓝色衣裙的少年亮出天籁般的歌声,倾情合唱《壮家五色饭》。这是2005年7月,武鸣县尼达尼合唱团在第二届中国儿童音乐节上表演的情景。最终,他们以甜美的歌声、独具魅力的壮族风情征服了现场观众,征服了评委, 获得了声乐类金奖和新作品创作奖。喜讯传来,举县皆欢。尼达尼合唱团是  相似文献   

19.
若舟 《今日广西》2008,(15):24-26
广西著名油画家陈庆珠年近古稀,面对有“神山”、“圣山”之称的大明山,却仍像个孩童。他生长在大明山下,大明山流淌的甘泉滋养了他。他是大明山的儿子,自号山夫。他深深知道,圣洁无瑕的大明山,在壮乡各族人民心中有着怎样的位置。多年来,这座圣山,“静卧深闺,远离闹市”。两年前,陈庆珠应大明山管理局之邀,不顾“年纪不小,身体不好”。  相似文献   

20.
<正>诙谐有趣的对山歌,轻盈灵巧的竹竿舞,美味可口的五色糯米饭……“三月三”期间,八桂大地一片歌海,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壮乡人以此庆祝这一特别的节日。自2014年开始,我区将“壮族三月三”设为公众假日,群众聚会狂欢的热情被点燃,“三月三”变成了广西各族人民的狂欢节。今年“三月三”适逢清明节,六天长假让狂欢升级,“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系列活动盛大上演,“和谐在八桂”“e网喜乐购”“桂风壮韵浓”“相约游广西”“民族体育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