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茂斌 《黄埔》2013,(3):12-13
什么是黄埔精神?黄埔精神,是一个以武德为基本特征,融军事、政治、哲学、伦理等诸因素的多层次的思想体系,被称作是"革命的爱国黄埔精神",它有七层深刻的含意:一是爱国爱民、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使命感;二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全民富强的整体观念;三是自尊自俭、自强不息精神;四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使  相似文献   

2.
李熙宗 《黄埔》2013,(3):6-6
发扬黄埔精神,是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建会宗旨,是黄埔同学应该身体力行的义务和责任。什么是黄埔精神?我看应该是爱国革命!为什么说爱国革命是黄埔精神?首先,我们应该从黄埔军校的诞生说起,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时,孙中山先生视察了黄埔军校后在作报告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我们今天要开办这个学校是希望什么呢?就  相似文献   

3.
辛旗 《黄埔》2006,(2):13-14
“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是黄埔军校的建校宗旨,也是黄埔师生在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动力。黄埔师生在为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解放前赴后继的斗争中所孕育的黄埔精神,内容很多,但归根到底就是“爱国、革命”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革命已经取得成功的今天,我们弘扬她,就是要团结起来,继承先烈们的遗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为中国不再受欺凌而奋斗。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弘扬黄埔精神和60年前中国人民和军队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所铸造出来的抗日精神,给我们的启…  相似文献   

4.
袁恒杨 《黄埔》2013,(3):17-18
那些为祖国统一、民族崛起而奋斗的黄埔先驱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铸就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成为黄埔军校留给中华民族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黄埔精神至今仍是振兴中华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及世代后人。我们要传承和弘扬黄埔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传承黄埔精神,必须坚持弘  相似文献   

5.
正黄埔精神是中华民族最深刻的历史记忆之一,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关于黄埔精神的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关人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有的将黄埔精神概括为“团结、负责、牺牲”,有的归纳为“爱国、革命、统一、团结”,有的总结为“救国救民、视死如归、百折不挠、亲爱精诚”。较有权威的表述有两处。一处是1994年,江泽民同志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10周年大会题词:“发扬  相似文献   

6.
《黄埔》2018,(1)
正九十多年前,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推动民主革命时,面对的是民族的危亡、国家的苦难。带着救国救民的责任,黄埔军校在建校、建军和投身革命的过程中,锻造并弘扬了以爱国革命、团结合作、勇于牺牲为主要特征的黄埔精神。按照中山先生的理想,创建黄埔军校,以革命的方式拯救中华是第一步,他毕生孜孜以求的是中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富强,黄埔师生就是要担负起  相似文献   

7.
尤广才 《黄埔》2013,(3):4-5
今天,黄埔军校离我们的视野越来越远了,黄埔同学健在的也越来越少了,然而,黄埔精神人们现在谈论得却越来越多了。这说明,黄埔精神已经穿越时空,继续散发着持久的魅力,产生着长远的影响。对于什么是黄埔精神,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尽管概括得不尽相同,但在爱国爱民、心忧天下,革命奋斗、不怕牺牲,  相似文献   

8.
正黄埔精神与爱国是不可分割的,因为爱国——爱中国是黄埔精神的基因。所谓黄埔精神,顾名思义就是黄埔军校的精神,也是黄埔军校创校者孙中山先生救国图存的爱国精神。近代中国,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所言:“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  相似文献   

9.
《黄埔》2022,(1)
1926年8月19日,黄埔军校第4期学生毕业时,校政治部主任、中国共产党员恽代英在《黄埔日刊》上发表了《本期同学录序》,第一次提出黄埔精神。此后,以爱国革命为核心的黄埔精神,感召激励了一批批、一代代黄埔人舍生取义投入东征北伐,慷慨赴死抵抗日寇入侵,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以及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复兴而英勇奋斗。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恰逢父亲戴安澜将军诞辰110周年.90年前,年轻的他投身到黄埔军校这所革命的大熔炉中,哺吮爱国革命的精神,吸取团结奉献的理念.在尔后的人生征途上,为国家民族英勇奋战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周恩来总理挽戴安澜将军联“黄埔之英,民族之雄”,既是对父亲的高度评价,更是对黄埔精神的赞颂.  相似文献   

11.
《黄埔》2017,(1)
正阐释黄埔精神并弘扬黄埔精神的现代价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黄埔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以黄埔精神为桥梁,持续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有助于维护两岸和平发展和台海和平稳定,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爱国是黄埔精神高高飘扬的旗帜,是推动祖国统一的重要精神力量。黄埔精神是一个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12.
蒋术 《黄埔》2011,(2):30-31
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中,最宝贵的是他毕生所表现在理念与实践中的"爱国、革命、和平、奋斗"的精神,其核心为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黄埔精神发源于中山精神广州蒙难脱险后,孙中山痛定思痛,丢掉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幻想,总结出两条经验教训:一是依靠军阀来打倒军阀列强是行不通的;二是要完成革先给们  相似文献   

13.
王晓蓓 《黄埔》2009,(5):25-26
在风景如画的文君故里——四川省邛崃市,有这样一位广受尊敬与赞誉的黄埔同学:他勤于耕耘、默默奉献,在教育战线上呕心沥血30余个春秋;他热爱生活,关注民生,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竭智尽力;他热心黄埔事业,积极开展联络宣传工作,为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殚精竭虑,奋斗不息……他,就是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邛崃市黄埔联络组组长、邛崃市政协委员、黄埔二十三期学生王大力。  相似文献   

14.
侯松平 《黄埔》2013,(3):9-10
由于我的父亲侯炳垚先生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十八期,我——便与黄埔有了"血缘",一辈子与黄埔精神结下了不解之缘。黄埔精神是什么?我从父亲身上看到了她的核心——爱国。因为爱国,在全国抗战烽火连天的1938年,为抗击日寇,正在洛阳读高中的父亲投笔从戎,考取了黄埔军校。父亲毕业后跟随部队在抗日战场上赴汤蹈火,浴血奋战。我看黄埔精神,真了不起!为了国家,她可  相似文献   

15.
王忍 《黄埔》2013,(3):18-19
时光可以湮没一段回忆,时光可以抚平一段创伤,时光可以淡忘一段辉煌,但时光不能抹去一种精神,一颗爱国革命的赤子之心,一种不畏牺牲的中国军魂,一个能同圆中国梦的坚实载体。这种精神,就是黄埔精神。时光荏苒,诞生于89年前的黄埔军校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销声匿迹,相反,这所军校背后的硝烟岁月,仍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历史记忆。人们回忆它,是因为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建立了革命  相似文献   

16.
论黄埔精神     
名扬天下、如雷贯耳的黄埔军校及黄埔精神,长久以来一直为海内外华人及仁人志士津津乐道。回溯历史不难发现,黄埔精神的核心要义是爱国,而肩负着将黄埔精神付诸实施、发扬光大的历史重担,进而将黄埔精神不断充实与丰富的,则是黄埔军校学生。进入新时代,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之下,黄埔精神被赋予了新的现实意义,即包括青年民众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携手,秉承黄埔先辈的宏愿与初心,推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7.
丁开明 《黄埔》2014,(5):75-77
正2014年6月16日,是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日。在徐州市委统战部、民革徐州市委会举办的座谈会上,家住泉山区翟山街道的97岁老人田茂华介绍黄埔军校生活、重温抗战经历、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让人看到一位黄埔女生76年来弘扬"爱国革命"黄埔精神的情怀。爱国革命结缘黄埔田茂华出生于徐州一基督教家庭,母亲是西关教堂的传教人员。她在教会培心中学学完初中课程后,  相似文献   

18.
《黄埔》2018,(5)
正94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共同创建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一经建立,便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成为当时的革命摇篮。一批批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起来,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担当主力、英勇奋战、流血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黄埔精神承载着国共两党两度精诚合作的光辉史实,体现  相似文献   

19.
《黄埔》2019,(5)
<正>以"爱国"为核心意涵的黄埔精神,是黄埔军校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当今时代,弘扬黄埔精神,就是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阶段的对台工作主要体现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20.
《黄埔》2019,(4)
正广大黄埔师生在东征、北伐、抗日战争中,舍生忘死、前仆后继,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他们爱国爱民、顽强奋斗的精神气质,他们勇于牺牲、百折不挠的人生经历,为后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刊编辑出版的增刊《我的黄埔前辈》,通过黄埔后代对黄埔先辈的回忆文章及大量珍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