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伟 《传承》2011,(25):58-59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近年来,开封市紧紧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独具特色的节会品牌,大力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为开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文化动力、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2.
李九龙 《前进》2013,(5):42-44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土壤,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雁门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雁门文化,传承民族血脉,对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悠久绵长的中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的力量,始终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也是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实现和平发展的宝贵财富。作为中华文化四大源流之一的草原文化,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民族实体,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保证。长久以来,聚居于贵州省的各民族共同开发着共有的家园,书写着多彩贵州以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多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赓续着热爱祖国的红色血脉,对维护祖国西南地区的稳定与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历史维度梳理和分析贵州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具体实践,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孙子擘 《传承》2014,(9):133-135
五缘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的血脉联系,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精神的最深处,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小到个人间良性互动,大至民族间和谐发展,都能看到五缘文化的身影。自秦朝建立后,中国大部分时间是以统一的中央政权来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关系的,其中不少民族政策都烙上了深深的五缘印记。  相似文献   

6.
不同文化的母亲节形象代表都有不同的文化个性,流淌着自己民族文化的血液,承载着自己民族的民族精神。当中华儿女吮吸母亲节的文化乳汁时,这位母亲代表却是洋妈妈。这样的事不宜再继续下去。我们要维系中华文化血脉、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需要自己的中华母亲节。这不是“跟着洋人走”,恰恰相反,是为了维护中华文化主体性。这是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这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防灾减灾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民族繁荣和国家的兴盛,关系到人民生活安康和社会安定进步。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伴随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提速,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在海内外华人中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然而,西方文化包括节日文化正改变着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圣诞节、情人节等受到青睐,而我国的传统节日却受到冷落。这种洋节文化冲击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象引起了世人的忧虑。于是,既“有两会”代表“关于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提案”,又有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的号召,还有民间种种关于节日“的土“”、洋”之争。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与洋”节呢?本期专题策划主题:保护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9.
国家法定假日调整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均成为法定假日。中国传统节日不仅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军队要抓住国家调整法定假日的有利时机.深人挖掘传统节日文化所蕴含的教育资源.积极搭建利用传统节日搞教育的平台.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文化在激发官兵爱国情怀、提升官兵人文素质、构建和谐军营、培养高尚情趣等方面的独特教育功能.使传统节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0.
<正>一、公安院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它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1]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发展和保持个性的基础和前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进程中,积淀了十分厚重的民族传统文化,它是“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所铸就和形成的民族精神及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资源和价值支持。通过研究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加深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党员干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助于当前经济社会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潘琦 《当代广西》2008,(18):40-41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把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新时期,要完成这三大重要任务,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形成统战的合力和统战功能优势,才能有效地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历史的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政党的精神旗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政党的精神旗帜。建设和发展什么样的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未来。  相似文献   

15.
话语新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时代和人民的呼唤,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愿。11月22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各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8.
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千百年来代代相承演变而形成的民族文化标志。传统节日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传递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记忆,凝聚着广大民众的深厚情感和精神寄托,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要对全民族共享的节日文化记忆进行不断挖掘与重构,激发其本身的活力,让传统节日赋予现实生活以新的能量,夯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与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7,(6)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2017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办公  相似文献   

20.
邓玉函 《思想战线》2023,49(1):105-114
中华民族文化灿烂纷呈,在当前全球经济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现实环境里,各国文化多样性势必要求各民族积极互动。梳理中华民族文化从共生到共享的历史脉络,从文化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多元一体格局是当前亟需考虑的问题。本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理路进行梳理与讨论,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逻辑是从文化整合开始的,在文化整合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核心因素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形成的价值与理念,在实践中又表征为文化共享。各民族共生共享的多元文化只有在欣赏与竞生的过程中互守尊严、相倚为强,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延续民族文化之血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