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里面的“生活世界”概念的诠释来为文化价值观的建构奠定一个理论基础.他在批判由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兴起所导致形成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文化观基础上,提出了只有“回归事物本身”,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才能正确理解不同的文明、文化的价值,人的生活世界是文化-历史的世界.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必须辩证地看待自然科学与文化的关系,还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武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文化,最后提倡回归伦理本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价值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深土厚壤。邓小平在继承和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德教为先”的思想来确定德育的首位,用“义利双修”原则来指导当今我国的文明建设和文明进步.把内圣外王与党的建设与个人德性修养联系起来,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立在更坚实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3.
季中扬 《求索》2008,(7):176-178
所谓“快感文化”思想,特指关于非压抑性文明的一种文化思想;在这种文化中,快感不再服从政治、经济、道德、美学的需要,它能够无阻碍地得到满足。在西方美学思想史上,自席勒以降,尼采、弗洛伊德、马尔库塞、乔治·巴塔耶相继阐发了“快感文化”观念,形成了一个思想传统。在后工业社会中,由于媒介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兴起,当代审美文化出现快感化倾向,但这并非“快感文化”的实现,相反,“快感文化”思想作为一种文化批判理论,可以为我们批判性地思考当代审美文化的快感化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欧阳剑波 《前沿》2012,(17):167-170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来自于“文化自觉”的内在驱动力.审视近代以来中华文化与中国社会变迁的脉络轨迹,中国“文化自觉”之路之所以充满着困扰与焦虑,这与传统农耕文化的固化与阻力、近代以来文化的闭关与自觉意识的缺失、“左”的思潮和“全盘西化”的干扰、民族文化建设缺乏自我反省的延误、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冲击等特殊历史背景和境遇无不关联.厘清与反思这一历史脉络,既是现时代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前提和时代诉求.  相似文献   

5.
道格拉斯·凯尔纳在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英国的文化研究和后现代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建构了批判的媒体文化理论。这种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是批判的社会理论、文化批判和批判的媒体教育学的综合,具有批判性、政治性、多元文化性和多重视角性等特点。凯尔纳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对于当前我国的媒体文化研究和媒体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左世忠 《前进》2012,(8):33-35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数千年的风雨洗礼,积淀了丰厚的文化传统和文明历史,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山西这样一个既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又是我国“司法鼻祖”皋陶诞生地的地方,不仅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文化,还有着深厚的司法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所包含的“德礼融于法”的重要特征和追求秩序、注重和谐的内在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如何科学把握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院文化建设的契合点,在批判的传承中探索法院精神文化建设的路子和方法,是我们在推进现代法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日据时期台湾的文化民族主义 ,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一环 ,它与祖国大陆的文化民族主义 ,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主题、表现形态和话语形式。如对西方人种优良和中国人种低劣的论调加以批驳 ,树立自强保种的思想 ;通过大陆纪游诗文作品表达对祖国山川地理的无比热爱和自豪感 ;探究中国语言文字优于西方语言文字之所在 ;强调历史对于凝聚民气、宏扬民族精神之重要性 ;探寻西方科技、思想、制度等在中国“古已有之”的证据 ,以说明东西方文明各有所长 ,国人不必妄自菲薄 ;揭露殖民者挟“文明”之名 ,以殖民宗主国为模式对其“属地”实行改造等行径的殖民主义实质。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的本土化建构需要一种文化自觉,需要自觉克服本土文化知识内部的学科隔离和思想樊篱。这一方面需要对西方的文化体系进行批判与改造,同时也需要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吸取养分,并与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新的契合与融通。谭嗣同兼收并蓄,展开与西学的对话与沟通,创立了其"仁学"社会思想体系。本文以谭嗣同仁学思想及文化建构路径为个案进行探讨,为文化本土化建构提供一种科学方法论和新的研究范式,为中国文化建构的合法性问题、文化自觉问题强化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从朴素的"类族辨物"观念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生,中国民族观经历了由"自在"到"自觉"的历史性蜕变。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华历史文明连续统"中,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场"宏大的历史叙事",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依靠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也挟带着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唤醒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本文基于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探寻古代文化族类观向现代国家民族观的演变历程,并试图从传统的儒家族类观、近代以来西方民族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三个方面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0.
文化理想、文化批判、文化创造与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与人相伴而生、相和而成、相随而行,是人特有的一种生存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觉就是人本身的自觉,亦即人对人的本质力量和实践活动的"自知之明".文化自觉既是一种现实情态,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生成和存在于文化创造之中并通过文化理想和文化批判表现出来.马克思对私有制和异化劳动进行了历史考察与批判,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描绘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图景,开启了20世纪文化批判的序幕.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经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到民主革命运动,贯穿其中始终有一条主线,就是推实思想。惟实,顾名思义,就是面对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惟实的出发点乃是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惟实的内容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也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即“非古”,一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师法,即“师夷”。“非古”与“师夷”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师夷”又有由低到高层次的演变过程,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非古”与“师夷”交叉叠印,构成了近代中国的推实画面。近代中国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2.
当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在语言方面的思想主要建立在对“民族建构”和“价值中立”的批判基础之上,这些思想家往往认为这两种思想都不利于少数文化群体语言的发展,二者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一个国家推行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语言文化。所以,他们要推行一种保护少数文化群体语言的积极的文化政策,以纠正历史上的不公和保障少数文化群体的语言自由。  相似文献   

13.
当前人类文明形态的深刻变革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实践,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支撑和引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一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文明叙事,它立足实践来勘定文明的存在论基础,透过阶级矛盾来把握文明变迁的深层动力,着眼世界历史来剖析现代文明的层级格局,彻底变革了从观念论出发把文明等同于理性进步的思想传统,凸显了文明的实践性、阶级性和历史性。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通过资本批判“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将现代文明的实质诊断为“资本的文明”,揭示了资本文明在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所造成的“过度”和“野蛮”,描绘了以“真正的共同体”推动“自由个性”生成的新文明图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对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进方向,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自觉与文明自信,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以民族危机开始,从被迫性接受到植入性嵌合、从外源性输入到内源性生成、从参与性学习到贡献性建构,文化现代性在中国进行了从自发到自觉并全面展开的现代化历史实践,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步建立起了本质联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输入性文化变量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形成了具有“中国时间”和“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叙事话语,不断更新和优化着中国文化和文明秩序,并以其奥趣题旨和宏大论域历史地渗透于中国文化现代性的生成与建构中,中国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性质和言路在寻驿中择定,价值和使命在启蒙中自觉,路径和意义在建构中呈现。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冷战的终结,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再次席卷整个世界.与之相伴随.中国出现了重提用东方文化、儒家传统文化拯救人类未来,并从现代性走向中华性的设想,这种设想具有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情怀.当然,这种民族主义情怀的表达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国内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强势文化扩张的冲击;世人无法摆脱现代性的焦虑;冷战结束后,民族国家利益的上升和强化;经济发展后国人文化自信心的增强等等,正是中华民族这种新的历史体验改变了一代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是鲍德里亚早期学术理论建构中分量最重的论著之一,也是其“死亡三部曲”的第一步.这部书的第一章“符号—物的社会功能”是承上启下之作,即上承《物体系》和《消费社会》的相关概念和思想,下启的不仅包括这部著作——《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自身,还包括《生产之镜》和《象征交换与死亡》.在“符号—物社会功能”中,他一方面通过揭示“物”在消费过程中蕴涵的双重逻辑——物物交换的实然逻辑及其中隐含的“一种象征性交换体系”的应然逻辑,试图超越“物”的实然逻辑——一种满足需求的功能——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他通过揭示物的炫耀性消费和仿象功能,试图超越物的生产之实然逻辑.在此基础上,他对物的形式符码及其社会实践的阐述,开启了他构建符号批判理论的“工程”.这样,他就“以符号生产和抽象的差异性社会关系彻底取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前提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结构”,进而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相背离.鲍德里亚没有从实体性的孤立个人主体出发,而是承袭了海德格尔式的关系本体论,触及欧洲当下现实社会生活中鲜活发生着的大量经济、社会、文化现象.由此,鲍德里亚“符号—物社会功能”理论逻辑的深刻性与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他以人与人之间虚假的象征符码关联替代了物性功用存在之链,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展望则必然是悲观的.  相似文献   

17.
张灏在<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提出幽暗意识这一新概念.张灏认为,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的形成有着必然的联系.张深入研究儒家经典得出中国自古缺乏民主和科学精神,但是,中国文化并非只有儒家思想;张认为中西方都不缺乏各自的民族主义意识;主张批判继承传统来发展现代化;这些思想都是值得我们吸收借鉴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来自于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的古典哲学,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有一个思想来源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人类一切文明进步的理论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的国情有两个特点:一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国,二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  相似文献   

19.
当代台湾的“母语立国”论述主要表现为一套后殖民主义话语:强调中国文化内部的族群差异与语言差异,并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同化”理解为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不断“殖民化”,并试图在此历史虚构上设计一套“台语立国”的政治-文化“革命”方案。而通过对中国现代性发生史的扼要回顾:从早期同盟会的血缘革命、种姓革命到成熟时期的共和理想,我们会发现,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主流是政治民族主义;追求民主、自由的共和理想,区别于德国式文化民族主义;追求血统与文化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20.
霍小娟 《前沿》2006,1(12):226-229
“以人为本”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个时代主题。从历史上看,这一理念由来已久,在中西文化中都有所体现。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传统文化中梳理出“以人为本”思想观念的历史发展脉络,辨析各自独特的内涵与基本精神,总结新时期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