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与"民"是有所区别的。上古的时候,前者指的是"自由人",而后者指的是"奴隶"。后来,这两个字逐渐合而为一,变作了"人民"。到了近现代,"人民"这个词的份量日益加重,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人"与"民"的迥异含义被人们所提起的已经不多了。但是,"人"与"民"这两个字义的独立性即便是在现在,也仍然是存在的,有些地方仍然必须单独使用其中的一个字,而且要各就各位,不得僭越。比如时下流行的所谓的"电影人"、"画人"、"音乐人"等,若把这里的"人"换作"民"则就非常别扭;同样,若把"移民"、"烟民"、"股民"等中的"民"换成"人"也会贻笑大方。这里面,既有群体与个体概念之别,又有特定人群与普通人群概念之异。人与民各自的古老含义虽然  相似文献   

2.
<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理论原则和行为要求,现在已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并参与学习和研究。与此同时,这一理论原则和行为要求不是来自别人而是来自马克思,这一点似乎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不知是不是因为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还是由  相似文献   

3.
<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思想命题或哲学命题,一般都认可是马克思首创,这应该没有问题。马克思以前的诸多有关人的发展的探讨,无论是在"发展"本身还是在"自由"、全面"的问题上,都没有达到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整体而科学的把握。那么这样说,是否就意味着马克思关于人的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重新深入理解和对待"人",这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问题、真问题、核心问题。要想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或者"人类观",从理论背景和潜台词方面重新认真关注和思考这几个要点: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终点;在本体论的意义上,现实的人的存在,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存在者;从"本态论"的意义上看,实践是人类特有生命活动的本质形式;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视角;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是一套以人为主体,说"人话"的哲学。  相似文献   

5.
正"人是人的最大乐趣",这句话来自一首留传千年的古冰岛诗。当初,笔者并不理解这句话,直到后来开始研究城市形象,观察在城市中人们的活动规律和注意力规律。什么是城市?有一种解释是,城市就是很多的人相聚的地方。想想也是。乡村田园是什么?是小桥流水人家,是田野森林庄稼,很难想像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而城市,则是"百千家似围棋局"、"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相似文献   

6.
<正>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一说,可以信其有,也可以信其无。说"有"者,是因为现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种种联系无不是社会联系;说"无"者,则是因为种种被称为社会联系的关系或活动都有各个自身的称谓,无需用一个什么社会联系去称呼它们。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国际发展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源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理论的层层揭示,其中"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义。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在个体和共同体之间保持张力;需要破除抽象力量的支配。  相似文献   

8.
自上世纪80年代起,笔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理论进行了长达30年的持续研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这一关键性命题和研究纲领,并逐步建立了剩余价值哲学本体论和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采用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哲学方法对"社会基本矛盾"问题进行解读,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社会基本矛盾从"人与物的矛盾"向"人与人的矛盾"发展和转变的必然逻辑,以及"人民内部矛盾"与"人性矛盾"的本质区别和理论关系。  相似文献   

9.
《群众》2017,(23)
正最近听一位在工厂工作的同学说了这么一件事,他所在的单位支部书记对工人言必称"下面的人",大伙对此很有意见。既然有"下面的人",那肯定就有"上面的人",这"上面的人"是又是谁呢,毋庸置疑,这位书记肯定是其中之一。称部属或群众为"下面的人",这种带有等级制的、歧视性的称谓确实让人听了不顺耳。  相似文献   

10.
《创造》2014,(5):4-4
正这个标题暂且套用"建设人的城镇化"而来,意思还是不变,不管要建造什么,肯定都要以"服务人、满意人"为标准,而绝不是"为难人"、"气煞人"等等。想到这点是因看到媒体报道我省建设民航强省的消息,称到2015年,云南省将建成泸沽湖、沧源、澜沧、红河机场。到2016年,全省民用机场建成16个、通用机场建成8个,开  相似文献   

11.
在中文第1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所收录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出现了"只能求助于人权"这样一个句子,许多中国学者认为这是马克思对"人的解放"所作出的回答,并因此而论证了马克思对待人权持肯定的立场。但这样的论证却是由于对menschlichen Titel的错误翻译而引发的一场"美丽的误会"。menschlichen Titel应译作"人的权利",其与"人权"有本质区别。就人的解放而言,马克思所肯定的是"人的权利"而非"人权"。  相似文献   

12.
陈曙光 《湖湘论坛》2007,20(4):12-14
"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人学的基本问题".但人与世界究竟是"比肩并列"的两个"存在",还是同一"存在"的两个方面,或者说人与世界的关系究竟是分离的,还是统一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理论人学与实践人学的分水岭和试金石.西方传统人学在回答人学"基本问题"时走的都是同一路径,即将前提预设为人与世界本来是分离的,只有在超验的思想世界中才能实现二者的统一;而马克思在回答这一"基本问题"时,则实现了革命性的颠覆,他认为传统人学的前提预设本身就是不成立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原本就是统一的,不存在感性的经验世界和超感性的本体世界的分离.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城市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车让人"在很多城市已经广泛推行。笔者所在城市,不少路口悄然换上了"车让人,人快走"的指示牌,这也成为了马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司机在斑马线前自觉停车让行,行人则快速通过,有时还会互相致意。这种无声的默契,不仅体现了文明,也温暖了人心。从"车让人"到"车让人,人快走",是将司机的单方面行为变成  相似文献   

14.
<正>全面分析相关国家对"一带一路"的认知,是我国制订"一带一路"传播策略的前提,也是评估其传播效果的关键依据。制定"一带一路"的传播策略,首先要对目标群体进行科学分析,洞察其利益、文化、认知与决策风格以及对"一带一路"国际认知的认知。在此基础上,需检视我国现行的传播策略,识别目前和未来的误区与陷阱,并最终提出适于国际传播生态的改善建议。这就是本文集中探讨的三个层面。焦昆(旅英华人传播学者、国际战略  相似文献   

15.
私有财产对人而言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成为个人延续自己种生命,确立自己独立性的物质基础;而另一方面,它导致人对物的依赖性,并形成人的价值的物化。马克思曾把共产主义解释成为"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在这里,所谓共有财产意味着为人的类生命奠基,即,使人们能够在拥有自己和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基础上还生成人的类本质,成就人的共同的社会生活和宇宙生命。这就是积极扬弃私有财产的状态下人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针对"以神为本"的,在当代中国是针对"以物为本"的。在这两种场合,都不涉及在人的内部以哪个特殊部分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这里说的马克思主义"来源"与"组成部分",出自列宁的一篇题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文章。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一三年。在一九一〇到一九一四年间,列宁连着写了几篇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其中包括《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几个特点》、《马  相似文献   

18.
<正>劳动"创造价值"和"表现为价值"这两种说法,都出自马克思,其意在于正确认识和解决劳动问题和价值问题,尤其是两者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但又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根本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能不能做好这项研究,对于正确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决定着他努力和判断的方向。石嫣,这个爱穿粗布衣、有着质朴笑容的女子,身兼多种身份——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分享收获(北京)农业发展公司董事长、国际社会农业联盟副主席……但她更喜欢称自己为"农民",准确地说是"新农人"。从业近十年的"新农人"石嫣,如今正经营着自己的三个农场,忙碌在蔬菜大棚和鸡舍、猪圈之间,与村里的农民打成一片……  相似文献   

20.
美学讲,“距离产生美”,其实人与人之间也要讲“距离”。一方面,地球愈小;另一方面,个人空间愈大,人们对“私密性”的要求愈大,这就有了“人泡儿”之说。在越来越频繁的人际交往中适度地把握好“距离”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呢!人的“距离”没有固定的数字,它因人、因场合而异,掌握了距离这一门学问,我们就学会了尊重和被尊重,就能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