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6 毫秒
1.
作为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徐复观从艺术化的哲学角度对《庄子》进行“再发现”,他对《庄子》艺术精神的揭示与对《庄子》美学的深度发掘,对启发思考《庄子》具有审美倾向的人生态度多有裨益.文章以徐复观对《庄子》艺术精神的阐释为研究对象,旨在厘清徐复观所诠释的庄子艺术精神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代新儒学大师的徐复观,何以在艺术思想上独钟情于庄子并称之为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呢?时人对此多有争议。本文从徐复观生活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入手,结合徐复观本人的性格、遭遇以及儒道思想的特点,从台湾的历史文化传承、现实专制政治的压迫、儒道思想的相通与相异、徐复观的内心情感四个方面来探讨影响徐复观归向庄子精神的几个因素。从庄子精神的视角去发掘和把握中国艺术精神,这体现了他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独到理解。  相似文献   

3.
马林刚 《求索》2014,(2):119-124
徐复观心性美学思想扎根于传统儒家思想和人文精神,得益于他对庄子哲学的承继和超越。所谓承继主要表现在他发现了庄子的“心”,创造了有虚静而沉潜的“游心物外”的心性美学追求;所谓超越主要体现在徐复观通过对庄子精神的把握,找到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并通过“心”的体验,借助心斋、坐忘、虚静达到主观心性和客观世界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不断传达出道德和艺术的审美契合,从而实现自己关于“心性美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精神"及"中华美学精神"已成为文艺界热门话题的今天,回头梳理往昔有关"中国艺术精神"的思考路径,想必会增添一种历史感。徐复观认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只有由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而在庄子那里,中国艺术精神才有了最纯粹而又凝练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庄子》这一楚文学的重要文本的解读,可以了解以庄子为代表的楚人的智慧发生。庄子最充分地体现了楚人的诗性智慧,这种诗性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其思维方式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其天人合一的自然人生哲学思想上。同时,《庄子》一书中折射出了楚文学的艺术精神,即人的生命的自由精神、对现实的批判与否定精神和理想精神。  相似文献   

6.
《庄子》作者喜欢寓论说于讲述之中,其言说艺术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色彩。这种言说艺术与作家独特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庄子既洞达原始神话思维的根本精神,又汲取文明时代理性智慧的养料,把认识和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熔铸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其言说艺术产生的触媒。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言说的方式,使《庄子》具有更丰富的审美趣味,从而产生更为持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庄子》一书在魏晋时期最为盛行,魏晋清谈名士们读《庄》、论《庄》、注《庄》,可以说魏晋社会的许多层面都受庄学精神的熏染,尤其是魏晋时期的艺术受庄学影响尤深。东晋名士王羲之作为一代天才的书法家,他对《庄子》的态度颇值得玩味。他既醉心于《庄子》却又对庄学有所批评。王羲之这种矛盾心态,其根源在于王羲之人生态度上的庄学倾向和政治态度上的儒家倾向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吕岱  ;王成伟 《重庆行政》2014,(3):101-103
正作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巴渝山水孕育出了质朴浓烈而又瑰丽多姿的文化艺术作品。集中体现古代巴人龙蛇崇拜和尚战精神的《巴渝舞》,可以看作是今天在重庆地区广泛流传的"龙舞"的最早的血脉起源。铜梁龙舞以其浓烈的个性、夸张的表现和发自内心的审美体验,而成为传承巴渝文化艺术精神的"心灵象征"和精品之作。徐复观先生言:"道德、艺术、科学,是人类文化的三大支柱。中国文化的主流,是人间的性格,是现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艺术精神是落实到绘画上的中国艺术精神的精髓。它所蕴含的合于自然、合于道的天人合一观与原始岩画中朴素的“天人合一”观相通。从东西方哲学与美学的交流中可以发现,庄子的艺术精神对西方人文主义美学思潮的影响勿庸置疑。人文主义美学中的“游戏说”——本真游戏,原始岩画艺术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庄子的“游”这三者同样追求一种主客相忘的本真状态。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它们达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10.
《庄子》自由观与古代印度解脱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说《庄子》是一部纯粹想象的作品,但笔者发现它对精神自由的描述竟然与瑜伽修炼层次的有关内容不谋而合。《庄子》中时有令人不解处,但在印度思想体系的观照下,我们却常能豁然洞开。  相似文献   

11.
李波 《前沿》2009,(5):164-170
南宋时期,学者们开始借鉴评点之法解读《庄子》的散文艺术,取得了不少开创性成果。他们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庄子》的章法结构、关学特征以及文本辩伪几个方面。南宋庄子散文评点为明清庄子散文研究的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亦奠定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散文批评范式。本文即对这一原生态的学术研究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读老子庄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又称《道德经》)和《庄子》是先秦诸子中的两部奇书。各以其玄妙、深邃的思想及独具一格的文风给予后世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以巨大的、历久不衰的影响。两书都有积极的思想,也都有消极的思想。毛泽东读《老子》和《庄子》,达到了烂熟于胸的地步;书中的精彩段落和名句,可以信手拈来,并加以引申发挥。为我们树立了阅读和理解《老子》、《庄子》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汉初才士贾谊对于《庄子》甚为熟悉,《鵩鸟赋》征用、化用庄子要义、典故甚多。儒生韩婴着《韩诗外传》,视庄子为儒家对立者的诸子之一进行批评,但也较多地暗引、改易《庄子》寓言。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很可能是《庄子》文献的整理者,为《庄子》内篇定题,且对《庄子》要义作出了相当深刻而影响后世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试论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李仁质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在文学史上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他擅于用寓言故事来寄寓表达思想哲理。他的著作《庄子》一书“大抵率寓言也”(《史记》卷六十三)。庄子认为,通过寓言可以曲折见意,把作者不容于世、不容于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陶家韵 《传承》2010,(21):146-147
清末民初有桐城派"殿军"之称的马其昶所著《庄子故》,不仅深得庄生哲学之旨,同时对《庄子》文学品评也颇具特色。而《庄子故》对《庄子》的文学品评偏重于文章结构的梳理,这一特色的形成主要与马其昶的桐城派作家身份以及当时的八股科举取士制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姜波 《学习与实践》2009,(6):143-147
颜回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没有著述、没有功德,却被人们尊称为“复圣”,这似乎有些“名不副实”,但是通过对《论语》、《庄子》中颜回形象的对照发现,这一礼遇是得当的。颜回的“好学”精神、杰出的政治思想以及“颜乐”精神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儒道这两篇经典关于颜回形象的记载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所以,道家经典《庄子》对颜回的记载是否具有客观真实性,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是孤独哲学。无论是儒家的"内省不疚",佛教的"禅定静虑",还是老庄的"无为虚静"都要求主体处于孤独的心境中。庄子的哲学是孤独的哲学,可以说,没有主体的孤独精神状态,就没有庄子的哲学。无论是道本体的建构,还是对社会理想状态的追求,乃至主体本身精神的超越,都与孤独的主体精神密不可分。本文试图分析《庄子》哲学中的孤独意涵,从三个方面揭示孤独与庄子哲学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邢研 《思想战线》2022,48(1):163
“游”是《庄子》文本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当代关于《庄子》之“游”的研究,较主流观点是把“游”作为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但这种阐述虽然注意到《庄子》中“游”所具有的自由属性,却忽略了“游”实际的活动特质。作为一种活动,《庄子》之“游”是一种人之身心整体与“道”融汇交通的活动。其具体展开于人出离于“在世界之中”状态,“虚以待物”而“以天合天”的生活实践之中,并由此构成了一种“合道而为”的自为而“自由之”的自由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一书以《逍遥游》开篇,"逍遥"二字给后学留下了无尽的阐释.有学者主张庄子的"逍遥"是内在逍遥,是一种"退居内在城堡"式的逍遥;另有学者主张它是一种艺术上的境界,在艺术领域达至逍遥的自由之境.然而"逍遥"之义,题中应包含"刚健有为"的向度.庄子试图通过"心斋""坐忘"工夫,达至"吾丧我"之逍遥境地,从而以一种刚健之姿,实现"真人"般的逍遥.  相似文献   

20.
李调元《〈庄子阙误〉跋》认为焦竑《庄子翼》卷末所附《庄子阙误》为杨慎所著,焦竑不题杨慎,是想"据为己有"。实际上,焦竑《庄子翼》卷末所附之书是宋代陈景元《南华真经章句·阙误》,并非杨慎《庄子阙误》。杨慎《庄子阙误》是在改写陈景元《南华真经章句·阙误》基础上,即把陈景元"校语"放入《庄子》原文中,并将陈书所引《庄子》原文改作"校语",再加上《庄子难字》中的部分"音切"内容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