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反腐败斗争正在深入进行,从反映的问题看,腐败渗透到社会许多领域,而作为其核心的权力腐败,则成为人们最关注的热点问题。权力与腐败的关系权力腐败,是指掌握权力的少数人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它不论以怎样的形式表现,以权谋私都是其本质。在“皇权天授”的私有王权制度中,专制权  相似文献   

2.
腐败的实质是以权谋私。以权谋私的核心又是权钱交易。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研究世界各国的腐败现象后曾指比:“腐败行为大多数采取以政治行动换取经济财富的形式。一个社会哪种特定形式的腐败现象具有普遍性,这往往取决于人们在两者之间采取哪一种途径比较容易。一个积累财富机会很多而政治权力的职位很少的社会,其腐败的重要形式是运用前者取得后者。在通过私  相似文献   

3.
廉政建设是针对党政机关部分工作人员的腐败现象而提出来的一项政权建设措施。腐败的本质特征就是以权谋私,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权力与金钱的交换即权力转化为金钱,金钱腐蚀权力。例如,一些党员干部利用人民赋予的管理生产、管理社会的权力,倒买倒卖、收受贿赂、贪污腐化、挥霍浪费等等。  相似文献   

4.
司法腐败是各种腐败现象中的要害和核心 ,是滋生和助长其他腐败的温床。司法腐败之所以能存在 ,是司法权力的行使者将司法权力据为私有 ,以权谋私 ,权钱交换 ,从而产生异化与腐败。反对司法腐败既要抓防又要抓治 ,尤其要注意加强民主权力对司法权力行使的制约 ,加强司法权依法行使的保障机制 ,强化司法廉政的监督制约机制 ,提高司法队伍的素质 ,增强司法人员的社会公仆意识 ,同时 ,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5.
新型腐败的特点包括从以权谋私变为以影响力谋私,从权力寻租型腐败变为"市场化腐败",从直接受贿变为间接受贿,从当期受贿变为延期受贿,从资产型贿赂变为权益型贿赂。识别新型腐败行为,要牢牢把握滥用了公权这条主线。有效防治新型腐败,应综合采用制度和技术两种工具。  相似文献   

6.
也许你只知道以权谋私,还未曾听说过以"数"谋私吧,那么,让我来告诉你。其实,以"数"谋私也并不是什么新鲜货色,说白了,就是某些人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取私利。也许你会心存疑虑:区区几个数字,也能谋私?未免太玄了吧!不错,数字本来是实实在在的,统计数字只要一是一,二是二,应该说就不存在以"数"谋私的问题,况且时下绝大多数部门、单位都能如实统计上报各种数据。但也毋庸讳言,确有少数人把非常严肃的数字当成软绵绵的面团任意捏来捏去,甚至像吹"大大泡泡糖"那样越吹越大,而有些好大喜功的上级部门对此又不进行核实,甚至明知是胡吹还故意装糊涂,以至给胡吹者以  相似文献   

7.
腐败是一重大社会病,应认真诊断,下力疗治,尽早除之。所谓腐败,是指社会公共职权的性质、功能发生变质、异化。其原因,是社会公职人员利用其代理的公共权力谋取个入私利,致使公共权力私人化。腐败有多种表现形式,从其以权谋私的实质推断,化公为私、损公肥私、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循私舞弊、任人唯亲、排斥异己、公报私仇等等均在腐败之列。这些年,在我国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腐败的集中表现是“权力寻租,以权易钱”,即社会公共权力掌管者通过出租手中所有权产采取得租金。他们或是以“提成”、“回扣”、“索要”、“罚…  相似文献   

8.
陈寅生 《岭南学刊》2002,(4):98-100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反腐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 ,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腐败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文试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对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进行探析。一、腐败的政治根源(一 )公共权力的行使不当和制约不力。腐败的本质是以权谋私 ,是权力异化的结果。因此 ,腐败总是与公共权力结合在一起 ,腐败分子总是把公共权力视为特殊商品用以换取私人利益。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 ,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在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的社会环境中 ,社会利益的分配就为一些人利用权力谋取私利提供了方便和条件。改…  相似文献   

9.
权力腐败是指“为谋取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侵犯公众利益,破坏某种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中国,任何一位领导者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给予的,都属公共权力。如果权力当事人利用被授予的权力谋取私利就是权力腐败。   权力腐败的产生离不开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利己主义的思想动机,二是权力机制的缺陷。前者是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后者是外因,为权力腐败的施行提供可能。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学说原理,内因是前提条件,是“因”之所在。因此,权力腐败的根本原因是掌权者在自己的意识形态上走入了歧途。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10.
党员领导干部滥用权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人们广泛议论的热点问题。坚决遏制这一腐败现象,是当前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当前党员领导干部滥用权力的表现 (一)以权谋私 1、以地位权力谋私:有的在“农转非”、升学、招工、招干、晋职和评定职称等方面搞权权交易,互惠互利;有的搞权钱交易,你用手中的钱买我的权,我用手中的权捞你的钱;有的在提拔干部上搞裙带关系,任人唯亲:有的违反规定建私房、甚至地房出租、转卖,从中牟利。 2、以职业权力谋私: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路吃路”。有的人事部门以位谋私、金融部门以贷谋私、铁路部门以车谋私、税务部门以税谋私、工商部门以证谋私、医疗部门以  相似文献   

11.
一所谓腐败,从社会哲学的角度看,就是指人思想上存在着有违社会公共职权责任的倾向,并见诸于不正当实施公共权力来谋取个人或团体利益的行为;从现实的社会观念看,人们一般把公职人员在运用权力过程中的权权交换、权钱交换等当然地视为腐败行为。我们不难看出,不管从...  相似文献   

12.
领导干部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是当前腐败现象的突出表现。英国历史学家艾克顿说过:"权力倾向于腐败,绝对的权力倾向于绝对的腐败。"为此,本刊特派记者采访了中共泰州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陈国华。  相似文献   

13.
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行为。腐败的核心问题是以权谋私,其实质就是运用公共权力来谋取私利。腐败现象的产生有其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一是封建主义的影响。我国的封建社会长达数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些残余思想、观念等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封建主义的权力至上,以言代法,任人唯亲等思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消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虽然同封建主义斗争了几十年,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优良传统,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在党内…  相似文献   

14.
“权钱腐败联盟”在我国的存在已是客观事实,其表现为权力寻租和商业贿赂这两种腐败的结合,我们要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其危害性,从制度建设上做到反腐倡廉。  相似文献   

15.
以权钱交易为轴心的腐败现象正在腐蚀和侵袭着中国社会健康的肌体,必须及时加以遏制。但全方位治理必须建立在对当前腐败现象的根源等作进一步分析,并据此提出解决的科学对策和正确思路的基础上。本文试对腐败现象根源作些探析。腐败的本意是指有机物质的腐烂、变质。引申到政治学,腐败则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在政治上向腐朽、没落的方向发生变质的行为。我们现在讲的腐败,其基本内涵是指党和国家机构中的一级组织、工作人员,为满足私欲、谋取私利或小集团局部利益而实施的严重违背党纪政纪、违反国家法律。侵犯党和…  相似文献   

16.
领导艺术与领导权术具有本质区别:领导艺术是领导者出于公心,视权力为解决问题、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手段,讲究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而个别领导干部使用权术则出自私心,视获取、巩固权力为一切领导活动本身的目的,讲究权为己所用,公器私用,以权谋私。  相似文献   

17.
只有公开的权力运行才会更规范,应把公权力运行的实际依据、标准公开,并发挥媒体的助推器作用权力会腐蚀人,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已经被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所证明,相信还会被将来的事实继续证明。这种腐蚀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腐败,如受贿、贪污、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二是懈怠,如懒政、理想信念缺失、避险不作为、选择性作为等。消除和减少权力腐蚀现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制约和监督权力,让权力这头"野马"不至于  相似文献   

18.
公开化是反腐败的有效途径之一吉龙华,安树昆公开化是一个政治概念。广义讲,有政治权力的地方就可能产生腐败。腐败就是公职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是利用公共权力进行超经济的掠夺。在经济落后的国家,谋取权力,从而利用权力掠夺有限的资源“发财致富”尤为猖獗...  相似文献   

19.
权力与腐败的产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腐败的本质是以权谋私,在权力制约的视阈下,预防腐败关键是要对权力进行限制和监督。我国应主要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预防制度体系、培育发展公民社会和推行透明政府建设四条途径来预防腐败。  相似文献   

20.
所谓用人腐败,是指国家用人权力的行使者违背国家用人权力本意和国家用人运行过程中应坚持的正确方向和原则,将国家用人权力变为个人或小集团的私有资源的一种堕落行为。其集中表现是以用人权来谋私。   用人腐败从本质上说是剥削阶级及其思想意识的产物。它的滋生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既有政治因素,也有经济因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自身因素。   从历史根源来看,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很长的国家,封建主义和其他剥削阶级的影响将长期存在,并总要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从现实社会条件来看,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