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后的父亲     
父亲去逝有些年头了,而他告别人世那天的情景我却终生难忘,以至于我常常仰头,渴望天空的昭示。 那些日子,父亲在医院里已经住了些时候,医院也几次下过病危通知,我们不忍告诉父亲,却又无力为父亲做些什么,大哥和我,还有母亲只有轮流守候在他身边,虽然我们知道父亲在世的日子不多了,但还是渴望奇迹的出现,只是父亲不知道,任何药对他来说都已经无济于事了,根本不能留住他的生命。 父亲就这样躺在病床上,接受窗外那束淡淡阳光的照耀。据说有一家医院可以医治父亲的病,我们便抱着一搏的心情劝父亲去治,但他说什么也不肯转院。 …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探矿工程师的儿子,会有一些额外的母处,特别是,如果你愿意去远处的话。我父亲就是一名探矿工程师,而他也确实带我们去过很多遥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DNA技术在公安业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DNA即脱氧核糖核酸与蛋白质一起构成染色体,存在于所有生物的细胞核之中。DNA是所有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因为遗传信息都贮存在DNA分子中,因此它在生物的遗传过程中起了直接的决定作用。例如,儿子为什么有的地方像父亲,而有些地方又像母亲,从本质上讲就是因为儿子身上的DNA模板有一部分来自父亲,另一部分是来自母亲,DNA把父亲的信息都带给了儿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遗传”。DNA是由四种核苷酸组成的,它们分别是脱氧腺苷(A),脱氧鸟苷酸(G),脱氧胞苷(C)和脱氧胸昔酸(T)。成干上万个脱氧核昔酸通过磷…  相似文献   

4.
一字源流奠万华1988年10月,著名的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博士首次到祖籍地福建寻根祭祖。当时的福建省省长王兆国会见了他。李远哲博士激动地说:“福建省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因为这是我的祖先生活了1000年的地方。”李远哲博士1936年生于台湾新竹县,现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可利分校化学系教授。清康熙年间,他的祖先从福建南安渡海到台湾新竹县。李远哲博士说:“我小时候经常在清明节随父亲去扫墓,每次看见祖先的墓碑上写着“武荣”,就问父亲咱们祖先是从哪里来的,父亲只知道我们的祖先从泉州来,与‘武荣李氏’有…  相似文献   

5.
要我们退学的父亲余茂娟在我们千万个公安干警的家庭里,为了公安事业,居然有许多不同而又相同的父亲。看了贵刊今年第7期《有这样一位父亲》的报道之后,使我心潮激荡,起伏难平。文中赞扬了安徽省界首市公安局路格筠同志在艰难困苦的家庭条件下,全力承担起一个父亲的...  相似文献   

6.
31年前的9月,是我父亲被害的日子,每当我思念父亲时,就不由地想起我敬爱的罗瑞卿伯伯。我父亲11年的冤案是在罗瑞卿伯伯的直接关怀下于1978年4月5日得到平反昭雪的,而就在四个月后,罗伯伯就不幸逝世了。1958年底,中央为加强地方医学院的党组织领导,...  相似文献   

7.
雪白的向往     
我没见过我的祖父。但父亲经常向子女们讲起他。父亲告诉我们,祖父是个医生。但祖父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并没能静下心来行医。祖父在1925年到广州参加了国民革命,后来他以军医身份随北伐军一直打到武汉。可惜他在1932年便去世了。祖父留下遗嘱,要孙辈学医,成为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父亲曾以优异的成绩考进过协和医学院,但是由于后来与祖父失去联系,没有了经济来源,只好辍学,去谋求一个马上能养家糊口的职业;他当然更为迫切地企盼子女们至少有一位能终于成为医生。遗憾的是,由于种种主观与客观的原因,不仅我和哥哥、姐姐们长…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我们的父亲邓宝珊先生诞辰120周年。父亲留下的字画、手札犹在。睹物思人,缅怀过往,他的音容笑貌似乎就在眼前,他的谆谆教诲依然响在耳畔。尽管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几十年了,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他独具的人格魅力,依然鼓励着我们前行。值此父亲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追述了他的几个精彩的人生片段,作为我们对他的追思和怀念,也为资政育人和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奉献一些点滴素材。  相似文献   

9.
第十一届全运会期间,山东日照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桨飞如蝶。颁奖礼仪人员高挑的身材、美丽的面容、亲切的微笑、端庄的仪态,与这里产生的40枚金牌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0.
祖父黄炎培的客厅里摆着一张父亲的遗像,旁边写道:“我们每一回走过北京天安门,望见高高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想起千千万万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生命者中间有一个是你。”父亲离开我们整整50年了。记得在我孩提时,父亲是那么慈祥。大概是中年得子的缘故,他从不对孩子发脾气。有时我们顽皮受到母亲责打时,父亲总是出来袒护我们。上海解放前不久的一个晚上,父亲没有回家。特务们闯进家搜查,母亲很紧张,说父亲被捕了。从此家里就得不到安宁,白天是特务的恫吓和调查,晚上听到的是上海周围的隆隆炮声。上海解放了!可是父亲却没有…  相似文献   

11.
德国当代著名作家本哈德·施林克在200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回归》中讲述了一个父亲的缺场与儿子追寻的故事。小说中父亲的缺场充分体现了父亲身份是一种心理和文化的事实,而儿子对父亲的追寻实际上是自己对父亲角色形象的描摹过程,藉此自己逐渐走向成熟,成为一名合格的父亲。就此,我们可以从信仰的迷失、德国的历史以及女性主义思想冲击等方面阐释缺场与追寻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曾玫 《台声》2014,(2):81-82
俗话说严父慈母,但父亲对我们的关爱却一点也不比母亲少。慈父严师这个称谓放在父亲身上一点也不为过。我想,他也会很享受这个称谓。记得幼时,幼儿园离家有几站路,总是父亲骑着自行车接送姐姐和我。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我们姐俩全托制每周才回家一次,自然每次看到父亲骑车来接我们部会特别高兴。那时看到周边的一切都感觉特别巨大,甚至父亲的自行车都是个庞然大物。那时我坐在自行车的横粱上,姐姐坐在车后座,  相似文献   

13.
杜素雅 《黄埔》2010,(6):28-29
那是9年前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我们全家聚会的日子。这一天,父亲显得特别的高兴。他又拿出了那张52年前的老照片。这是第三野战军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代表的合影,父亲是12名代表中的一位。代表团团长是三野副司令员粟裕将军。父亲指着其中的一位对我们说“大概目前活着的只有我们两个人了,昨天我们通了电话,说到参加过第一届政协会并出席开国大典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活着,  相似文献   

14.
与谁为邻     
中国古时候有“孟母三迁”传说,说孟子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的样子。孟母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把家搬到街上。第二个居住地方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李向阳 《今日民族》2001,(11):30-32
2001年7月21日,不管我们怎么呼唤,父亲再也睁不开眼睛,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父亲名叫李长猛,1921年12月17日生于昭通市一个回族贫民家庭,在父亲的生卒日期中,我发现了三个基本数字:1、2、7,这三个数字的组合是父亲的生日:1921年12月17日,又是这三个数字的组合是父亲的卒日:2001年7月21日。这三个数字的组合也是党的生日:1921年7月1日,这三个数字有什么巧合?几天来我一直若有所思。当党组织写出父亲的生平时,我心里不觉一动,1、2、7不正是父亲一生的总结吗?“1”是一心一意跟党走…  相似文献   

16.
老实的父亲     
尹成荣 《中国保安》2012,(17):70-70
父亲是一个老实甚至有些木讷的人。他经常告诫我们做人要老实本分。不可以虚头巴脑,张狂跋扈。父亲一辈子没有张狂过,总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父亲是闯关东来到东北的,先在吉林一个偏僻的林场抬木头。抬木头的活又苦又累,矮小瘦弱的父亲硬是坚持了下来,而且凭他的努力与实干当了队长。因为父亲干活细能吃苦,别人干完活,把工具一扔就去休息或吃饭了,而父亲就会把所有的工具归拢好。场地收拾利索再去休息和吃饭。这一切被领导看在眼里,于是就让父亲当了队长。  相似文献   

17.
袁浩 《同舟共进》2012,(9):35-36
上世纪80年代末,自贡灯展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邓小平在船上观看,一旁采访的四川电视台记者郑兴光也是广安人,他问小平:“这么多年,就没想过回乡看看吗?”小平摇头说:我怕。其实小平是想回家的。据《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介绍:“我们姊妹几个都很想回家乡看看,可他就是不让。后来父亲告诉我,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1986年,小平同志在成都与阔别67载的幺舅淡以兴相见时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儿时的美好回忆仅成记忆了。”  相似文献   

18.
王剑宁 《人民公安》2013,(15):35-35
我的家乡在“花儿”的故乡,父亲是一个小学的老师。上世纪60年代,仅靠父亲教学的微薄收入.我们一家7口人连生活都无法维持,更没钱买书了。  相似文献   

19.
我的父亲     
父亲是累倒在岗位上的,是为了千万个家庭的安宁而倒下的,父亲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这足以让做儿女的感到骄傲。于是,我说服自己,不管前面的道路有多么艰难,都要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告慰父亲。   1990年 11月 30日,是一个令我们全家终生难忘的日子。我的父亲——徐效典因工作极度劳累,倒在了他的工作岗位上,匆匆走完了 46年短暂的人生道路。   十年过去了,这 3000多个日日夜夜,父亲的音容笑貌无时不在。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总是回忆起与父亲相处的一点一滴,至今仍是那么真切。多少次梦中醒来,父亲慈善、宽厚…  相似文献   

20.
春风暖人心     
卢咸池 《台声》2001,(7):4-6
正当我们努力工作、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 80周年的时候,慈祥的父亲卢嘉锡不幸与世长辞。在送别父亲之时,回想起半个多世纪来父亲受到党的信任、教育和关怀、照顾,悲痛的心中不禁涌起阵阵暖流。 “我们是台湾人”   文革前,我们家一直自称是“福建厦门人”。为什么文革后报上又说我们是“台湾省籍”呢?和其他许多背井离乡来到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一样,这里包含了一段屈辱的历史。   记得还在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就曾经在饭桌上对我和年幼的弟弟妹妹们严肃地说:“我们家实际上是台湾人。当年日本占领了台湾,你们的爷爷还很年轻,他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