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应对经济危机仅仅靠经济手段是不够的,需要重视信用体系建设.信用是经济交易所需要的公共品德.信心与信用相辅相成.要确立正确的财富观,想当"经济人",勿忘"道德人",把握住财富的社会辩证法,切实解决"消费不够"和"消费不当".要从信用道德、信用市场、信用制度三个方面抓紧信用体系的建设,努力改变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2007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  相似文献   

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体系是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政报》2007,(5):23-2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信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基本概念;进而分析了电子商务与信用体系的关系;重点论述了电子商务的信用模式;最后建设性地提出了目前中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大》2010,(11):32-32
“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信用服务市场快速发展和信用产品不断丰富,亟须建立统一的信用标准体系作为支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行长刘贵生建议加快建立信用标准体系,采用标准化的技术和手段,引导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江西政报》2015,(2):18-38
赣府发[2014]47号2014年12月31日各市、县(区)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江西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此件主动公开)江西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法治江西建设的重要手段,对增强社会成员诚信意识,营造优良的信用环境,提升江西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  相似文献   

8.
加快江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国内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和经验,分析了江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快江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和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政府既是信用规则的制定者又是信用规则的维护者,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首先要塑造信用政府.  相似文献   

10.
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作为 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治本之策。各地政府 部门纷纷行动,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截 止去年底,全国有100多个地方城市的信用信息系 统初步建立。 不容忽视的是,前期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 了重复建设、盲目投资、无序竞争等问题,地区 和行业各自为政一哄而上,建立了不少区域性或行 业性信用信息系统。不管是地方还是行业,从信用 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实际运作中都各自为营, 要么是只在本地联合征信,要么是只在本行业同业 征信,缺乏统筹考虑,不能协调一致,形成一个 个“信息孤岛”,进一步加剧了信息分割的局面, 形成了更大范围的垄断,影响着统一的信用信息市 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试论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迫切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艳国 《新东方》2002,(5):15-18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契约关系基础上的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银行经营的根本,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当前,我国信用制度、信用环境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信用恶化已严重阻滞了经济金融的良性发展,直接造成银行业务经营的萎缩、高险与低效。银行信用是社会信用的主导与核心,要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必须系统研究银行信用存在的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建设税收信用体系 弘扬诚实守信风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一步推动和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对于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长期努力,目前中国的税收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初见成效。建设税收信用体系非常必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衡量公民道德建设情况的重要标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我们在新时期搞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市场…  相似文献   

13.
经济信用环境是经济良性运行的必然要素。当前,我国的信用体系尤其经济信用体系还不健全,整个市场经济的秩序也在局部地方出现混乱状况。必须强化政府保护措施,使经济领域的硬性规范和软性规范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只有这样,中国经济社会才能步入全面、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4.
刘军 《新东方》2005,(6):37-39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信用缺失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加快信用建设已经刻不容缓。社会信用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现实国情及外国经验看,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结构应包括信用教育体系、信用规范体系、信用中介组织体系、信用工具体系等  相似文献   

15.
《公安研究》2009,(1):92-92
李晓安在《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7期撰文认为,由于地方政府自身信用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因历史积累所形成的规模性、综合治理的艰巨性及其在信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政府信用治理已经成为国家信用综合治理的重心与核心。通过考察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成因、构成、表现,可以看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际上已经超过金融风险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头号杀手。通过分析我国法律的约束不足,强调了地方政府信用治理的乘数效应,可以得出我国法律规制的定位及地方政府信用危机化解方法。  相似文献   

16.
构建信用体系优化信用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会志 《前沿》2003,(11):61-62
信用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它是保持社会经济秩序,合理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诚信,为此需要构建起社会主义的信用体系,不断优化信用环境.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还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在我国既要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的进程,健全市场体系,又要加强市场经济的规则体系建设和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从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关于推进诚信制度化建设的要求加快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在进一步思考关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层问题时,应当注意到,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在国家层面上变成一种政治行为,进入政府与社会、公民相结合的实际操作阶段。为实现我国信用秩序的根本好转,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视度,并真实地把信用体系建设的主旨放在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谋利、为人民服务中去,在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中构建政府、社会、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实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理清劳动关系、行政关系,明确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个人行为的责任和义务,把民生大计与社会信用关系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战略整体。同时要懂得,信用文化是连接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桥梁;发现和弘扬诚信文化,是向信用社会、信用国家建设迈进的思想武装。  相似文献   

19.
现代市场经济是法制基础上的信用经济。经济活动主体不讲信用,市场经济则无法维持;社会没有健全的信用体系,市场经济则无法发展。目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经济活动主体信用观念弱化和社会信用体系残缺的严重问题。由于该问题的成因多而杂,又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所以有必要透过现象,针对成因揭示其根源,进而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为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进入以信用交易为主导的“信用社会”时代,适应我国加入WTO,从根本上治理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建立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问题已提到了政府的议事日程。本文针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探讨了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定位和政府如何发挥“推动”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