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乃至全球就业形势严峻。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在促进就业有益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性价值。本文旨在从劳动力市场政策、就业政策、人力资源政策三个方面对我国就业促进法与国外促进就业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一些概括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理论上将有四种互动模式,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经济高增长就业低增长的现状,提出了实现就业与经济同步增长的模式符合我国现实的国情,并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就业与经济同步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韦宇红 《桂海论丛》2007,23(6):36-39
20世纪80年代,广西经济增长表现出较强的就业带动效应,但进入90年代,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就业增长却呈现出下降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带动作用的减弱导致广西失业问题突出。文章对广西经济增长就业效应减弱的成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谭颖 《群众》2013,(7):I0039-I0041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我国当前正遭遇“最难就业季”,促进就业除了要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更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既能够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又有助于解决当前目益严峻的就业难题,可谓一举两得,也与“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相契合,尤其应当成为江苏各地实行积极就业政策的首选。  相似文献   

5.
目前,世界金融危机使我国原本就突出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劳动力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失衡。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决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就业问题。要认真落实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关系,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农民工失业问题、城镇低学历青年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生存,关乎家庭,关乎社会,关乎稳定,是"天大的事情"。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就业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一、存在问题(一)就业政策未能完全落实到位。城乡就业政策存在一定差距,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政策向农民完全"移植"还需要一定过程。地区不平衡现象存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职业培训补贴资金、公益性岗位购买、社会保险补贴兑现等方面投入不足,使一些就业政策的落实缺乏资金保障。(二)劳动者就业诉求较多。  相似文献   

7.
林微 《就业与保障》2013,(Z1):14-16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当前,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大学生是我们的潜在人才,是我们国家、老百姓、纳税人和父母含辛茹苦培养出来的人才。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国务院出台了一些政策,包括财税支持政策、培养和就业的指导政策、公共公正服务政策、开发工作岗位等等,  相似文献   

8.
失地农民就业支持政策的变化与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征地给农民带来失地又失业的双重损失。作为征地主体,国家不仅应给予经济补偿,更有责任以各种方武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帮助他们解决长久的生存问题。但目前中国失地农民的就业支持政策还处于探索阶段,普遍存在着滞后性、过渡性、无序性等特点,由此导致了有些政策的设置脱离失地农民的实际、缺乏对部分就业政策局限性的认识以及政策的扶持力度较弱等问题。因此,当前迫切需要的是对中国现行的失地农民的就业支持政策进行客观评估,以促进其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长期就业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集中当前力量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同时 ,应着手研究制订中长期就业政策。从政策范围上 ,必须将农村就业问题纳入中长期就业政策 ,采取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和提高农业生产收益率两方面的措施化解农村就业压力。从优化劳动力资源供给的角度看 ,必须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作为中长期就业政策的核心 ,而合理的教育结构、政府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 ,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从创造劳动力需求的角度看 ,在经济增长速度既定的前提下 ,产业政策是决定经济吸纳就业能力的首要因素 ,中长期就业政策必须注重产业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日本政府为促进妇女就业采取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扬 《中国妇运》2001,(5):44-45,23
M型就业是日本妇女的主要就业方式之一,虽然日本政府从来没有颁布过妇女M型就业的法律政策,但日本妇女的M型就业是世界上最典型的。M型就业是指由于结婚生育而形成的妇女劳动力率(劳动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率)的变化,即女性毕业后参加社会劳动,到结婚育儿期退出劳动力市场,待孩子长大后再次进入劳动力市场,形成婚前就业的第一个高峰和育儿期后再就业的第二个高峰。由于这一变化曲线形似"M",所以国际上通常称之"M型就业模式",在日本也称为"中断型就业"。 日本妇女M型就业状况及其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多年间,日本妇女的M型就业模…  相似文献   

11.
赵蕾  杨靖 《创造》2003,(5):22-23
失业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就业体制和就业政策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必然反映,也是企业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多年积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就业与失业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特别弱势地位的一部分特殊困难群众的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难点所在。这个群体在就业上必须依赖政府提供就业援助。本文以武汉市武昌区为实例,研究具体承担就业援助工作的城市政府在新的经济形势与社会背景下进行就业援助所面临的新的情况、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以及与之对应的解决问题的可选政策方案。  相似文献   

13.
周青梅 《青年论坛》2009,(6):111-113
"奥肯定律"在我国出现变异的原因在于我国现有的经济结构并不促进就业。经济结构决定了我国的就业结构和就业现状,经济结构又取决于一国的政策选择。就业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制度问题,政府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时要把就业优先作为原则之一,扶持第三产业、中小民营企业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经济困难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关注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就业状况,通过与非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比较,指出两者在考研升学率、就业单位层次、就业地点等方面存在差并,进而分析影响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因素.认为应当完善相关政策,为他们就业创造更加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实现和谐就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周青梅 《青年论坛》2011,27(1):115-118
“十二五”时期要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需要有新的思路。要将促进就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政策的基本优先目标,转变经济增长是促进就业增长惟一途径的观念,对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重新认识,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开始有所缓解,但是,危机对青年就业的影响巨大,在很多国家青年失业率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复苏而有所降低。很多政府在危机中制定了一系列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来维系青年失业者同劳动力市场的联系,本文考察了危机中和后危机时代各国青年就业的状况,并希望通过对青年失业原因及各国青年就业政策的研究,来考察各国青年就业政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曹立 《桂海论丛》2001,17(6):48-50
在劳动力就业市场化的条件下 ,失业是社会经济中常见的现象 ,实现充分就业成为各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任务。我国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 ,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城乡劳动力失业的问题日益突出。目前 ,就业格局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三大矛盾上。正确认识这些矛盾 ,对于确定就业目标和就业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当前,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大学生是我们的潜在人才,是我们国家、老百姓、纳税人和父母含辛茹苦培养出来的人才。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国务院出台了一些政策,包括财税支持政策、培养和就业的指导政策、公共公正服务政策、开发工作岗位等等,鼓励用人单位吸收毕业生,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这些政策显现了效果。实际上,国务院每年都强调大学生的就业是首要问题,因为他们是国家的财富。  相似文献   

19.
看天下     
人社部:努力使高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在80%以上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刘丹华日前在全国就业促进会会长秘书长会议上表示,当前中国就业压力仍较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发展经济、扩大就业、统筹解决城乡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仍然是中国就业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20.
罗启东 《群众》2022,(9):36-3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就业创业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要通过加大宏观调控、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内需等推动经济稳健前行,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还要提供更全面更优化的就业服务,着力提升重点群体就业质量和困难群体防风险能力,确保江苏就业大局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