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正傩戏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融合的原始独特戏曲样式。傩戏自从流入民间,早已不仅是驱魅逐疫的巫术,更多地是一种即娱神亦娱人的祈福纳吉仪式。当今中国的江西、湖南、河北、重庆、四川、云南等地,还保存着相当完整的傩戏。保存在安徽池州贵池地区的傩戏,即是古老傩祭的民间遗存。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古名贵池,是座千年历史古城。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城虽然旧貌换了新颜,但依然可以找寻到许多岁月的留痕。当你走进古城的傩文化园时,就可以体会到  相似文献   

2.
田红云 《思想战线》2011,37(5):139-140
傩戏的历史发展过程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神话行为的叙事。最初的傩祭仪式对神话做出诠释与表现,进而在神话行为的主导下实现神话意识,发展至相对完整的戏剧艺术的表演。傩戏在各种扮演行为和宗教艺术的综合运用中具有丰富的行为叙事特征。本文试以湘西傩戏  相似文献   

3.
根据史学家的研究及考古发现,苗族的祖源故土就在中国,即苗族为“神州”之土著。神州,即中国。《史记》曰:“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苗族这个人们共同体,发祥于中国长江、淮河流域,曾北渡黄河挺进中原腹部,并形成名曰“九黎”的部落联盟。“九黎”集团率先开发了“神州”本部。  相似文献   

4.
经典作家论述英雄时代有三个不同的权力机关:即酋长会议、人民大会、军事总指挥官,同时使用铁剑。根据中国史籍记载,五千年前左右蚩尤所领导的九黎集团,是苗族部落的英雄时代。  相似文献   

5.
屈原赋与苗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源远流长的苗文化 我国的苗族,相传为“九黎”、“三亩”之后。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九黎”部落联盟。史书上早在黄帝时代,已有“黄帝伐九黎”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孔安国曰:“九黎君号蚩尤。”侯哲安说:“神农到黄帝之时,九黎族蚩尤称霸于东南一隅,与华族盟,有战有和……三苗在他们尚未形成独立部落联盟之前,加入了九黎部落联盟。”  相似文献   

6.
论“九股苗”(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苗族是我中华民族重要组成部分。她的历史悠久,其先民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部落联盟即与汉民族的先民炎黄部落同时代,可考之历史上下长达五干年;她迁徙频繁,涿鹿战败后,“九黎”渡黄河而南汇集长江中下游,史称“三苗”(或“有苗”),后经尧舜禹不断“征讨”,部分西流,大部分向西南方移徙,渐成今辽阔之分布状态,仅国内苗族而言,其  相似文献   

7.
<正>伴随苗族民歌《娇阿依》的响起,上万名穿着节日盛装的苗乡儿女,共舞踩花山、齐唱民族歌……5月26日,在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重庆市彭水县蚩尤九黎城内,来自赛德克、泰雅、赛夏、太鲁阁、阿美等族群的41名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参加了2023·第十二届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开幕式暨蚩尤祭祀大典活动,享受了一场美轮美奂的民族庆典视听盛宴。  相似文献   

8.
黔东南的傩戏,分布在州境的岑巩、黄平、施秉。丹寨、三穗、麻江、凯里、镇远、天柱、锦屏、黎乎、从江诸县,均属黔东南周边地带。尤以岑巩、黄平、丹寨、施秉、镇远等县较为集中。汉、苗、侗、仡佬、土家等民族中均有傩戏。傩戏称谓各地不一,有端公戏,傩坛戏、傩堂戏、跳坛戏、喜傩神、魈愿戏、草愿戏、竹愿戏、还愿戏、木脑壳戏、撵鬼戏等多种。  相似文献   

9.
《两岸关系》2021,(6):46-47
正鼓乐阵阵,幡旗飘扬。5月19日,2021·第十届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暨辛丑年祭祀蚩尤大典在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重庆彭水蚩尤九黎城开幕。一场祭祀寻根问祖在上古史中,蚩尤被奉为"兵主、战神",他骁勇善战并统一"九黎部落",带领苗族先民发明刑法、冶炼金属制造武器等,被苗族人奉为先祖,同时也是中华三大人文始祖之一。  相似文献   

10.
“傩”是古代一种驱鬼逐疫的祭祀活动,具有浓厚神秘的宗教意味。唐、宋驱傩活动虽然上承汉制,但娱乐成分已逐渐浓厚,可以说傩戏乃唐、宋岁时节令中颇为特殊的一种游艺活动;而宋代崭新的驱傩仪式,更推动了傩戏的发展。诗赋之介入傩文化,不仅使雅文学与俗文化相结合,更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歌舞喧腾的傩戏场面,傩文化拓展了诗赋视野,扩大了诗赋素材,更呈现出特殊的时代风貌。因此,本文拟参酌文献史料,爬梳唐、宋诗赋中之傩文化题材,藉由其内容与艺术特色,以呈现唐宋诗赋中傩文化之书写状貌,并肯定其民俗传承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蚩尤九黎城雄伟壮观苗族文化灿烂悠久蚩尤九黎城位于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是大陆最大的苗族传统建筑群,是彭水自然风光与苗族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体,是彰显和传承苗族厚重文化和丰富内涵的窗口。它以展现中华民族大包容、大融合及大发展的历程为基点,以复原苗祖蚩尤祭祀仪式——蚩尤大典、展示苗族文化繁荣兴盛为主线,充分宣扬了各  相似文献   

12.
戴上假面,人就变成了神。那是一个愤怒的眼睛挖空的将军假面。他率领着成千上万的士兵,不停地放箭,并且还“哎——、呀——”地挥动着武器,驱散恶魔。人们屏着呼吸观看这假面剧,他们的眼光期待着神将获胜,为自已祓除灾祸。 中国的老百姓中流传着一种艺术,就是驱逐恶魔的傩戏。在傩戏里,为了请神灵出场,要举行宗教性的祭祀。这可以看作是戏剧的原型。 文化大革命时期,傩戏被当作迷信,完全销声匿迹了。可是近年来陆续进行的调查表明,从西部的西藏自治区到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傩戏几乎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从民族来看,汉、壮、苗、布依、侗、彝、土家、花佬、仫佬、藏、门巴、蒙古等民族都有傩戏的传承。  相似文献   

13.
苗族的族源     
苗族的族属渊源 ,与远古时代的 :“九黎”、“三苗”、“南蛮”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距今五千多年长江中下游及黄河下游一带 ,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九黎”。在涿鹿 (今河北省涿鹿县 )大战之后九黎败北 ,蚩尤被杀 ,势力大衰 ,九黎部落的相当大部分战败后向南迁徙。尧、舜、禹时期 ,九黎部落又发展起来 ,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三苗”。商、周时期 ,“三苗”的主要部分在长江中游地区与其他部落一起被称为“南蛮” (亦称“荆楚”)。“南蛮”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楚国的主体居民。到西周中叶 ,“荆蛮”已成为周朝南方的劲敌。故从昭王开…  相似文献   

14.
任宽 《传承》2012,(4):72-73
自商周流传至今的傩文化,在其产生发展的几千年里得以保存流传,是因为它具有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黔东傩作为中国保留最为完整的其中一支,它也并非傩面具、傩舞、傩音、傩仪以及傩戏等要素之间简单的叠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种以崇尚生命为理想的文化,所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强调感知的感情世界。它尊重自然,从最初的敬畏到最终的和谐状态,傩扮演的是协调与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角色。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黔东傩文化重建了生命的秩序和自我的调控力,并修复完善其道德伦理观。  相似文献   

15.
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濒长江,南与黄山风景区相连,现人口155万,是中国有名的生态经济示范区,《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试点地区,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非金属产业发展基地。池州境内风光秀丽,森林覆盖率达60%,有四处国家级旅游胜地,即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重要的国际性佛教道场"莲花佛国"九华山;被誉为"中国鹤湖"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牯牛降;地处九华山麓幽深宁静的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还有贵池齐山——秋浦仙境、东至的大力山、石台的溶洞群等风景名胜区。池州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众多的名人足迹,一批批墨客骚人、鸿儒雅士在池州驻足流芳,池州自古被誉为"千载诗人地"。久远的历史还孕育了池州古朴的文化艺术,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贵池傩,是中国最为原始的古老戏曲,其发源地就在池州,池州也因此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傩戏之乡"。  相似文献   

16.
九黎、蚩尤和苗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苗族的族源,曾有“九黎说”、“三苗说”、“商蛮说”、“贵州土著说”和“南来说”、“北来说”、“西来说”等观点,我们认为,马来人种之“南来说”、高加索人种之“北来说”以及雅利安人种之“西来说”都不太可能,即使是游移迁徙时有混杂,也只是“流”,而不是“源”。“南蛮说”和“贵州土著说”同样是“流”而不是“源”。苗族的族源当可追寻到“九黎”和“三苗”中的人们共同体或部分先民。 远古时期,首先活跃在我国华北大平原的人类集团,是东西两大部落联盟集团,即东部  相似文献   

17.
鱼在苗族社会生活中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在苗族社会生活中使用相当普遍,具有许多社会功能。主要有: 1.宗教功能。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在这些崇拜祭祀活动中,鱼是主要的祭品。《国语·楚语》就有记载:“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士食鱼炙,祀以特性;庶人食菜,祀以鱼”。可见,楚国在祭典中,庶民是用鱼来祭祀祖先的。苗族先民绝大部分居住于楚国境内,历史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都与楚人有着密切的关系。用鱼祭祀祖先,用鱼作祭品,不仅在古代,而且至今苗族地区还保持这种习俗。笔者的家乡凯里市舟溪一带的吴氏苗族,每年“吃新节”(七月半),他们祭祀祖宗的祭品是12碗饭,12双筷子,12杯酒和12尾鱼等;傩祭是  相似文献   

18.
贵州民族戏剧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其中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文化,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一种戏种。这种源于古时的巫术的最古老的文化形态,无论是傩舞还是傩戏,都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蕴,  相似文献   

19.
本人生长于苗乡苗寨,对苗族习俗虽无研究,但也有只鳞片爪之识,故特提出与石开忠同志商榷。 石开忠同志在《试论黔中苗族牛祭习俗的成因》(见贵州民族学院学报一九八六年第四期,以下简称《黔中苗族牛祭》)一文中论述了牛祭的三种形式、文献中牛祭习俗的分布状况、牛祭发生的背景和牛祭祀习俗的成因四个问题。对于前面所述,因没有作过深入和全面的调查,不敢胡言,本文拟就惠水地区苗族牛祭的形式及牛祭习俗的成因略述个人浅见,望有关专家、学者和石开忠同志赐教。  相似文献   

20.
傩戏是起源于原始宗教的一种民间戏剧艺术,被称为当今戏剧的“活化石”。它的起源或形成与中国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它的发展更是有其特定的社会因素掺杂在里面。从宗教蜕变成为戏剧,显示出傩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生命力。本文试图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讨傩戏这一特有的文化剧种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