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月11日,由台湾茶协会、福建公泰茶业有限公司、福州大学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海峡茶科学研讨会暨“武夷岩茶产业化关键技术与品质控制”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福建武夷山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茶学界和食品科学界的专家学者30人出席,共同为武夷岩茶的品质提升和产业化发展出谋献策。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11月15日至18日,第11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福建武夷山市举行。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福建省副省长黄琪玉,以及海内外茶商、茶企代表出席开幕式。本届茶博会围绕茶与茶文化、茶与养生、茶与茶具、茶与食品、茶与茶设备、茶与旅游等主题,设有两个展厅,展馆面积4.3万平方米,标准展位1230个。台湾地区的95家茶企、300多位茶商代表参展。  相似文献   

3.
11月16日,第七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福建武夷山开幕。本届茶博会秉承“缘聚武夷、茶和天下”的理念.突出“茶与养生”主题,独特性、博览性、市场性、互动性、品牌性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4.
动态扫描     
《台声》2016,(23)
正两岸茶博会成交59.92亿元第十届海峡两岸茶博会11月19日在福建武夷山落下帷幕。从组委会获悉,两岸"茶博会"成效显著,共完成交易59.92亿元人民币,并现场签约项目38项,合同签约金额达289亿元。本届茶博会由台盟中央、全国台联、台湾农会、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南平市人民政府等13家单位联合主办,国台办支持,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承办。组委会负责人表示,本届两岸"茶博会"在参展规模和档次、经贸活动、品牌影响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加快两岸"茶博会"向国际性展会发展的步伐。(茶茶)  相似文献   

5.
《世纪行》2017,(10)
<正>本刊讯10月10日至15日,省政协副主席许克振带队赴福建、浙江考察茶产业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在福建,许克振一行先后考察了武夷山市下梅村万里茶道起点、星村镇生态茶园基地、桃渊茗茶叶有限公司等茶企业,对茶产业进行了全方位、全链条学习考察,并就湖北、福建两地茶产业开展合作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在浙江,许克振一行考察了杭州玉皇山南基金  相似文献   

6.
杨瑞荣 《两岸关系》2008,(12):50-51
闽台茶叶同根生,两岸茶香飘万里。2008年11月16日,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福建武夷山崇阳溪畔新建成的茶博园开幕。本届茶博会不仅搭构了两岸茶业界交流合作的平台,也为茶人与参会来客搭起了品茶问茶、访友交友的桥梁。应主办方的邀请,台湾有36家茶业企业100多名客商出席此次茶博会。  相似文献   

7.
<正>福建与台湾不仅地缘相近、血缘相亲,而且有着茶同根、种同源、艺同师、技同门的深厚茶缘。从清代福建茶引种至台湾始,香茗如顺百脉,使两岸交流更为热络。尤其是近几年来,福建继续发挥对台先行先试优势,推动惠及台企政策不断完善、平台载体建设不断增强、服务台企机制不断优化,为深化两岸茶产业融合发展作出示范。“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福建考察指导,对福建对台工作提出重要要求,强调“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8.
"寒夜客来茶当酒。"客来奉茶,以茶会友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和平使者"的作用。福建"天福"茗茶和台湾"天仁"茗茶两大茶叶集团创办人、台商李瑞河先生生于1935年,现年85岁,被很多人尊称为"世界茶王""当代陆羽""和平茶使"。2016年,李瑞河先生完成了一个心愿,把他在台湾南投县名间乡松柏岭的出生地故居重建成一座兼具茶历史文化展示和祭祖等多功能的文化馆,命名为"李氏家园",供民众免费参观。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9,(22)
<正>一盏香茗会知音,一程山水迎嘉宾。11月15日至19日,由全国台联和福建省台联主办、南平市台联承办的2019两岸婚姻家庭茶文化产业研习班在福建武夷山举行。参加此次活动的两岸嘉宾约140人,主要为来自台湾岛内和在祖国大陆定居及常住的两岸婚姻家庭成员。以茶修身、以茶交友、以茶兴业11月15日下午,2019两岸婚姻家庭茶文化产业研  相似文献   

10.
正"你知道茶圣陆羽是怎么判断好茶的香气吗?当然是用鼻子判断啦。科学研究表明,茶叶的鲜叶里芳香物质有86种,你闻到的是哪几种呢?"在短短几十秒的视频里,台商、长泰明欣农业副总经理曾冠颖风趣幽默地向茶友们介绍"茶叶小百科"。类似的小视频他已经录制了上百集,打造出了自己的茶叶IP——"曾冠颖寻茶"。  相似文献   

11.
<正>春节长假期间,台湾各地纷纷举办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来自云南的普洱茶香、民族歌舞,来自河北的舞狮、年画,以及福建的杂技等,给岛内的春节带来浓浓的年味。自大年初一开始,"诸事吉祥·云茶联谊"茶文化交流活动在高雄佛光山与台湾民众见面。每天3场的普洱茶品鉴会座无虚席,活动持续到2月13日。据了解,每场品鉴茶会在沐手礼宾、静心调息、普洱茶品鉴等内容中,还穿插了茶道美学表演、普洱茶主  相似文献   

12.
3月中旬,福建省隆重开展践行"福建精神"十大人物评选,台商李瑞河被作为首批候送人推出。在已公布的候选人名单中,他是唯一的台商代表。他创造茶的传奇感人事迹在全省报纸、电视上介绍,得到热烈响应。他"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不愧为是践行福建精神的楷模。  相似文献   

13.
树仁 《两岸关系》2002,(1):38-39
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秦汉,盛于唐代,遂成中国人普遍喜爱的饮料。大约在两宋时代,随着福建先民移居台湾,饮茶习俗遂传入台湾。明末清初(17世纪上叶),福建、广东移民大量入台时,饮茶风俗已在台湾流传。到了20世纪70、80年代,饮茶风尚在台湾成为潮流,饮茶也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升华为富含文化气息的品饮艺术。  相似文献   

14.
茶之源     
尚道 《台声》2008,(11)
中国是茶的故多。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 纪的神农时代,唐代茶人陆羽所著《茶经》中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所述的荼经考证即为今丑的茶。与祖国大陆的茶史相比,台湾茶史虽短,却也有200余年。台湾诗人吴德亮在《台湾找茶》一书中写遒,早在300多年前(1645年)台湾就有野生茶树的记载,不过真正发展茶树栽培管理制造,则是近200年前由先民自大陆福建所引进,包括茶种及种植技术等。民间常言遒: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早已深入民间的日常生活。小小的茶叶饱含着两岸中国人的文化与智慧,在品茶的过程中,茶人追求着一茶一人生的哲理境界,享受的是茶所带来的宁静与平和。  相似文献   

15.
"累了你就歇歇脚,渴了你就喝杯茶,气了你就消消火,请进——这里就是你的家。"——河南省义马市信访局接访大厅墙上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16.
<正>品茶思源,因茶结缘,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智慧。台湾茶文化与大陆茶文化一脉相传。追溯两岸的"茶缘"历史,早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福建安溪乡民就开始入垦台湾,选择有山有水,地形与安溪相似的地方拓荒种茶。清嘉庆三年(1798年),大量的安溪人移居台湾,带去了茶苗,也带去了安溪的茶俗。台湾茶文化发展至今已有200多  相似文献   

17.
茶是植物,是救人命的植物,她亲和,她无私,她活着只为奉献;她更像中华民族的品格,她不张扬,她内炼、隽永;她美,美得含蓄,酷似东方人的气质。没有哪种植物像茶那样——你先把她摘下,然后,你揉她,捻她,把她放在火上炒,然后,你喝她时,还要在滚水里冲泡。但是,你看,杯中,她又复活了,依然是那么美,依然是那么玉立婷婷地呈现在你的面前。  相似文献   

18.
品读台湾茶     
尚道 《台声》2008,(11):87-96
中国是茶的故多。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唐代茶人陆羽所著《茶经》中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其中所述的“茶”经考证即为今日的茶。与祖国大陆的茶史相比,台湾茶史虽短,却也有200余年。台湾诗人吴德亮在《台湾找茶》一书写道,“早在300多年前(1645年)台湾就有野生茶树的记载,不过真正发展茶树栽培管理制造,则是近200年前由先民自大陆福建所引进,包括茶种及种植技术等。”民间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早已深入民间的日常生活。小小的茶叶饱含着两岸中国人的文化与智慧,在品茶的过程中,茶人追求着一茶一人生的哲理境界,享受的是茶所带来的宁静与平和。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6,(11)
正5月14日,2016年中国旅游日·福建分会场活动在福州"三坊七巷"启幕。活动发布了福建省旅游优惠政策,发行《清新福建任你游》旅游攻略,首发《福建出境文明旅游简明读本》,福建省旅游局还推出了24条旅游精品线路。微博摘登1此次大陆旅游日,福建打造了24条更多样、更多元的旅游精品线路,继续强化海丝旅游品牌,深化闽  相似文献   

20.
武夷访柳     
正癸巳深秋,"小说闽军"聚集在世界文化遗产暨世界自然遗产胜地武夷山举行小说改稿会,我忝列其中。其间,我"拜访"了一个人。此人姓柳,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卿,因在家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柳永的童年是在家乡福建崇安五夫里(今福建南平武夷山市上梅乡茶景村)度过的。他与胞兄柳三复、柳三接在武夷山鹅仔峰下课读,兄弟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