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尽管国家和各高校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促进大学生就业,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仍存在盲目、盲从和主动性不够等现象,致使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帮助大学生在就业时树立市场意识,对自己正确定位,形成基于产品的就业思路。这一思路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个性特点开展就业指导,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高等教育应着力研究的核心课题。文章以大学生就业工作为主题展开探究,分析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基于实际情况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并结合教学管理实践提出改善对策,希望在全面推进高校辅导员师资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为大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帮助更多大学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3.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就业工作已经引起中央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应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强就业管理,针对就业市场失灵的原因,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高就业市场效率;加强就业市场的管理,营造公平的就业秩序。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做好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4.
当代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问题日益突出,文章在界定就业诚信内涵的基础上,归纳了各种不诚信的就业现象和行为,分析了不诚信就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建立评价体系、加大监管力度等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期促进大学生诚信就业。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如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导向作用,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大课题。文章详细阐述了当下大学生存在的就业问题及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积极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保障大学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我区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8.1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程度超过以往,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我区高校"走出去"访问用人单位、收集就业岗位;自治区教育厅增加"双选会"规模和场次、组织培训和企业现场招聘,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挥"五个途径"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采取"四项举措"提高就业创业能力,通过"三大措施"引导毕业生向基层就业。至2013年11月底,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达95.04%。  相似文献   

7.
刘静静 《传承》2011,(26):58-59
当前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在就业心态和职业素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高校辅导员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显得相当重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不可或缺。要明确大学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角色定位,加强辅导员就业指导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加大与大学生的沟通和心理辅导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8.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女生所占比例为44%。有一些文科专业,女生比男生多出7倍。随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愈显突出。厦门大学的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7.7%。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毕业生低8.7个百分点。实际上男女生就业率的差距还要大。用人单位以专业不对口、低层次、低收入的工作机会来安排女大学毕业生的隐性歧视,在相当程度上掩盖了男女生实际就业率的差距,造成了差距不太大的假象。即使按低8.7个百分点的比例计算,2006年至少要有65万女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2006年的大学毕业生总数按400万计算)。大约4个女大学生中就有1人失业。  相似文献   

9.
沈壮海 《传承》2011,(10):58-59
当前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在就业心态和职业素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高校辅导员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显得相当重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不可或缺。要明确大学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角色定位,加强辅导员就业指导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加大与大学生的沟通和心理辅导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0.
邹勇 《传承》2013,(2):56-57,93
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未来行势、自我剖析、调整就业期望值、拓展就业信息来源渠道,最终实现就业。为此,高校应加强和推进就业指导工作,做到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  相似文献   

11.
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具有特殊作用.充分发挥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师在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积极因素,把就业指导和专业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医学生合理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也是高校提高就业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李海波 《传承》2011,(27):50-51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需要围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职业指导的内容以观念意识为主,技巧方法为辅。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帮助毕业生广泛获取就业信息、开展职业指导系列讲座、开设就业热线及QQ咨询、组建就业类学生社团以及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实践做法促进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13.
刘喆 《理论月刊》2007,(5):186-18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迅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当前,我国虽然逐步建立起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机制,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尚未全程化、全员化,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构建全新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进行全程化职业指导,并且加快软硬件建设,确保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流程运作通畅。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当前,存在的问题: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工作不够科学、准确;二是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的矛盾突出;三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有待加强;四是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为此建议:一、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  相似文献   

15.
陈晨 《人民论坛》2010,(8):282-283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人力资源开发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但具有理论依据,更具有可行的实践基础。高校必须重视创新工作思路,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前提,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从而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16.
胜任特征与大学生就业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任特征是与工作绩效相关联的能够区分业绩优秀与一般的潜在的持久的行为特征,它包括基准性胜任特征和鉴别性胜任特征,基于胜任特征基础上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可划分为基础性就业能力和发展性就业能力,胜任特征被用人单位作为招聘员工的依据,胜任特征模型决定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方向。高校要将各职业、各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真正做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相似文献   

17.
刘静 《就业与保障》2023,(8):133-135
在高校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对口率与就业率。基于此,文章阐述了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意义,以及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意义,同时结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探讨了在就业优先战略视域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姜波 《就业与保障》2023,(4):106-108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前,高校扩招等因素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极端重要。基于此,文章对职业生涯规划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价值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展开分析,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路径,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高校要适应时代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毕业生就业指导改革,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在此过程中,高校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情况设置多样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并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观教育,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职场环境,以提升择业、就业效率,满足学生基本就业需求。目前,就业岗位与人才输出矛盾突出、学生缺少职业发展规划,导致就业质量与就业率不高。基于此,文章针对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策略,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就业价值取向是大学生面对就业时所表现出的价值选择。就业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当今时代,大学生中出现就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兴趣化、理想化以及稳定化等趋势,这种趋势变迁给高校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研究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探讨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带来问题的解决办法,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实效,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实现高校育人目标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