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苗族的服饰     
在中国西南和中南部的贵州、湖南、云南和广西等省区,居住着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苗族。这个有五百零三万人口的民族以他们绚丽多彩的服饰著称。苗族的服饰花色纷繁,过去人们曾根据他们的穿戴而称呼他们为青苗、白苗、红苗、花苗,以及长裙苗、短裙苗等等。他们的穿著往往因地而异,如贵州西北部的苗族男子,穿著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氈;广西地区的苗族男子则穿亮布(用蓝靛和蛋青调染、干后布面发亮)对襟短褂,著长裤,头裹两丈长巾;居住在湖南西部的苗族妇女,上身著大襟右袵衣,下身穿裤子,衣袖、衣领和裤腿都镶有宽阔的花边;广西地区的苗族妇女则是上身著小领、右袝短衫,无扣,用布带系之,胸部罩一块棱形绣花胸围,腹部围一条围兜,  相似文献   

2.
再论苗族妇女服装的类型、演变和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苗族历史上的迁徒、苗族古歌、民间传说和苗族妇女服装款式和类型的关系,对照中原服饰等几具方面,推断苗族妇女服装类型形成时间的上限在宋代。并对《试论苗族妇女服装的类型、演变和时代》一文中划分的苗族妇女服装类型,作了一些补充和更正。  相似文献   

3.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苗族34万余人,分别聚居杂居在12个县(市)的部分村寨里。其服饰的风格式样、图案色彩、装饰手法、装饰部位等等,千姿百态,五彩缤纷。除支系不同有不同样式外,同一支系同一种苗族服饰中,还有青年式和老年式的区别;青年妇女服饰中又有婚前婚后之分,生育前和生育后之分,盛装和便装之分。这些丰富多彩的苗族服饰,是苗族人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特质的重要外表。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服饰纹样也可以说就是文字,通过它,可以寻找出民族迁徙、民族性格及其审美意识的形成等等痕迹。 通观贵州各地苗族服饰,皆以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文化圈,因而有不同的美学特征。黔东南苗族服饰以艳丽的点组合成五彩斑斓的美学特征;黔西北苗族服饰以明显的几何块面组合成粗犷朴实的美学特征;黔西南苗族服饰以秀丽的线组合成含蓄内在的美学特征;而黔  相似文献   

4.
苗族服饰以其款式复杂而著称于世 ,它精美的制作方式代表了一种美的范式并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民族历史的记忆和对美的追求 ,它的美纯朴而热烈、极具艺术震撼力。  相似文献   

5.
苗族服饰的数学因素挖掘及其数学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苗族服饰文化的研究,挖掘了苗族服饰中远古时代关于"数"的记忆的"刻木记事图"和"蚕娘图";展现了苗族服饰"几何图案"中蕴涵有大量的几何变换,由此产生的数学美引入数学课堂教学,这样既使得数学贴近了生活,又使得学生学到了知识.  相似文献   

6.
试析黔东南苗族服饰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苗族服饰的研究,论著颇丰,但研究者多以服装或饰品分列立足点论之,鲜有总论苗族服饰的文化特征。本文以苗族聚居地——黔东南的苗族服饰作为分析的立足点,对苗族服饰的文化特征进行了阐释,力图勾画出黔东南苗族服饰的文化特征,以丰富苗族服饰的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云南苗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几乎遍布全省,其中滇中的昆明、楚雄,滇东北的昭通、曲靖,滇东南的文山、红河为苗族主要的聚居区。苗族服饰因其所蕴涵的深厚内涵而被人们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与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苗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为男耕女织,勤劳的苗族妇女通常担负着种麻、绩麻,织布、染布,挑花、刺绣的责任,她们的聪明智慧,创造了苗族独特的服饰文化,那五彩斑斓的苗装,那精湛的纺织手工艺,为世人所赞叹。  相似文献   

8.
于涛  ;王婷  ;田茂军 《求索》2014,(7):182-186
苗族鼓舞经过长期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以“击鼓而舞“和“击鼓伴舞”的音乐舞蹈特征,是苗族人民特有的音乐舞蹈,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以其形象动作描绘、模仿、模拟苗族人民的农耕田园日常生活情景的苗族鼓舞,艺术上具有群众参与的娱乐性与竞技性,在音乐上具有神秘的祭祀性与节奏性,舞蹈语汇上具有生活性与生产性。审美上具有内涵美,社会美,运动美,音乐美与服饰美。  相似文献   

9.
提起云南的苗族,自然会想到那色彩斑斓、史诗般的妇女服饰,那蜡染的麻布挑花百褶裙,那精湛娴熟的麻纺工艺以及勤劳智慧的苗家妇女。在冬季农闲时,只要你步入苗家山寨,你就会被房前屋后栏杆栅栏上晾晒着的一个个圆形、半圆形的漂亮蜡染挑花百褶裙深深吸引住:在院坝内的妇女们,有的蹬着纺车纺麻;有的坐在织机上织布;有的摆开十字理线架牵线绕麻;还有的围坐在一起,绩麻的绩麻、点蜡的点蜡、挑花的挑花……一派繁忙的景象。苗族妇女的百褶裙可以说是苗族的标志,苗族妇女喜欢把百褶裙晾晒在自家的房前屋后。但有时在房前屋后、猪圈和牛圈的围栏上…  相似文献   

10.
任晓波  李纶 《前沿》2013,(16):169-170
在贵州苗族服饰图案中,以其背扇图案最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研究价值。它以原始古朴的造型、粗狂又不失细腻的艺术风格和丰富多彩的用色手法深受人们的喜爱。背扇图案表达苗族人民对其晚辈的美好期望与对生活的热爱,它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探究,这也会对今后的相关研究工作作出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黔东南雷山县西江苗族服饰经约三十代人的创造发展,在苗族服饰中一枝独秀。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中,在功利因素驱使下苗装工艺技术衰微,苗族服饰文化的变迁引发了种种问题,应及时保护西江服饰文化精华。探求将苗族服饰要素应用于时装设计的方法,将传统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使西江苗族服饰文化艺术在时装中永存。  相似文献   

12.
黔东南州为苗族聚居地区,剑河柳富苗族妇女,秉性聪敏贤惠敦厚勤劳,能工巧绣,善于自理生活。妇女服饰分为童装,未婚装、已婚装、有盛装、便装的区分。便装是日常的穿着,其质及制作较为简便,不加精挑繁绣,费工不多,少于耗费。盛装即为礼服。凡逢年过节,吃薪过卯,斗牛跳芦笙,以及外出走亲作客,必穿盛装以示体面,盛装材料力求讲究。  相似文献   

13.
苗族服饰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独特的迁徙史、生活环境和观念意识,造就了苗族服饰的独特款式、图案和色彩运用,使之成为现实存续而包孕丰富信息的"无字史书"。从民族文化发生学、民族文化背景学、民族文化心理学、民族文化伦理学、民族文化美学角度来解读苗族服饰,能够获得对苗族传统文化的深入而全面理解,为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提供坚实的知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黄平县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县人口近30万,苗族人口162000多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56%。 黄平苗族自称“Dail Hmub”(“Hmub”汉音“蒙”,“蒙”者,花也,即绣花的“花”)。属于这支苗族,除黄平外,还聚居于凯里、施秉、镇远等县;散居于福泉、瓮安、关岭、镇宁、贞丰、安龙、兴仁等地。人口总数,约40余万。是苗族中一支较大的支系。其服饰艺术独具一格,是多姿多彩而著称于世的苗族服饰中的一枝绚丽奇葩。故对黄平苗族服饰的介绍与探析可窥见整个苗族服饰  相似文献   

15.
邹佩君 《传承》2015,(3):130-131
苗族服饰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析黔西化屋苗族服饰文化,了解化屋苗族服饰的缘由,并用功能—结构论的知识探究服饰所体现的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实用性、审美性等,对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服饰文化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部方言区苗族无论在语言、服饰、生活习俗等诸方面较之东部和中部方言区的苗族都要复杂。其内部按语言、服饰、生活环境等分成许多“支系”。这些“支系”有的是他称,有的是自称。六寨苗族就是西部苗族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的一员,“六寨”的名称是由有青山寨、大寨、新开寨、华匠寨、新寨、五龙寨等6个大苗寨而得名。他们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等诸方面完全一致,邻近其他民族习惯称这里的苗族为“六寨苗”。1936年红军长征经贵州毕节时,华匠寨的王义佳等人曾率领苗民投奔红军,在红军首长王震等同志的关怀和帮助下,成立了“苗民自卫队”,在六寨苗族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六寨苗族自称mo~(43),主要聚居在大方县瓢井区的兴隆、八堡、新开、菱角等乡。所操语言属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六寨苗族的人口已经达6000人。六寨苗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就文化教育而言,据不完全统计,97%以上的妇女(包括6岁以上的女孩)是文盲,50%以上男性是文盲或半文盲,中学文化程度的只占总人口的4%,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总人口的0.3%。从语言使用情况看,内部交际都用苗语,因此,25%左右的人不会讲汉语,20%左右的人听不懂汉语。本篇音系,就是按六寨苗语整理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文章是从苗族服饰中的日月星辰纹样入手研究,调查了其服饰中图案来源、图案造型、文化内涵和文化变迁的过程.引入雷德菲尔德的大小传统理论,分析了太阳纹、月亮纹、"卍字纹"等图案从精英阶层流向平民阶层的历史过程,同时,通过访谈也发现了服饰图案存在小传统逐步发展演化为大传统的现象.由此得出,苗族服饰图案表现下大传统向小传统或小传统向大传统转化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表明了苗族服饰图案与当地人的宇宙生成观、苗族历史记忆和文化生成的联系,解读服饰图案的文化生成系统也有助于解读中华文明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基于此,对服饰图案的解读,也有助于探索苗族服饰的发展规律并对其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凡到过大理的朋友,无不惊羡白族同胞的服饰。车人说,它是一种包容山川灵秀的美审人说,它是一言可以歌唱的诗;有人说,它是一种历史神话和远古腾底的火花……在我看来,它是一种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现于一体的纯情文化。白头巾、白袖简、白围腰,犹如苍山顶上终年不化的白雪;红坎肩、绣花裤、船型鞋,又像雪中的花……这是当今常展现在大理街头或蝴蝶泉边的白族妇女雕装。白族男子的着装也非常有勉力:白包头、白衬衣、对襟褂、蓝裤子、毛边鞋,呈现出欢快、祥和之美,遗憾的是这种穿着打扮要到剥川或边远的地方才看得到。郭沫若曾说:“…  相似文献   

19.
在雷山苗族妇女服装中,有普通服、刺绣桃花服、银饰服、蜡染服等几种,而“银饰服装”是苗族妇女最重要的盛装,也是苗家姑娘婚配的重要嫁装,谁家的银饰多,就显得谁家最富贵。银饰盛装的特点是色彩斑斓,银光闪闪,灿烂夺目。每当逢年过节或婚嫁时,姑娘们头顶插上银角,身穿着佩戴各式各样的银片及银铃的服饰,在行走或跳芦笙或踩铜舞时,银铃叮噹作响,声音清脆悦耳,显出一片欢乐的景象。  相似文献   

20.
熊元正 《今日民族》2003,(10):41-46
苗族有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等精湛的工艺,因此苗族的服饰绚丽多彩。 苗族发祥于长江流域的古云梦泽地区,然后自西南方向迁徙,湘西、黔南、桂北、滇东是苗族主要分布地区。苗族大分散小聚居于高山地带,因此支系繁多,语言、生活起居习惯、饮食、服饰、风俗彼此间都有很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