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龙国存 《人民论坛》2014,(11):188-19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给广大民众,为广大民众所认知、接受并指导其实践的过程.文章从传播机制角度讨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从传播者、受众、传播讯息和媒介等要素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传承》2015,(8)
抗战时期,广大国统区的爱国知识分子为马克思主义在国统区的传播作出重大贡献,推动国统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本土化的发展。总结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爱国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对于当今广大爱国知识分子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路径,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国初期,为构筑执政的合法性思想基础和寻求中国社会变革的精神动力,新政权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新政权从理论的传播阵地到理论的内容,从理论的传播方式到理论的受众等多维度采取多种手段,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就是整肃精神市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性权威、促成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营造民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氛围。总结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对新时期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延续,是主体性精神在文化层面的外显。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主体性文化精神缺失的问题,比如理论工作者主体意识淡薄;传播内容脱离群众生活;价值取向偏离主体教化意义等。从主体性文化哲学视域下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坚持主体文化自觉、回归大众生活、强调精神教化等推进路径,以期建构民众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新东方》2015,(4)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理论武器,期间在中国的传播可谓是其整个中国传播史的一个光辉时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抗战时期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面对国民党的政治高压和人身迫害,广大国统区的爱国知识分子毫不畏惧,为马克思主义在国统区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国统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本土化的发展。总结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爱国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对于当今广大爱国知识分子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路径,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冬梅 《长白学刊》2012,(3):151-152
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1]马克思主义自十月革命在中国广泛传播起,就面临着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历史任务。怎样使这种带有鲜明西方特色的学说被中国广大民众所理解和掌握,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早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在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境遇及路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理论有效传播的过程。正视网络化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挑战,全面透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网络传播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形成理论大众化的整合力;改进理论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理论大众化的吸引力;优化整合传播媒介资源,提升理论大众化的传播力;培育大批理论传播专门人才,奠定理论大众化的支撑力;建立全覆盖、立体式的理论传播体系,强化理论大众化的辐射力等五方面对大众化的实现路径进行构建,是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性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是向人民群众传播和渗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当前制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主要问题是其路径尚未系统建构,渠道尚未畅通。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深刻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概念、性质、功能、载体及实现途径,对于我们寻求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路径给予了重要启示:一是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二是通过创建传播和渗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物质仪式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是充分利用多种传播渠道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9.
俞良早 《人民论坛》2012,(23):12-1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以科学的原则整理和优化理论体系,以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展开。鉴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是广大的工农群众,他们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复杂,只有利用现成的文化传播途径和方式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孙红艳 《人民论坛》2014,(8):195-19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先进的理论联系群众,武装群众,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多种文化思潮激烈冲突和网络信息蔓延充斥,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形成了挑战。文章在文化认同视角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机遇、挑战、基础、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进行了系统阐释。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先进的理论联系群众,武装群众,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多种文化思潮激烈冲突和网络信息蔓延充斥,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形成了挑战。文章在文化认同视角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机遇、挑战、基础、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进行了系统阐释。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语言艺术魅力的运用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认知度、亲和力、说服力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从语言艺术的角度做了简单的陈述,并据此总结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特征,使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通过由内而外的方式融入民众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3.
耿虹 《传承》2009,(24):22-23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历史篇章。马克思主义成为由执政党所力挺的主流价值观,但是要想让其在中国亿万普通民众中被接受与认同并最终扎根,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回顾历史,分析马克思主义在建国初期传播的背景和途径,将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历史任务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公安研究》2010,(12):17-17
周晓桂、邢晓红在《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1期撰文认为,当前在学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个热点问题,然而其在现实中存在着被误解的可能与现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含着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又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理论主导性、学科现代化、方法多样性、传播渗透性、主体参与性是其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耿虹 《传承》2009,(12)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历史篇章.马克思主义成为由执政党所力挺的主流价值观,但是要想让其在中国亿万普通民众中被接受与认同并最终扎根,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回顾历史,分析马克思主义在建国初期传播的背景和途径,将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历史任务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何理 《前沿》2011,(11):78-8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典著作《大众哲学》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例子阐释哲学原理,艾思奇从接受者角度出发,探索多种路径接近读者,创设对话语境,使话语内容和读者生活密切相关。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借鉴《大众哲学》的语言经验,从接受者角度出发,根据受众需要确定主题,回归“生活世界”阐述主题,引人历史案例论证主题,为广大人民群众系统解读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刘慧  魏华 《人民论坛》2015,(2):205-207
新的时代境遇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传播载体,网络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实效性,必须建立相应的传播机制,包括契合需求转换传播话语机制;聚焦重点完善动力机制;及时反馈建立效果评价机制,以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8.
刘墨 《新东方》2012,(1):61-63
在分析现代传媒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功能和作用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利用现代传媒的观念优势、技术优势、传播优势,搭建马克思主义研究、宣传的新平台,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渠道,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知和认同,并转化为自觉思想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综合运用多种路径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主要包括:构建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的报刊传播阵地;发表《马克思学说》等重要文章予以正面传播;组织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等多种马克思主义著作;通过展开《社会主义批评》等著名演讲进行大众传播;在与三大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进行批判传播;结合创建中国共产党和领导党的初期革命活动进行组织传播。这些传播路径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寇军 《前沿》2010,(11):47-49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把理论传播的规律性与当代中国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需要结合起来。党的政策实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也是人民群众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来源。党的政策创新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机理上存在一致性。完善人民群众的政策参与,可以促进人民群众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也可以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