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员修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者之间拥有着内在的关联:党员的修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供哲学基础、前提与保障,并引领其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党员修养提供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任务规定着党员修养的时代主题.其理论成果则为党员修养提供思想内容和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员修养都内在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二者都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客观需要.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二者最终目标都是朝向共产主义的。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先后创造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理论成果。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宝贵的精神和思想财富——毛泽东思想.而且.他为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不断进行理论仓惭提供了宝贵方法。毛泽东的创新方法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理论创新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3.
陈其胜 《求索》2013,(6):249-251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形成和确立的正确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发展,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呈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逻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内容.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关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逻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运用,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国模式的内在规律及机制的深刻揭示和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抽象:其所要关注的核心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改革以及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结合”问题.而这种“结合”所形成的专布性取向与泛布性支持之间的关系问题则事实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月泉 《桂海论丛》2008,24(4):9-12
科学反思是对认识的真理性进行检验的再认识过程,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和基本途径:它有助于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有助于纠正错误倾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有助于防止盲目骄傲和盲目悲观情绪,端正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科学反思的根本要求是坚持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经验总结.实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特色。民族性深刻地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发展过程及实现形式三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实现马克恩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既要研究历史.又要研究现状.最后要实现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剖析——基于内在结构与矛盾维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术界主要从“相结合”、理论创新等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科学哲学家伊莫尔.拉卡托斯提出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构剖析具有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身存在马克思主义总的指导原理的普遍性与中国实践的具体性的矛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内在性坚持和“辅助假说”超越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90年的艰苦奋斗史、发展壮大史、辉煌成就史.也是党的理论创新史。9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高擎马克思主义火炬、脚踏中国大地,时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浩荡潮流。...  相似文献   

9.
卢国琪 《求索》2011,(2):102-104
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思想的中国化的新概括,它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发展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0.
改革创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它具体包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诚信精神,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革新精神,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进取精神以及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的无畏精神。这一精神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之间的有机结合,而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过程性与阶段性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间的逻辑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