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省政府于5月14~15日在成都召开了有各市、地、州政府(行署)分管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及建委主任、地震局长、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有关市(县)政府领导和省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四川省首次城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研究部署《防震减灾法》...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防震减灾事业开创新局面。面对城市高风险的形势,本文作者认为,在"韧性城乡"计划和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基础上,需进一步建设地震安全发展城市,大力提升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满足城市居民的地震安全需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大力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更加错综复杂,地震灾害风险不断加剧,人民对包括地震安全在内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要坚决贯彻以人民为  相似文献   

3.
防震减灾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去年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防震减灾工作再次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上海的防震减灾工作情况如何,是否能确保城市安全,有效保障市民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7月5日,龚学平主任率领部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赴佘山地震基准台调研,了解本市防震减灾工作情况,推动防震减灾法的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4.
山西是一个多地震的省份,地震强度大,频度高,灾害重。山西省地震局作为全省防震减灾工作的主管部门,承担本省防震减灾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依法履行防震减灾各项职责。主要职能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山西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规监督、检查全省的防震减灾工作;实施行业管理,指导市、县防震减灾工作;对省级以下地震台网实行统一规划,资源共享;建立健全本省范围内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管理中国地震局移交的地震监测台网;管理主要由省政府投资并主要为全省防震减灾工作服务的一般项目。多年来,在中国地…  相似文献   

5.
<正>济政字[2014]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为全面提高我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6.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我市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中段东侧,是一个中强地震频发的地区,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三峡库区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2006年三峡水库蓄水至156米后,库区防震减灾任务将更加艰巨。为贯彻落实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地震机构和地震监测系统建设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地震工作机构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关  相似文献   

7.
正加大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提高民众防震减灾的意识和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途径之一。浙江省台州市地震发生频次少、震级弱,民众对地震灾害的准备不足。近年来,台州通过抓体系、抓阵地、抓队伍,加大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力度,为民众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提高防震减灾技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省自治 区直辖市地震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中编发〔2001〕4号)、《中国地震局关于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中震发人〔2001〕216号)规定和要求,结合河南省防震减灾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职能 河南省地震局实行中国地震局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中国地震局为主的管理体制。依法履行防震减灾主管机构的各项职责,承担本行政区域内防震减灾工作政府行政管理职能。 (一)职能调整(加强和新增的职能) 1.加强社会管理职能。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监督、检查河南省的防震减灾工作。 2.加强行业管理职能。指导市、县防震减灾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减灾救灾历史上,翁文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积累的经验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考察海原震区,倡导防震减灾 1920年12月16日,甘肃海原发生8.5级地震,死亡23.6万人.1921年4月15日,翁文灏等6位专家受中央政府派遣,自北京出发,经绥远(今呼和浩特)进入海原地震灾区,进行科学考察,至8月结束,历时4个月.这是我国由中央政府第一次拨专款组织的级别高、规模大、历时长、成果多、影响深远的地震现场科学调查.这次地震现场考察是翁文灏从事地震科学研究的起点,并由此开始倡导防震减灾.  相似文献   

10.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部门、直属机构:群测群防工作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管理办法》规定:重点防御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群众性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切实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各乡(镇)以及街道居民委员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防震减灾助理员。  相似文献   

11.
山西是一个多地震的省份,地霞强度大,频度高,灾害重。山西省地震局作为全省防震减灾工作的主管部门,承担本省防震减灾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依法履行防震减灾各项职责。主要职能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山西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规监督、检查全省的防震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地震发生时,农村民居倒塌毁损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原因。"小震致灾"甚至"小震大灾",是农村地震灾害的显著特点。因此,农村防震减灾工作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之一。农村地震安全民居建设是农村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措施,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和谐安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减灾》2013,(9):28-29
近年来,全球大震巨灾频发,特别是2004年印尼地震大海啸、2008年中国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海地地震、2011年东日本地震大海啸等一系列大震巨灾,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防震减灾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地震灾难经验教训均证明,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避险技能的高低,对震后能否科学、高效地开展自救互救,挽救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全球大震巨灾频发,特别是2004年印尼地震大海啸、2008年中国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海地地震、2011年东日本地震大海啸等一系列大震巨灾,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防震减灾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地震灾难经验教训均证明,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避险技能的高低,对震后能否科学、  相似文献   

15.
为加强我省防震减灾工作,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指挥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省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面协调"的重要作用,省政府决定调整省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调整后的辽宁省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减灾》2013,(3):59-59
近日,全国首个地震实用性烈度速报台网在河北省唐山市开始试运行。至此,唐山己拥有测震台网、地震烈度台网、地震前兆台网、地震分析预报、地震应急指挥、地震通讯网络6大防震抗震技术中心,成为国内防震减灾技术最先进、学科最健全、系统最完善的城市之一。据介绍,该台网服务于地震应急救援,主要应用于震后黄金救援期,可针对突发性地震发生后的致灾程度、规模、重点进行地震预警,  相似文献   

17.
近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和北京市地震局共同举办的北京海淀首届防震减灾(国际)论坛在北京市海淀区举行,来自民政部、建设部、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北京市政府等单位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中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遭受地震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地震突发性强、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地震灾害形势复杂而严峻。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城市安全建设。在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构筑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创建良好人居环境”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8.
王斌 《中国减灾》2013,(1X):52-55
<正>为什么要观测地震宏观异常?地震之前出现的动物、地下水和天气等宏观异常是至关重要的地震前兆,认识地震宏观异常是研判短临地震预报的一项重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明确"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群众把观测到的一些异常现象向地震工作部门或机构报告,可以弥补专业地震监测台网的不足,也有助于提高群众防震减灾的意识,有利于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地震发生时,农村民居倒塌毁损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原因。“小震致灾”甚至“小震大灾”,是农村地震灾害的显著特点。因此,农村防震减灾工作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之一。农村地震安全民居建设是农村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措施,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和谐安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今年5月,中国地震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推进新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和全国地震部门对口援疆工作的总体要求、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新疆吐鲁番地区地震局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