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所谓"造物节",即对国内涌现的新节庆所做出的美学意义上的概括。它集中体现当今由经济因素驱动的商业性艺术节的三个特征——"造"(创造性)、"物"(商业性)、"节"(仪式性、大众性)。借此范畴,可以鸟瞰节庆时代艺术发展之状态趋势,勾勒文化产业盛会之美学蕴含。造物节的由来体现在神文、人文和物文三个维度,其演变诠释了由神的节日到艺术家的节日再到全民的节日的发展过程。在今天,创造性是造物节的美学要旨,商业性是造物节的经济诉求,大众性是造物节的社会旨归。通过以创造精神引领,以物质文化支持,以节庆氛围渲染,造物节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文化与商业的和谐互促,最终让百姓从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受惠,真正将文化产业的繁荣当成自己的盛大节日。这正是"造物节"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在阿多诺的理论视野中,其哲学批判的支点之一就是弗洛伊德"心理美学"对社会进行心理学式的批判。阿多诺一边解构弗洛伊德"心理美学"思想,一边又建构了自己的"心理美学"批判思想,该思想在艺术本体论、艺术认识论、艺术方法论和艺术价值论等方面均有论述。阿多诺边解构边建构的运思模式又产生一个无法回避的"内在矛盾":他一方面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美学思想,另一方面又无意识间论述了哲学式心理美学思想。从总体来看,阿多诺的"心理美学"批判思想在心理、生活与革命等方面对我国当代大学生而言都有启发性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3.
"艺术终结论"在艺术的"现场化"语境以及艺术的"哲学化"存在中深入反思当代艺术与美学现实,它并非强化某种终结的事实,也并非意味着走向研究的终结,它所提供的思想启发与艺术反省对当代美学研究而言正是一种警醒式的开端.在美学视野中,"艺术终结论"意味着"艺术本质"的问题所面临的新的危机,"艺术终结"研究对深化当代美学与艺术文化的现实发展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熙载对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质和艺术本源从多方面进行了颇具新意的评点.刘熙载的思想根基是古典的,评点方法是传统的,但他在古典中有创意,于传统中有新变.与以往对杜诗的评价相比,他以审美的眼光看待杜诗,其评点是在"胸中具有炉锤"、熔铸百家之后的审美观照,亮点聚焦,因之更具独特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5.
我们读了《美学论丛》1980年第二期上发表的蔡仪同志的《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一文。在这篇文章中,蔡仪同志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述。我们深受启发。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美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美学思想,在世界美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在我国现代美学界也有巨大影响。因此。对他的美学思想作正确的评述,不仅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冬梅 《求索》2012,(2):69-71
《考工记》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奠基之作,历来对于该典籍的研究横跨历史、考古和设计艺术学等领域。其成书于思想变革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奠定了中国哲学及诸多学科思想的基础。民本主义思潮的觉醒、天与人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诸子的美学争辩等因素,都是《考工记》艺术思想的文化生态,此外,医学的成就和早熟的科学技术更加确立和实现了人在造物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一定哲学基础之上,并在对传统美学的反动和超越中形成的.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阐释与分析,试图揭示其不同于传统美学的独特本质.海德格尔美学思想尽管具有唯心主义色彩,但是它对艺术在社会、历史、人生方面的积极意义的肯定是启人深思的,对现代美学乃至整个现代西方思想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贵  韦琳 《传承》2013,(6):134-135
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美"和"善",而又特别强调"善"的重要性,提出"克己复礼",推崇雅乐和"思无邪"的音乐。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出美、善、淫三种作品评价的概念,为后世音乐美学评论提供了标准。孔子"淡中"的音乐美学观是以他的"中庸"哲学为理论基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和音乐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楚艺术的哲学美学研究中,刘纲纪做出了独特的探索。他揭示了"流观"意识是楚艺术美学的基本观念;阐述了"流观"与远古神仙思想的关系;提出了作为观看方式的"流观"是与审美相连的。"流观"思想朴素地肯定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而"流观"的审美把握则造就了楚艺术自由灵动的气象。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实践观中不但确确实实包含着存在论维度和内涵,而且他的与实践观紧密结合的存在论思想还为现代存在论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同时也为我们当前和今后的美学、文艺学研究及发展切实开启了一种崭新的可能性."实践存在论"美学,正是以马克思唯物史观固有的存在论思想及其与实践观的结合为理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1.
禅宗"空寂之美"的时间性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禅宗美学思想进行时间性解析,以窥探禅宗美学思想的内在奥秘与根源,是禅宗美学研究中本已的和不可或缺的理论问题.在禅宗美学中,美或审美不是一个既定、现成的目标或状态,美是在刹那间照面映现的瞬间澄澈之美.  相似文献   

12.
李清 《前沿》2013,(22):156-158
王国维的悲剧美学思想深受西方的影响.本文着重讨论了西方悲剧美学思想与王国维悲剧美学思想的相通之处,从而了解西方悲剧美学思想对王国维的具体影响.二者诗学理论的相通之处主要有:悲剧的“真”:人生苦痛的诗学;悲剧的“美”:“壮美”说;悲剧的“悲”:悲惨毁灭的大结局.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王国维的悲剧美学思想中西方悲剧美学思想留下的鲜明印痕.  相似文献   

13.
邱玥 《求索》2012,(9):154-156
嵇康是魏晋学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与行为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风貌以及他与时人相异的特色。《琴赋》是嵇康赋作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作品,它结合了嵇康的音乐实践经验及文学艺术才华。他的艺术论中所蕴涵的人文哲学思想与当时的时代风气、社会思潮、美学理论密切相关。因此本文立足于魏晋社会思潮的大背景,从审美倾向、音乐本质、人格境界和独立精神四个角度探讨秘康艺术论中看似"浮杂"的哲学思想与美学艺境,认为贯穿其艺术论的红线便是魏晋玄学所追求的宇宙人生的本体"和",并且认为稽康追求的"和"非儒非道,而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理合一相结合的中国传统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4.
巴尔塔萨是当代欧洲著名的文化神学家,他坎坷而传奇的一生中,写出了卷帙浩繁的著作,尤以神学美学思想为最重要核心。他从小接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尤其对莫扎特音乐的挚爱,对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将真理与交响乐相连,将音乐与人文精神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他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蒋正治  贾三强 《求索》2012,(6):54-56
老庄美学思想是我国古典美学领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代表,对后世文艺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就是受老庄美学思想影响的典型,他文学创作中恬淡自然的美学心态,归真反朴的美学情怀,奇伟瑰怪的美学艺术以及空灵浪漫的美学文质,都烙着老庄美学思想的印痕。研究贾平凹文学创作对老庄美学思想的接受,对于更好地了解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心态与历程,剖析其文学作品,解读其文学作品的深刻寓意与内涵,全面把握与评价其创作的风格与特色,探求我国当代文学特质有着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正荣 《人民论坛》2010,(7):242-243
老庄"大美",实质上是指形上之"道",或由形上之"道"显现出来的"本源之美"。在老庄美学体系中,个体需要特定的生命超越,才可以感通"大美"的存在。依据老庄"道在一切中",以及"道器关系"的思想,这种感通发生的同时,亦即"大美"以一定的形象形之于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阿多诺对康德美学进行了批判与转化,使其成为非同一性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阿多诺推翻了康德主体美学的"唯美"前提,并由此延伸至对于"直观"方式的批判,以及对"天才"观念的谱系学考察。阿多诺秉持辩证法对概念中介化的内在要求,将康德美学中的核心命题加以转义——在进步的现代艺术中,"自律性"经由社会要素的中介、形式法则富含现实契机的积淀、理性面对艺术作品的"崇高"获得反思性。其中,自然美范畴尤其得到凸显,阿多诺吸纳克拉考尔与卢卡奇的哲学解读方法,将"自然美"在观念论美学中的式微"解码"为主体压制自然的表征,并在其美学思想中赋予"自然"以自我保存理性无法把握的客体性内涵。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资源,这首先表现在对自然生态之生命性、有序性、联系性这三大生态美学基本属性的深刻认知上;其次又进一步体现在对主体"此在"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认知和对生态人生的践行上;再次是庄子站在具有生态意味的立场上,否定人类中心主义,批判所谓"有为"和"文明"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和对纯真人性的异化,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老庄"大美",实质上是指形上之"道",或由形上之"道"显现出来的"本源之美"。在老庄美学体系中,个体需要特定的生命超越,才可以感通"大美"的存在。依据老庄"道在一切中",以及"道器关系"的思想,这种感通发生的同时,亦即"大美"以一定的形象形之于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存在论的维度上对《周易》与中国传统造物相关联的设计思想进行阐示。《周易》不仅是充满哲学思辩思想的著作,同时也包含着精深的设计思想。首先,试图阐明占卜本身的存在即是设计的存在。其次,就《周易》有关设计的论断进行具体的论述。最后重点考察道与器的关系这一中国传统造物与设计思想中亘古不变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