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高原掠影     
我区录制《格萨尔王传》说唱已超过5000小时 目前,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对藏族民间艺人说唱的《格萨尔王传》录音已超过5000小时,涉及120多个不同的版本,千年史诗焕发出新的生机。《格萨尔王传》是部珍贵的活形态史诗,没有定本,在民间说唱艺人说唱过程中故事不断得到丰富。为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对藏族民间艺人说唱的《格萨尔王传》进行录音、整理和出版。  相似文献   

2.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享有"东方荷马史诗"的美誉,全方位展现了藏族社会结构、生产与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藏族民间文学的集大成者。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格萨尔王传》采用诸多篇幅全面展示了藏族群众对自然界、生活环境方面的认识,形成了生态美学的思想理念,对实现生态环境的最优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将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放在生态美学视野下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亦称《格萨尔王传》),现在已搜集到三十多部,百余万诗行,一千多万字。它比被称为最长的印度史诗《玛哈帕臘达》(旧译名《摩诃婆罗多》)还长五倍。迄今为止,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4.
老友萧崇素,不仅是民族、民间文学的专家,也是《格萨尔王传》研究专家,在许多方面的知识,他都十百倍于我。但他最近在《〈格萨尔史诗〉资料小辑》第三辑上发表的一篇短文《论〈格萨尔史诗〉的性质》所持的论点,却是略有可商。谨写此文,就教于他。萧文在回答读者提出《格萨尔史诗》是“神话史诗”还是“传说史诗”的问题时  相似文献   

5.
永远的《格萨尔》韩琳藏族有句谚语:“岭国每人嘴里都有一部《格萨尔》”。岭国泛指古代藏族部落社会,《格萨尔》则是藏民族著名的英雄史诗。正如这句谚语表明的那样,《格萨尔》仍然在藏、蒙等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吟唱、传播史诗的众多民间艺人依然...  相似文献   

6.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玉树这片雪域高原的人民还创造和发展了一部举世瞩目的伟大史诗——《格萨尔王传》。格萨尔在这里创立岭王国。如今,玉树结古镇的  相似文献   

7.
<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玉树这片雪域高原的人民还创造和发展了一部举世瞩目的伟大史诗——《格萨尔王传》。格萨尔在这里创立岭王国。如今,玉树结古镇的  相似文献   

8.
阿来重塑的神话《格萨尔王》不仅仅是将史诗用小说的形式写出来,更重要的是阿来加入了藏族史诗说唱人的成长历程。独特的叙事手法让小说亮点更多,用叙事学的理论分析文本,能够读出作品的深层意义。阿来通过这部小说来向全世界,特别是藏族人民宣读了自己的心声。作者期望能够有更多的族人一同加入他的寻根之旅。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英译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在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为世界人民熟知的过程中,如何保留史诗中关于藏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如何忠实于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是在英译研究中着力研究的重点。从翻译中的文化解读和史诗翻译的历史回顾出发,讨论了《格萨尔》英译中的宗教文化负载词的差异现象,以期对《格萨尔》的翻译传播工作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地研究藏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从《格萨尔》史诗入手,运用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分析了藏族传统体育的生成背景,缘于恶劣的生存环境、原始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头领的产生方式以及原始藏族的作战训练方式等,并从《格萨尔》分析射箭、赛跑、赛马等具体体育项目,对研究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发展等问题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卉 《前沿》2009,(2):92-94
大凡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它的生命同它的艺术价值,总是成正比的。艺术价值越高的作品,存在的时间就越长,有的往往超越时代界限,成为永恒的艺术珍品。藏族文学的伟大史诗《格萨尔王传》究竟产生在什么时代?专家们意见不一:有的人认为它产生于八世纪左右,有的人却说它是十一世纪以后的作品。即便是从十一世纪算起,距今也已有将近一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岁月里,它不仅没有被历史所淘汰,反而从少到多,由简到繁,口头到书面,从分章到分部本,这样发展至今,已有百部左右的宏大规模。  相似文献   

12.
<正>8月20日,"共同传承共同弘扬——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对话"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开幕,20余位非遗专家参与为期两天的学术交流。两岸专家发言的主题有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理论及实践的宏观探讨,亦有藏族《格萨尔》史诗、泉州南音、台湾歌仔戏、台湾鼓吹乐等具体非遗项目的研究成果。开幕式上,中华文化联谊会、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满宏卫表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形  相似文献   

13.
难忘西藏行     
那是2002年初夏的事情了,我们一行几人结伴去西藏旅游,抱着到西藏看一看的想法,去了拉萨、日喀则、江孜、定日和珠峰自然保护区。从西藏回来后,感受是非常深刻的,从内心中引发的感想,是我去过的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西藏的确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藏族兄弟又是那么的勤劳善良、朴实憨厚,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光彩夺目的西藏文化,你看,从布达拉宫到随处可见的建筑艺术,从《格萨尔王传》到多彩多姿的民间文学,从《大藏经》到特色鲜明的藏传佛教文化……等等,就是这片土地,西藏文化浸润着这片圣洁的土地,使雪域高原和那里的人们不断焕发着神奇的光彩和动人的传说。  相似文献   

14.
主要流传于贵州西部苗语方言区的《亚鲁王》,一面世便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关于《亚鲁王》整理、保护的既有研究,大都围绕《亚鲁王》整理、保护与传承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而且集中在民间口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学科进行讨论,缺少与其他民族史诗的比较研究,更缺少与其他学科的观照;既没有很好地彰显出《亚鲁王》的个性特征,更没有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观照研究来充实与延展《亚鲁王》的研究视野。本文以《亚鲁王书系》为典型案例,讨论民族史诗整理、保护与研究的视角转换。  相似文献   

15.
赵椿 《今日民族》2007,(3):34-35
在大理州鹤庆县黄坪乡天华洞内,供奉着一尊“藏王本主”,就是“茶马古道”初始时期的历史遗迹。1989年,故乡鹤庆文化馆为了向国庆四十周年献礼,编写了一本《鹤庆民间故事选》,请当时定居在鹤庆的一位86岁高龄的藏族老者粘堆讲述了一个《夏宗格萨尔》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记者 《黄埔》2013,(3):32-37
最后谈谈关于"西藏自古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说法。1950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斥美国对西藏的阴谋》指出:"西藏一向是中国的领土,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1981年7月出版的《藏族史要》(王辅仁、索文清著)指出:藏族是我们伟大民族大家庭中光荣的成员之一。高度发达的藏族  相似文献   

17.
苗族史诗——亚鲁王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至今口头传承于麻山苗族地区。这是一部历经千年隐忍、苦难迁徙、血腥征战的英雄史诗,广泛流传并在麻山苗族丧葬仪式中运用,它是对亡灵返回亚鲁王国时代历史的神圣唱诵。史诗的苗族语言优美,表现形式灵活多变,有的用叙事形式朗读吟唱,有的用道白形式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政》2020,(2):F0004-F0004
滔滔黄河,蜿蜒九曲,裹挟着巴颜喀拉山脉的雪水,缔造了华夏文明的血脉。黄河源头所在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拥有迷人的原始自然风光,是一片向往的纯净之地。"玉树"藏语意为"遗址",相传为藏族传说中的英雄格萨尔王建立领地的地方,直到今天玉树仍是藏区康巴文化保持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9.
麦宿样本     
正"不同的手工艺集中在一个地区,很难见到。"麦宿位于四川省德格县,与西藏拉萨、甘肃夏河一起并称为"藏族三大古文化中心"。德格县是格萨尔王的故乡,这里的藏族手工艺传承完整,延续至今。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家对西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和整理,总投资达10.9亿元的"十二五"46项重点文物维修保护项目已全面启动。麦宿地处藏区深处,这里的手工艺传承正在探索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伤城新生     
薛涛 《小康》2010,(5):10-11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小康》杂志记者奔赴灾区.拍下了这些珍贵的影像。 那些天天气恶劣,暴风扬起的沙尘常常让天地一片昏暗.但这片土地遭遇重创后留下的道道伤痕还是闯入了我们的镜头,格萨尔王广场雕像前茫然的灾民、玉树州体育场临时灾民安置点面色凝重的藏族小女孩……从记录下他们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成了我们始终的牵挂与惦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