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迅速蔓延,世界经济下滑趋势明显。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速高位回落,  相似文献   

2.
黄馨予 《新东方》2008,(12):43-45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从1998到2008,中国不仅不受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反而迎来了长达10年的高速成长。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46619亿元,增长率高达11.4%。然而,习惯了高增长的中国企业,2008年,却使中国经济以及大多数企业感到寒意,原因是通货膨胀,石油、原材料、粮食价格高涨,人民币汇率上升,出口受阻,经济增长放缓,雪灾地震冲击,全球金融动荡。  相似文献   

3.
2008年,世界金融和经济形势风起云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并逐步升级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已全部陷入衰退,新兴经济体增速也大幅放缓,世界经济正面临多年来最严峻的挑战。中国企业也未能在这场危机中独善其身,从10月份开始中国企业困境逐步凸显,建筑业企业也将会面临一个巨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4.
正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乏力、金融动荡、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作为G20轮值主席国,第一次引导和主持全球治理的顶层设计,并毫无保留地贡献了自己的发展智慧,也展示了自己在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机制中的责任和担当。第一,创新增长蓝图。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本次峰会开幕式上指出,"二十国集团应该调整政策思路,做到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并重,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今年,我  相似文献   

5.
金融系统的稳健运行是一国甚至全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虽然金融脆弱性不一定直接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但是当隐匿在经济运行中的金融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局部甚至全球的金融动荡.中国及东盟各国多属新兴市场国家,实证研究中国及东盟各国的金融脆弱性现状,找出降低中国及东盟各国金融脆弱性的对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构建更加稳固的经济金融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及参考意义.因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在东盟金融系统中权重高影响大,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定为中国与东盟五个国家.  相似文献   

6.
1997年7月始于泰国的金融风暴,迅疾席卷整个东南亚,不仅无情地扫荡了"四小虎"、"四小龙",而且给整个亚太地区造成强烈震荡,国际金融界权威人士称这场肆虐于东南亚并大有重创全球之势的金融风暴是"世纪之灾"。东南亚金融危机既给台湾经济造成动荡和损失,也使祖国大陆的对外贸易遭受冲击,从而直接对两岸经贸关系的进一步良性发展带来重要影响。一、金融风暴冲击台湾,台岛金融动荡,对外贸易受挫。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金融逐步走向国际化、自由化的今天,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必然的。台湾虽然自恃经济实力强劲、金融局势稳健,但面对这场"大火",周边已呈燎原,孤岛岂能幸免?1.股市、汇市均受重挫,市场物价不断上扬。去年9、10月间,"大火"终于烧到了台岛。岛内企业与民众初尝苦果,顷刻间股市动荡,物价上涨。汇市也遭重  相似文献   

7.
从"大萧条"以来的百年金融史看今天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这次"大危机"也是原有的全球经济和金融平衡被打破的产物。因此,危机本身具有两面性,它既意味着旧的平衡格局难以为继,也预示着新的平衡格局会不断形成,而目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的反复与动荡则说明了市场正在试图寻找新的平衡点。从目前的趋势看,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及至全球的经济增长格局依然呈现出较大的惯性。在全球新的平衡格局短期内难以形成的情况下,就必须从国内层面的"再平衡"和全球层面的"再平衡"来探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复苏。  相似文献   

8.
从"大萧条"以来的百年金融史看今天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这次"大危机"也是原有的全球经济和金融平衡被打破的产物。因此,危机本身具有两面性,它既意味着旧的平衡格局难以为继,也预示着新的平衡格局会不断形成,而目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的反复与动荡则说明了市场正在试图寻找新的平衡点。从目前的趋势看,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及至全球的经济增长格局依然呈现出较大的惯性。在全球新的平衡格局短期内难以形成的情况下,就必须从国内层面的"再平衡"和全球层面的"再平衡"来探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复苏。  相似文献   

9.
王曼怡  孙雅琳 《人民论坛》2011,(11):124-125
爆发于2008年的金融海啸冲击了全球各经济领域,特大城市金融业也无法独善其身。在金融危机中显现出来的就业问题、资金集聚问题、二级投资问题等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特大城市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于处于困境中的我国金融业而言,应努力吸取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努力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产业集聚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爆发于2008年的金融海啸冲击了全球各经济领域,特大城市金融业也无法独善其身。在金融危机中显现出来的就业问题、资金集聚问题、二级投资问题等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特大城市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于处于困境中的我国金融业而言,应努力吸取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努力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产业集聚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场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正愈演愈烈,快速蔓延,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经济体再到全球,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中国经济也受到较大冲击——外部需求明显收缩,出口大幅下滑,工业增速放缓,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停产、半停产数量骤增,就业压力加大……  相似文献   

12.
2009中国经济     
《小康》2008,(12)
2008年,曾被寄予厚望,但在这一年里,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做了三次重大调整,以此应对一度高企的CPI与始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是否会继续向实体经济转移,放缓的全球经济衰退的底线何在?处于全球一体化的中国经济又将受到什  相似文献   

13.
于莉娟 《小康》2008,(10):42-45
从华尔街扩散开来的金融危机让全球经济陷入下滑通道。更为严重的经济萧条也是很多人对美国经济的预测。“百年未遇的一次大危机,”格林斯潘如是评价美国的此次金融动荡。 事实上不仅是银行、金融机构,这是一次与房地产、与制造业、与整个产业市场相关度都非常高的一次危机,影响程度非常深远,而且也幅射到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我国入世以来加大了和国际市场的敲合,中国的金融市场开放让我们不能再像亚洲金融危机时那样独善其身。那么,中国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和应对这一次冲击,本刊特邀经济学家专家和学者共同研讨,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应该将此次冲击作为调整和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今年夏日热得一如既往,但中国经济似乎少了些"热度"。这里面有"速度情结"降温的理性,也有欧债危机等冲击的因素。而稳增长成为重要任务。在这个"冷风"吹向全球经济的夏日,6月28-30日举办的陆家嘴金融论坛,尤具吸引全球金融界目光的热度:金融业如何通过改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来自世界各地800多名政界、业界、学界精英,围绕"金融治理改革与实体经济"各施所长,热议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上海市市长韩正担任本次论坛的轮值主席。  相似文献   

15.
在经历了立法前后种种关注之后,受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海啸对我国经济冲击的影响,劳动合同法再次受到瞩目。这一次,如何维持社会稳定,帮助劳动者和企业双双走出危机阴霾,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也成为决策者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6.
都说2008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斯年已然逝去,但困难似乎远未结束--国际金融危机正在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蔓延,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冲击,其影响几何,何时见底,都还是一个未知数.种种迹象表明,已经过去的一年,只是经济最困难的"第一年".2009年,中国经济还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蔓延,并剧烈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直接导致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新兴经济体增幅放缓。展望2009年,金融危机仍将持续,国际金融市场还将动荡,国际金融体系的治理变革也将同步展开。面对复杂形势,我国既要深化改革与调整,应对全球经济与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又要借机扩大在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监管改革中的发言权,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加入WTO ,将极大地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同时 ,也将给一些基础产业以及金融、电信、法律、会计等服务行业带来冲击和挑战。作为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状况 ,并且为社会经济各方面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统计应在新的情况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时事资料手册》2008,(1):11-14
世界经济:增长仍将持续发展势头放缓 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金融市场动荡和油价高企的严峻挑战。世界银行2008年1月9日公布的((2008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认为,受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降温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2008年将降至3.3%,低于2007年的3.6%。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08,(10)
从华尔街扩散开来的金融危机让全球经济陷入下滑通道。更为严重的经济萧条也是很多人对美国经济的预测。"百年未遇的一次大危机,"格林斯潘如是评价美国的此次金融动荡。事实上不仅是银行、金融机构,这是一次与房地产、与制造业、与整个产业市场相关度都非常高的一次危机,影响程度非常深远,而且也幅射到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