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孤寡不毂是古代王侯的自称词,历代学者大多认为孤意为少德,寡人意为寡德之人,不毂意为不善,王侯用以自谦。《战国策·齐策》:“是以王侯称孤寡不毂,是其贱之本与?非夫孤寡人者之困贱下位也。”《老子》谓:“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还从哲学的角度予以论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王侯自  相似文献   

2.
内敛是什么?它该是低调而不张扬、谦逊而不骄傲、通达而不沉溺的代名词.   内敛,作为一种境界,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但在巴金身上体现得完美无缺.当家乡要恢复其故居时,他多次坚持“不要重建我的故居“.在一些事关名利等问题上,他时常说:“不要用我的名字.“当四川出版界要求出版巴金日记时,他只同意收进<全集>而不同意单独出版.这是不是一种通达之行、谦逊之态呢?   ……  相似文献   

3.
内敛是什么?它该是低调而不张扬、谦逊而不骄傲、通达而不沉溺的代名词.   内敛,作为一种境界,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但在巴金身上体现得完美无缺.当家乡要恢复其故居时,他多次坚持“不要重建我的故居“.在一些事关名利等问题上,他时常说:“不要用我的名字.“当四川出版界要求出版巴金日记时,他只同意收进<全集>而不同意单独出版.这是不是一种通达之行、谦逊之态呢?   ……  相似文献   

4.
话题·焦点     
《创造》2012,(4):12-12
“奶比水贱” 记者近日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采访发现,由于大型乳品企业垄断区域鲜奶收购,这一地区生鲜奶收购价持续在低位徘徊,导致很多奶户人不敷出,被迫“砍牛”(杀牛或卖牛)。有养牛户表示,现在当地一斤奶价钱卖不过一瓶矿泉水。  相似文献   

5.
《新东方》2005,(10):51-51
孔子的学生子贱有一次奉命担任某地方的官吏。当他到任以后,却时常弹琴自娱,不管政事,可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兴业旺。这使那位卸任的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天即使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地方治理好。于是他请教子贱:“为什么你能把该地治理得这么好?”子贱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6.
“文人相轻”是一句老话,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人们善于看见自己的长处),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近日再读《典论·论文》,觉得曹丕论述文人相轻举的例证太少。他只举了班固小看傅毅(...  相似文献   

7.
《时代主人》2006,(4):F0003-F0003
位于江西历史文化名镇——南康市唐江镇的江西通达汽运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12月.注册资本1000万元。公司成立以来,在董事长、总经理卢和通的带领下,全体通达人始终坚持“诚信为本、安全为纲”的经营宗旨,竭诚为旅客提供“安全、优质、准时、方便、满意”的客运服务。  相似文献   

8.
来稿摘登     
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公民意识的对接中央民族大学包玉琴在来稿中说: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个体的社会责任感。早在2000年前成书的《诗经》中就已经有“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贾谊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倡导的是为国家为社会奉献的精神;清代思想家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从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独立和新生殚精竭虑,奋斗不息。无疑,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我们今天培育现代中华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问…  相似文献   

9.
东汉末年汉室衰亡,政归权臣,国祚已微,唯有名号,改朝换代已成趋势。公元220年曹丕受禅称帝,第一次成功实践了和平易代,开魏晋南北朝禅位易代之先,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曹丕受禅代汉之前王莽亦以受禅的方式代汉,但两次代汉的一成一败有着深层原因。曹丕能够成功代汉经过很大努力,代汉后亦颇有建树。在储位之争中他凭嫡长子的优势以及自身才能取得了曹操重臣的支持,最终打败了曹操属意已久的曹植,获得太子之位;曹操懵逝后曹丕即魏王位,开始准备代汉事宜,并很快成功代汉建魏;曹丕代汉后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举措,使汉末混乱的局面有所好转;曹丕受禅代汉实现了权力的和平过渡,此后"汤武革命"和"禅让"成为王朝更替、权力转移的两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有关九品中正制,论者甚多,但仍有未尽之意。学术界对于曹丕实施九品中正制,是否是为获得士族地主支持而作出的政治让步,基本上持两种观点:一种是肯定的,其论点是:1九品中正制是以陈群为代表的士族地主提出的,其后又为士族所把持,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因此,九品中正制是为士族地主服务的。2曹丕时代,士族地主的势力足以影响曹氏政权,如果没有士族支持,曹丕即使称帝,也难以长久。另一种观点是否定的,即所谓“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优劣,非谓世族高卑”①。持此论者由于缺少必要的论证,往往不…  相似文献   

11.
“和而不同”是一个多元文化主义的主张 “和而不同”在本质上是一个多元文化主义的主张,实际上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个是就其本意而言,指人际关系,特别是指知识分子之间的学术关系,这并非难以做到.比如说,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局面,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作“和而不同”的实现.当然,恰如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中所言,“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萧公权先生就指出,先秦诸子之间其实是“壁垒森严”,“各立门户,互相攻诋.如墨书以非儒名篇,孟子以拒杨墨为重.申商贱文学身行,老庄讥仁义法术.”[1]可见并非一切都理想.  相似文献   

12.
“三曹”诗歌异中有同 ,同中有异 ,各领风骚 ,各成绝技。从艺术形式上看 ,“三曹”各有因革 ,各占胜场 ,然曹丕最富于创新精神。从艺术表现上看 ,曹植真正确立抒情诗在诗坛的牢固地位。在描写手法运用上 ,中国诗歌形神兼备艺术境界的确立 ,当始于曹丕 ,成于曹植。中国诗歌文质并重 ,情文并茂的确立 ,当以曹丕开其端 ,曹植功其成。从总体艺术风格上看 ,曹操诗主刚 ,曹丕诗主柔 ,曹植诗则刚柔相济 ,从而博得了“正派的宗”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3.
日前,大学时的一位老同志跟笔者邂逅相遇,谈起这几年为官的经历,声称钻过“热被窝”,也坐过“冷板凳”,颇有点冷热感受。这位老兄的仕途也算是顺风通达,毕业没几天,就诵过一条热线当上了某县财政局  相似文献   

14.
李忠义 《人大建设》2012,(11):13-13
魏都区为许昌市老城区。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奉天子以令不臣",完成了统一北方的霸业。三国魏文帝曹丕在此建立魏国,"魏都"由此得名。三国文化也由此产生、繁荣、沉淀,发展至今。适逢中原经济区建设黄金机遇,中共魏都区委、区政府致力打造具有"汉魏文化、古街古巷、水系环绕、古城新韵"特色的魏都风情区。目标提出后,魏都区人大常委会围绕"打造什么、如何打造"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5.
“鬼子”一词,在中国文化里由来已久。直到19世纪中期,“鬼子”一词才被作为一个种族文化的特定称呼固定下来。“鬼子”这一称呼,深刻地蕴涵了中国人在伴随着战争殖民的充满着血与火的文化交流和撞击下的一种不自觉的文化抵抗。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与“现在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时”是“现在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对于任何生命来说 ,“现在”都是最重要的 ,具有决定性意义。荣古虐今、贱近贵远实不可取。诚如黑格尔所说 ,一个灰色的回忆 ,绝不能抗衡“现在”的生动和自由。确实 ,幸福与激情都寓于现在的包容之中然而“现在”并不代表生命的一切 ,人类尤其如此。既然人类已经存在了 ,就一定希望永远地存在下去 ,这一意识或潜意识人人有之。从这个角度出发 ,至少人类应该有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并且能被现实人认知的过程。假如能够将生命置于这个过程之中 ,人类就至少在精神层面获得了永存。实际上 ,千百年来人类就…  相似文献   

17.
也说曹植对继承权的争夺高飞卫关于曹植与曹丕争夺魏王继承权问题,有学者认为,曹植“为了取得曹操的欢心,寻找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显露自己的才华学识,并与丁氏兄弟、杨修等人串通一气,营私舞弊,以求一逞”。‘但是,另一种观点与此截然相反,认为曹植非但没有与曹丕...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条体现首都“文明古都”的文化大街如果不注意保护和恢复这条“镶满珍珠的长链”,而是沿街肆意布置那些与其文化不相关连的现代建筑,或打扮成千篇一律的商业一条街,那将是十分悲哀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行政文化与新世纪治国方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百冶 《桂海论丛》2004,20(2):63-66
我国传统行政文化的优点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等思想,其弊端突出表现为专制主义的“人治”思想、“官本位”思想,并由此造成了官贵民贱的行政环境,宗法血缘、任人为亲的用人方式,崇尚人治、排斥法制的管理机制。贯彻执行新世纪的治国方略必须树立公仆意识,自觉接受人民和法律的监督,防止公仆变为主人,建立权力制约机制,保证人民依法治权。  相似文献   

20.
时下,有一股不正常的“泛文化”现象,即凡事都往文化上沾边。某些文化商贩,怀着一种猎奇心理,大写特写所谓的“名人轶事”,进行伪劣文化传播。有一篇谈名人趣事的文章,说是鲁迅先生不仅很怪,而且怪到出现了怪癖——养蝎虎。就是养那种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的动物。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养蝎虎,竟被贴上“蝎虎文化”的金,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最近又看到了另一篇更为令人惊诧的文章——《毛泽东的“抽烟文化研究”》。这篇奇文很有“功夫”,它以比蝎虎文章更为“深刻、细致、丰富”的文笔,从毛泽东的烟史考证,到毛泽东的烟瘾评估;从毛泽东的香烟“品牌文化”,到毛泽东吸烟的“烟具文化”,一展无余。最后,作者的结论是:毛泽东是个伟人,伟大之处也包括他的吸烟。呜呼!这究竟是文学的枯竭、文化的悲哀,还是文人的穷途末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