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较早和较成熟地接触世界其他地区异质文化的区域文化,为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持续发展、进而在"全球化"进程中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为保护和弘扬作为中华文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闽南文化,2007年6月9日,文化部公布设立了以闽南的泉州、漳州、厦门为特定区域的我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与泉州市政协副主席李冀平的访谈中,他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这一重大课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强调要重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中的思想文化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2.
前言     
《政协天地》2012,(8):10
2007年6月,国家文化部批准并命名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成立,标志着国家对文化遗产进行活态的、整体性的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视。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生态包括了泉州、厦门、漳州三个设区市区域内保存较为完整的闽越文化、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他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直接辐射台湾、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前言 2007年6月,国家文化部批准并命名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成立,标志着国家对文化遗产进行活态的、整体性的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视。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生态包括了泉州、厦门、漳州三个设区市区域内保存较为完整的闽越文化、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他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直接辐射台湾、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小康》2021,(23)
正广东佛山与福建厦门、泉州和福州有许多相似之处,厦门与台湾隔台海相望、佛山与香港连江海相通,泉州与佛山都是GDP过万亿元的地级市,福州与佛山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三座城市对闽南文化的创新发展成效显著,对佛山深入推进岭南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可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启示。厦门、泉州和福州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5.
张磊 《群众》2020,(4):46-47
为深化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与传承工作,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环境,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活态性、整体性保护的新路子,2011年原江苏省文化厅下发《关于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提出打造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生态化保护工程的意见。此后,省厅与各地密切协作,吸纳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从凝聚共识、制定规划、出台措施、建章立制等方面入手,先后建成10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极大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保护、传承与发展。2019年3月,《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颁布,为我们系统梳理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经验做法、进一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9月9日,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台联届别委员为期7天考察活动圆满结束。考察组一行就福建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情况,先后赴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实地走访考察了厦门海沧青礁院前社、开台王文化公园、漳州闽南文化走廊、泉州晋江金门供水点、闽台缘博物馆、  相似文献   

7.
陈吉 《政协天地》2014,(12):24-24
2007年6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经文化部批准正式设立的。没有参照模式、没有可供借鉴的基础,我们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前行。面对同城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福建省文化厅深刻分析保护区建设的难点所在,不等、不靠,积极创新工作机制,使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得到健康发展。厦漳泉同属闽南文化圈,语言、文化、习俗十分相近。2011年7月,大都市区同城化第一次党政联席会议成功召开,但是,  相似文献   

8.
<正>"与有荣焉,这成为我的新使命。"台胞陈荣文获评福建省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后如是表示。近日,福建省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来自金门县的陈荣文成为首位获评漳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台湾同胞,他擅长的门类是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发源于闽南地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漳州、泉州、厦门和台港澳、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是生活在厦门、泉州、漳州地区的闽南人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创新的地域文化。闽南滨海的地理环境和外来文化的融入,多元文化的双向交汇的丰富性和特殊性拓展了闽南文化,使闽南文化具有不同于中原黄土文化、具  相似文献   

10.
闽南“金三角”纪行邹霆第一次听到大、小“金三角”之说,大约是在15年前。所谓大“金三角”即福建、香港、台湾,而小“金三角”则是漳州、厦门、泉州。不久前,我自闽南“金三角”驱车观花归来,顿觉在岁月流逝的同时,昔日的漳州、厦门、泉州也已大改旧貌,宛如三位...  相似文献   

11.
席锁柱 《前沿》2014,(11):197-20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地区的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是最具独特魅力的种群识别符号。游牧文化凝聚着游牧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生态博物馆是一种以村寨、社区或更广范围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它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本文以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理念之上分析游牧文化保护区建设的可行性,提出保护与发展目标、原则、主体、内容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古豪韵以平赅上去,下同)在今闽南方言的厦门、泉州、漳州、台湾和广东潮州话里的韵母有几个读音,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邰雯暄 《台声》2014,(11):63-65
<正>9月29日至10月7日,"闽南古韵·两岸传情——海峡两岸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系列活动在国家大剧院艺术沙龙展厅隆重举行。其间,前往参观国家大剧院的游客,都十分有幸地一览了独特的闽南文化的别样风情。此次展演活动以"弘扬闽南传统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圆两岸同胞中国梦"为主题,分为"亲情"、"乡情"、"海峡情"三个篇章,通过展览和演出展示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呈现漳州锦歌、泉州高甲戏、闽台歌仔戏、闽台木偶戏、南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彰显两岸  相似文献   

14.
虎年元宵期间,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在台胞主要祖籍地、侨乡古城福建泉州热闹上演。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名嘉宾在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和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泉州欢乐闹元宵。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03,(4)
为弘扬和发展闽南文化、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的交流,增强海内外乡亲对中华民族同根、同宗、同源的亲情认同,中国音乐家协会、福建省文联、福建东南电视台将联合举办首届中华闽南语歌曲电视大赛。本届大赛将以福建的厦门、漳州、泉州,上海昆山台商投资区、浙江温州地区、广东潮汕等地区的闽南语歌曲作者和歌手为主,向台湾、香港、澳门、东南亚以及全球的华人文化区域辐射。主办单位希望能通过大赛,将中华闽南语歌曲电视大赛作为一个传统大型活动延续下去。通过邀请赛的方式,将瑰丽的中华民族闽南文化得以传承发扬,从而更好地推动闽南…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南部(简称闽南)厦门、漳州和泉州三市以及它们所辖的十六个县,共有面积约两万五千平方公里,占全省的五分之一;人口一千万,占全省的三分之一。这个呈三角形的地区,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农业发达,被人们称之为闽南「金三角」。  相似文献   

17.
台湾过唐山     
《台声》2016,(8)
正来到漳州半年多,作为一个闽南移垦到台湾黄姓家族的第30代后裔,闽南厦漳泉与台湾的风土人情多么的相似,漫游在祖先居住千年的八闽大地,发现在泉州、厦门、漳州都有与我在台湾莺歌家乡一模一样的地名——黄厝,当然住的都是与我血肉相连的黄氏乡亲。在乾隆年间对台海禁开放后,我们是整个家族移居到台湾北部。有偏绿营的小学同学主张台湾人是有"唐  相似文献   

18.
从格头苗族生态文化看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维护及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格头村苗族传统文化中蕴涵了丰富的生态保护思想,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物种的保护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落后的生产方式,长期的贫困状态,对保护区的保护又产生消极影响。文章对雷公山保护区的维护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泰顺保护与发展和谐共鸣 近年来,泰顺县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这个目标,大力推进生态屏障、生态产业、生态家园、生态文化"四位一体"的生态建设,努力把生态优势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环境优势,走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之路。  相似文献   

20.
正鄂文旅发[2020]34号各市、州、省直管市及神农架林区文化和旅游局:《湖北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已经厅党组会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2020年12月24日湖北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维护和培育文化生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规范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