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本文从分析现代性的有关理论和中国历史、文化的实际两方面入手 ,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从总体上而论是一种近代性质的文学”这一观点提出质疑 ,指出不能用西方文学发展的模式来硬套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 ,而应该立足于中国社会和文学发展的实际来讨论和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性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卓 《长白学刊》2006,(1):112-112
环境文学是古老的文学,也是年轻的文学,是揭示和描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文学。环境文学的产生与探索,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以至逐渐理解、深化的过程。在当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已成为环境文学的主题。与以往环境文学相比,当代环境文学呈现出两个特点:  相似文献   

3.
许多自成体系的文学理论都以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作为逻辑起点,这种现象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研究视角没有超越传统认识论。传统认识论总是把问题的探讨引向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的轨道上。文学与现实的命题实质上就是传统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的命题在文学理论中的转化。二十世纪文学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实践,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不应该把文学看成是一种认识现象,更不应该把价值判断仅仅建立在作品内涵与外部现实的对应上;而应该把文学创造和文学接受看作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人类自我实现的进程。正如卡西尔所说:“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WTO体系下国际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的冲突与协调是WTO组织成立以来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本文认为,在WTO框架中应该也可以协调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  相似文献   

5.
我们应该关注重估当代文学价值争论背后的动因,以及话语背后的指向、观点交锋背后隐藏的思维习惯、推论方式和逻辑理路,进一步反思和清理这些年来文学研究界更为潜在的问题,甚至回到文学基本价值、当代文学与当代生活的关系等最为根本的问题上重新讨论,这恐怕才是最有意义的。这一争论现象不啻是近年来文学研究领域潜隐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和潜在危机的一次引爆。它表明的是我们的文学史观的无形,20多年来重写文学史热情的无力,话语谱系的没谱,以及文学评价标准的混乱。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当前文学实际,对进入新世纪的文坛进行了全面思考,提出:"新世纪文学"是一个需要认真加以认识、把握的全新的文学存在,应该努力使其向比较靠近我们理想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罗富明 《求索》2013,(4):153-155
异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比较研究是跨文明研究的一个重方面。传统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认为同一文明圈中的文学具有可比性,而对于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学是否具有可比性则持怀疑的立场。这样看来,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则缺乏必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只有解决异质文化之间比较研究的合法性问题,才能通过"跨越"和"沟通"实现中西文学的相互了解和认识。传统研究框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于其理论方法囿于求同性的窠臼,而对变异性缺乏充分的认识。在跨文明文学研究的背景下,文学的可比性内涵应该包括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变异性。  相似文献   

8.
湖南文学有过自己的辉煌 ,然而随着文学边缘化态势的日渐加剧 ,湖南文学也露出疲软之态。当网络小说、网络诗歌、网络剧本悄然出现 ,并猝不及防地在文坛上竖起自己界碑的时候 ,我们需要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 ,利用电脑网络来培育 2 1世纪湖南文学的新的生长点呢 ?发展网络文学、抢占信息时代的文学制高点 ,是一个良好契机。构建高科技时代的文学生态理念文学的健康发展犹如自然界的万物滋长 ,也有一个生存基础、生态条件问题。电脑艺术、网络文学的出现 ,是与知识经济时代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环境相适应的 ,是这种时代环境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9.
易东生 《前沿》2011,(4):182-184
底层文学是最近几年来讨论的热点。在众说纷纭的底层文学讨论中,许多论者总是试图给底层文学及其表现确立一个定论。本文以刘庆邦和曹征路的作品为例,对底层在本体定义和现实主体、底层文学应该具备的无限丰富的精神特质和多样性的审美特质几个方面进行梳理,试图摆脱单一的模式化的底层文学印象,展示底层文学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台湾文学研究经历了起步的十年,人们又开始对一些基本问题重新思考,台湾文学的历史分期就是其中之一。研究者对这个问题予以特别关注,也许是有感于当前台湾文学研究的现实状况。应该说,十年来对台湾文学历史的研析还未能准确、充分地切合台湾文学的实际情况,它不仅影响对台湾文学的整体把握,也会使台湾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陷于困境。显然,对台湾文学历史分期进行深入的探讨,不仅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6,(14)
正诗歌是文学中精致的门类,文学的良寙是社会文化程度的象征。因此,诗人应该把诗歌写好,或者说,诗人应该创作良好的诗歌。这不仅仅是自己写作兴趣的问题,也是关系着人生意义和社会文化的问题。诗歌好不好?并不容易判断,涉及诗歌的风格品第和艺术造诣,需要专业的客观学术评鉴。却有一个简便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新时期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学及其批评,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和现实语境,从共名和无名、意识形态性、术语界定、西方话语殖民等与文学的关系上对其进行重估,指出了以往论述的一些迷误,认为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话语,不仅仅是方法论,还根本上是哲学本体论,它与“存在性”问题而非“生存性”问题密切相关,现代主义文学的普适化与无名时代和现代大众的出现密不可分,并且在某种意义上,现代主义文学是以现实主义为根本底色的文学。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在政府方面,对于环境问题已有一套系统的政策,但另一方面,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仍令人忧虑。本文从这两方面进行简要的讨论,以对中国的环境问题及其前景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一、国家政策首先,应该说,中国政府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对中国的环境问题是充分重视的。从环境立法来说,自改革开放10多年来,全国人大已颁  相似文献   

14.
对“另类文学”的写作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虹 《理论月刊》2001,(6):34-35
一、另类女作家走红文坛王庆生: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另类文学”问题。说起“另类文学”,说法不一。有的称之为“新新人类”文学,有的称为“新人类”文学、“突围”文学。不论怎么说,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另类文学”,主要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一些作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所体现的前卫倾向。我们需要讨论的是,作为一个文学现象,“另类文学”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下产生的,在创作上有哪些特点,哪些是我们赞同的,哪些是我们不赞同的。这些作家作品的出现给我们的文学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关于严肃文学(或日纯文学、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讨论中,雅、俗文学的分化和合流问题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热点”。一些人认为,为了建立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协调发展的新秩序,满足人们审美趣味、审美追求越来越多样化的需要,应该允许雅、俗文学的“双向发展”,同时鼓励雅俗文学的合流,“让三种文学在各自的层面上改善形象和寻找知音,让雅俗分化与雅俗合流共存,让作家和读者自由选择”。这主张是颇有见地的。但是,也有一种只赞成雅俗“两极分化”而否定雅俗合流或雅俗共赏的意见。有的认为:“文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理性精神应该从文学与大理性的相关性上作考虑,合理性是外于文学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理性精神包括文学具有深度思想的功能、文学写作过程需要被看护、文学具有向上超越的性质、文学提供乌托邦,为人类保留理想等要义。只有在这一个合法的范围之内进一步开掘,才可能切实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理性精神的具体内涵,发现和总结中国现代文学的规律性经验,为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研究马克·吐温写作风格的变化及其原因.马克·吐温是19世纪后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在不同时期,其作品风格迥异,从最初的轻松幽默到尖酸讽刺,最后陷入绝望与强烈.美国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转变,加上马克·吐温个人坎坷的人生路程,都对其写作风格的变化造成很大影响.在分析文学作品时,读者应该联系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才能对作者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黄曼青 《求索》2012,(7):152-154
网络文学正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本文分析了新兴媒体对文学转型、文学形式及文学接受三方面的影响,探究文学形态和新媒体之间的能动关系。新媒介时代,媒介的内容远重于形式,文学只有适应了媒介主导下的环境,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文学形式在新媒体时代的流变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9.
刘冲  楚哲强 《求索》2007,(9):184-186
对于20世纪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认定问题,文学评论界历来争议颇多,一部分学者对之加以否认,而一部分学者则加以肯定。厘清新古典主义文学这一问题.关键在于确认新古典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本文认为新古典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政治理性主义.即文学必须为现实政治服务;其次新古典主义文学所产生的革命与强权国家现实基础。在新古典主义文学观念的规范下,20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一条清晰的轨迹,即新古典主义文学发生、勃兴、沉寂与回潮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叙事学不单是一门有关写作技巧的学问,而是与我们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重新审视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我们认为重绘中国文学的叙事学图谱显得非常重要。在新的叙事学图谱里,我们不仅仅重视文学的社会性,还要重视文学的内核——对感时伤生、时间的相对性、生死意义等的思考和追问;建立故事对同质文化的穿透力;特别要重新召唤中国文学对时间问题的追问;同时写作者还应该对当下文学界大行其道的相对主义和犬儒主义,保持足够的警惕和抗拒,重建作家的价值立场,恢复中国传统文学的史传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