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抑郁的情绪轻则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重则引发抑郁症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自杀及自残现象.及时对大学生的抑郁情绪进行心理干预,对于症状出现情况较轻微者,经专科医院确诊排除抑郁障碍后主要采用心理辅导的措施;而确诊为中度抑郁障碍的同学则需进行药物和心理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确诊为重度的同学需要住院接受系统治疗.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择业前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抑郁焦虑情绪是大学生择业前常见的负性情绪 ,对大学生顺利择业会产生消极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大四学生情绪状态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探讨大学生择业前的抑郁焦虑水平 ,分析其原因 ,并提供对策 ,为择业心理辅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陈小娜  魏晓玲 《人民论坛》2012,(36):100-101
就业模式转轨过程中,配套制度不完善造成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偏差,给大学生自身和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导致了焦虑、抑郁和患得患失等情绪心理问题和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嫉妒心理等社会心理问题。应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应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与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双性化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而抑郁、焦虑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两种负性情绪 ,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消极影响。本研究采用贝姆性度量表 (BSRI)、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 (SDS)和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 (SAS) ,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与抑郁焦虑水平的问卷调查 ,探讨大学生良好情绪状态的理想性别角色模式 ,以便深入了解双性化对健康情绪状态的意义 ,为大学生消除负性情绪的干扰 ,从容处理各种生活事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探析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挫折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在其需要或动机得不到满足时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体验。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的产生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因素。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应对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从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体四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大环境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就业心理障碍问题。积极心理学作为新世纪现代心理学的新兴范式,关注人类的优点与潜力、幸福与快乐,以培育个体积极人格为终极目标。把积极心理学引入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调适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价值平衡,挖掘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积极力量,提供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积极解释。开辟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调适中的实现路径,要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稳定大学生就业心理情绪;要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品质;要培育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优化大学生就业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家庭关系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和谐的大学生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而家庭关系不融洽的大学生可能表现出退缩、攻击性行为和消极情绪;师生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更深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拥有良好的同学关系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而不良的同学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抑郁心理已极为严重和广泛,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本文着重对大学生抑郁状态、原因及矫正进行探讨,旨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心理挫折,是人们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从而使目标无法实现,需要和动机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情绪反应。大学生干部在部队的工作和生活中.动机性行为难免遇到干扰和障碍,致使目标不能实现,自身需要不能满足,产生急躁、失望、焦虑、忧郁等情绪。分析大学生干部心理挫折的成因,尽量减少受挫折的情境,提高应付挫折的能力,对大学生干部人格的健康发展和部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意象对话技术对改善大学生情绪困扰的效果.方法:使用意象对话技术对1例有情绪困扰的大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心理咨询.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在干预前、干预后、追踪期(即干预后1个月)对求助者实施测评.结果:求助者经过干预后,其抑郁、焦虑水平下降,并得到有效保持.结论:个案中,意象对话技术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情绪困扰,但未来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高校辅导员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贫困大学生的抑郁心理状态进行心理干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一系列设置合理规范、操作科学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营造了融洽、团结、安全的团队气氛,能够在成员的心路历程中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能够促进他们转变认知,树立起自信心,产生对他人、对团体和对社会的信任感,对贫困大学生的抑郁心理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值得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与因特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突破了人们在信息交流方面的时空障碍,带来了网络世界全新的人际互动模式,由此导致了一种新的心理咨询方式──网上心理咨询方式的产生。在高校,由于校园网建设速度加快,针对大学生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已经成为现实课题。为了了解和研究网上心理咨询的特点,探讨针对大学生开展网上心理咨询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笔者采用电子邮件方式进行了网上心理咨询的实践;并组织大学生心理学社的同学对涉及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网站进行调查;并对2000届学生进行了上网状况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网上心理咨询是一个与传统心理…  相似文献   

13.
心海 《协商论坛》2009,(11):63-63
心理亚健康在现代人群广泛存在,尤其以办公室白领为主。专家指出,现代人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从而导致心理亚健康。但由于人们对于心理亚健康了解缺乏,所以很少去关注,也就很少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于靖园 《小康》2023,(34):33-34
<正>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促进,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案(事)件时有发生。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  相似文献   

15.
<正>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一直是高等院校非常关注的课题。一项对2010-2020年我国大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元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睡眠问题、抑郁、自我伤害在大学生中较为突出。(1)另一项针对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公安院校大学生情绪困扰主要来自生涯发展、经济、人际关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徐虹 《青年论坛》2004,(4):57-58
"情绪智力"一说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借鉴情绪智力能力,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情绪的自我意识,洞挖其个人情绪、引导其自我激励、提高其移情能力等方式做好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年基线调查的数据,文章分析了城市丧偶老年人的抑郁状况和多项社会活动参与情况的性别差异,探讨了活动参与和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发现,丧偶老人较有偶老人抑郁程度更高。不同性别丧偶老人的社会活动参与程度没有明显差异。多元分层逐步回归的结果显示,对丧偶男性而言,参加社会活动和抑郁状况无显著关系;而经常参加跳舞健身的女性抑郁程度较低。研究结果意味着老人对丧偶事件的应对可能存在性别差异。社会服务在关注老年丧偶群体的心理和社会需求时,应根据性别差异提供适应的活动,更有效地帮助他们对抗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8.
数据     
▲大学生的特殊消费《心理学报》2003年2月刊文,一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特殊消费主要是:(1)旅游消费:有46.5%的大学生在节假日和同学或朋友外出旅游,有12.3%的同学在寒暑假和家人一起旅游。他们一年的旅游费用最高达1000元以上,最低的在100元左右。(2)电脑消费:电脑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已达21.2%;部分学生宿舍高达3-4台。而购买电脑的经费来源是家里的占71.2%;来自“节省的生活费”、“勤工俭学”和“奖学金”的各占15.96%、9%和3.8%。(3)手机消费:目前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比例为26.7%,手机的费用在3000-5000…  相似文献   

19.
王立峰 《人民论坛》2020,(11):52-54
"中层危机"是公务员队伍中少数中层干部存在的恐慌心理。"中层危机"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紧张焦虑导致心理抑郁、过度透支导致身心俱疲以及希望破灭导致逃离体制。其成因在于少数中层干部思想偏执,心理疏导不强;面临工作超荷负载,但减压途径匮乏;激励机制不强,职业认同感缺失。化解"中层危机",中层干部自身要摆正心态,调整情绪,不断学习,保持创新活力;单位和领导干部对中层干部要进行减压疏导,加强人文关怀,强化正向激励机制,从而激发中层干部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情况。方法:用自编调查问卷对广州市某高校86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93%的学生认同心理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8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需要心理咨询;遇到问题时,大学生主要求助的对象是同学朋友,或者自己解决;大学生中愿意接受心理咨询的比率为40%;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平均比率是9%,而且比率随年级增长而增多;对咨询效果的满意率为73%。结论:大部分大学生认同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但是真正遇到问题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较少。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不同,需要针对性别和年级开展相应教育和辅导,提高心理咨询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