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峻 《前沿》2013,(14):132-133
爱看武侠小说的读者对于金庸以及他的部部经典作品都是非常熟悉的。金庸的每部小说中都有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本文从金庸笔下各种典型女性人物入手,通过其对爱情的表达,对爱情的追求来获知当代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新理念,即做自己爱情世界里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2.
杨早 《协商论坛》2016,(4):50-51
阿里欲收购《明报》的传闻大概是2015年底传媒圈最热话题,网友调侃马云是因为爱看金庸小说才萌生此意.在内地读者印象中,提起《明报》首先想到金庸,《明报》为金庸一手创办,他的《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等名作都是在《明报》连载发表,成就了《明报》巨大的发行量,内地读者也多是因为武侠小说才知道《明报》这张报纸.  相似文献   

3.
金庸先生曾说:武侠小说就是成人世界里的童话。可是武侠、江湖毕竟是小说中的虚拟世界,现实生活中难描难画。有一位西北姑娘,却开了一家“金庸侠客岛”酒吧,以金庸小说中的江湖和大侠作为酒吧的主题,让正在做着童话梦的成年人圆了梦想!  相似文献   

4.
《观察与思考》2006,(24):12-13
要超越金庸,革掉金庸们的武侠命,突破传统武侠小说堡垒,创作出新时代的武侠小说。 ——日前,在第三届今古传奇武侠文学奖暨黄易武侠文学特别奖颁奖仪式上,新生代武侠女作家、北大硕士步非烟放言。  相似文献   

5.
在武侠小说里,金庸先生对"天下"更多地注入了一种伦理的、历史文化的元素。金庸武侠小说的地理历史文化政治语境,使小说有了成为一种新认识的文化的可能性。武侠不是一种情绪,它是一种文化,它最撼动人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电视传媒对金庸武侠小说的传播和诠释,意味着一个文本被夸大时代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作者与读者第一互动的文学意义的结束。  相似文献   

6.
第一现场     
<正>要超越金庸,革掉金庸们的武侠命.突破传统武侠小说里全,创作出新时代的武侠小说。-日前,在第三届今古传奇武侠文学奖暨黄易武侠文学特别奖颁奖仪式上,新生代武侠女作家、北大硕士步非烟放言。中国还没有走出性的中世纪。  相似文献   

7.
正10月30日,武侠泰斗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市,是海宁查家的第二十二代孙,1948年移居香港,当代武侠小说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金庸的武侠小说写作始于1955年,当时他在香港《大公报》上与梁羽生、陈凡开设《三剑楼随笔》专栏。同年首次以"金庸"为笔名写出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随后又写出《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  相似文献   

8.
金庸三题     
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为高雅人士所不屑。我却小时候大读还珠楼主、柯南道尔,中年以后大读金庸、阿加莎,所以不能成器。金庸小说吸引我的是它的世故人情,那些匪夷所思的武功倒在其次。  相似文献   

9.
<正>一我自幼喜爱武侠,最早读的是《七侠五义》与《小五义》,在小学时曾自编武侠小说《五鬼剑侠传》。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开始关注新武侠小说,尤其读了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便觉得新武侠让人眼睛一亮。当时我正在报社当编辑,业余时间想研究点东西。那时候不少人在研究鲁迅、茅盾、巴金,我不想凑这个热闹,决定以研究新武侠为课题。当时我想研究新武侠,也受到我老师章培恒先生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我投在章先生门下  相似文献   

10.
妙语联珠     
★邓公是我最佩服的人我国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本名:查良镛)说:“邓先生是做人的模范,局势不利时讲究策略,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要让步就让步。他能灵活地运用马列主义,大胆地、很有勇气地根据中国形势,作最正确的决策。”“邓小平是我最佩服的人,我一直很佩服邓小平的风骨,就像是我武侠小说中所描写的英雄人物,但胜过我笔下钟爱的任何英雄人物。”★“国计民生”并非政府垄断的理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李佐军说:“关系国计民生”经常被许多人用来作为政府垄断经营的借口,似乎市场就不能保证国计民生。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相似文献   

11.
金庸会李安     
今年是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为接受台湾清华大学授赠名誉教授证书,著名的学者兼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近日抵达台湾。 金庸虽然已从报社退休数年,但目前身兼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及牛津大学中国学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上花了不少时间,另外他正在对15部武侠小说做第3次修订,并撰写有关中国史  相似文献   

12.
精英     
金庸 86岁的武侠小说名家金庸近日考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此前他已获剑桥颁授荣誉博士。金庸的博士论文的研究题目是盛唐时期东宫太子继承皇位的制度,论文的时间段截取开国的唐高祖到唐玄宗时期,  相似文献   

13.
金庸二三事     
读过金庸武侠小说的人,无不被其磅礴的气势所感染。文如其人,这恐怕与金庸先生一生正气,几经挫折而不计怨嫌的大度胸怀分不开。  相似文献   

14.
1972年9月11日,武侠名著《鹿鼎记》在香港报章刊完最后一节,其作者金庸终于封刀。金庸于50年代中期开始在《新晚报》试写连载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此后一发不可收拾,15年写了14部武侠小说,几乎部部引起轰动,在台港澳和东南亚华人圈造就了一大批“武侠迷”和“金庸迷”。作者将14部小说的书名各取一字,成为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相似文献   

15.
吴俊逸 《传承》2009,(13):57-59
倪匡在《我看金庸小说》中说:"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描写部分当然精妙绝伦,但比起其他精彩部分来,似乎不必专门提出来详细讨论了。"而我这篇文章恰恰要专门讨论金庸笔下的武器和武功。梁羽生认为,武侠小说可以没有武,但不能没有  相似文献   

16.
读过金庸武侠小说的人,无不被其磅礴的气势所感染。文如其人,这恐怕与金庸先生一生正气,几经挫折而不计怨嫌的大度胸怀分不开。"一个人肚皮要大一点"金庸原名查良镛,金庸是他写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时所取的笔名。查良镛小时就读龙山学堂,是班里的作文、演讲能手...  相似文献   

17.
金庸与读者对金庸小说的影视改编基本予以否定,其原因在于:文学向影视的转换本身有难度;武侠小说的传奇性转换成具体、确定的画面有难度;影视创作者的再创作要让熟悉原作的读者接受有难度。金庸小说的改编拍摄却始终不曾终止,这主要是源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关于“侠”的文化心理,源于影视创作者对金庸小说丰厚文化内涵的认同与宣扬。  相似文献   

18.
陈伟华 《求索》2010,(4):196-197,189
金庸的武侠小说大多有一点历史因由,往往以人性为中心,着眼人的成长和发展。它以侠事和情事交融的方式书写侠客的传奇人生,同时致力于建构完整的江湖体系和武林谱系。这些创作技法是新武侠小说的范式,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面孔     
梁羽生 一代武侠小说宗师梁羽生于1月22日在澳洲病逝,让原本就逐渐没落的武侠小说界更添了些许凄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梁羽生和金庸号称“金梁并称,一时瑜亮”。自1954年在《新晚报》上连载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起,此后30年间他共有《萍踪侠影录》、《白发魔女传》、《塞外奇侠传》、《七剑下天山》等35部小说作品问世,共计1000万字,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  相似文献   

20.
据说邓小平在闲暇时,也爱翻看武侠小说。因为翻来看去总是港台武侠小说,便问秘书,有没有内地作家写武侠小说呀?回答是肯定的。这样,张宝瑞的武侠小说就放到了邓小平的案头。看了张宝瑞的作品,邓公连声说好。毕竟,祖国大陆是武侠小说的发源地,不乏承袭渊源并发扬光大的武侠小说作家!张宝瑞,1952年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武侠文学学会理事,现任新华社北京分社采编室主任,高级记者。初次接触地的人,凭第一印象会觉得他是个高高大大、谈吐斯文、学识渊博的小伙子,但绝不会想到46岁的他已是著作累累的人物!如果你留心去打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