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政府财政透明度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为我国打造"责任政府"创造了部分条件。但我国政府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真正全面提升财政透明度尚需一个过程。而且提升财政透明度不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全部,还需要真正的预算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政府财政透明度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为我国打造"责任政府"创造了部分条件。但我国政府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真正全面提升财政透明度尚需一个过程。而且提升财政透明度不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全部,还需要真正的预算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债务的效应及形成机制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方政府债务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换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地方政府债务包括地方政府从商业银行获得的贷款、中央政府将国债部分收入转贷给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为企业担保等形成的隐性债务等。地方政府债务的迅速膨胀已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这种债务的形成和扩张既有显性的正式预算制度的制约,也有非正式预算制度、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和地方政府债务动态发展机制等因素的拉动。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历的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虽然每次都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不彻底,都在几年后重现了以往行政体制的弊端.必须建立相互制衡的预算管理体制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住一切行政职能行为异化的“财源”.但是财政制度改革不能急于求成,在相关配套改革没有到位前,仓促建立分离制衡的预算体制不太现实.  相似文献   

5.
壮大地方财政,做大财政蛋糕,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根本出路在于抓好财源建设。近几年,南漳县财源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财政收入每年增加1000万元,1999年达1.15亿元。南漳县的经验是: 1.培植“台柱子”。支柱财源的重量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地方财政实力的重要标志,纵观不同地区经济和财政实力的悬殊,无不表现为支柱财源重量和数量的  相似文献   

6.
民主财政:建设政府成本控制的政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进 《学习与实践》2007,(12):76-81
我国政府成本的过快增长造成社会公众日益沉重的负担。但到目前为止,所采取的政府成本的行政控制机制存在较大局限性,实际效果也不理想。政府成本有效控制的关键是建设由立法机构进行的外部政治控制机制。因此,我们需要以加强人大预算审批监督的权力和能力为核心,积极推进民主财政建设,来构筑政府成本控制的政治机制。  相似文献   

7.
政府组织规模与行政成本的财政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合理确定政府组织规模,节约政府行政成本,构建一个成本低廉、运行高效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当前深化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合理政府组织规模的测度入手,对我国目前政府组织规模的现状、政府行政成本及增长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界定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财政资源使用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构建节约型社会首先需要构建节约型政府,而构建节约型政府重在行政成本的控制.当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很突出,出现了行政成本控制失灵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治理控制失灵的主要路径是既要强化节俭意识,让节俭成为每一位公务人员的内在道德素质,又要用制度来约束个人和组织的奢侈浪费行为,加强监督机制的设立,形成系统的多元化的治理机制,从而使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失灵的问题得以初步解决.  相似文献   

9.
在土地财政逐步退出阶段,依赖土地经济的财政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但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依旧存在且风险日益凸显。后土地财政时期地方政府负债的成因是:现行财政体制中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尚不规范,致使地方政府财力不足;预算软约束激励了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的行为;财政融资方式存在缺陷,投融资渠道单一;地方政府偿债能力有限,偿债意识淡薄。带来的风险表现为:地方政府财政收益方式由显性方式向隐性方式过渡,隐性债务风险难以预料;通过过度举债弥补财力不足形成长期风险;税收排挤破坏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进一步降低政府未来预期的财税收入和偿债能力。为此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控制地方政府债务数量,强化偿债能力,规范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一、现行城市财政体制的利与弊当前,我国现行城市财政体制的主格局是包干模式,它比过去统收统支及总额分成体制有了进步。主要表现在:(1) 通过包干机制,明确中央与地方各自利益的透明度,增强地方理财意识,积极拓植财源,努力提高经济效益。(2) 有利于制止和扭转城市财政收入滑坡的趋势,消除“藏富于企业”的片面做法。(3) 对强化城市预算,挖掘资金潜力,用好用活自身的建设资金,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4) 促进地方城市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