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较大幅度的提高,“离土”的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走的是把农村过剩劳动力吸收在大城市的路子。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一个有十亿人口、八亿农民(三亿劳动力)的大国,这样的路子很难走得通。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从土地上分离出来的过剩劳动力,不能离乡进城,必须仍然留在农村从事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农村劳务输出问题的产生 当前,我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大国,农村劳 动力转移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然结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已有2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了非农产业。农业剩余劳动力 小批量外出始于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和放松对劳动力流动 计划控制的初期。此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 和劳动力具有的商品属性在理论上的认可,农村劳动力开始借助 市场力量,穿越城乡之间的障碍,形成了势不可挡的转移大军。以 四川省为例,2002年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已有1300多万人实现 转移。其中,跨省输出的劳动力超过600万人,海外劳务输出的人 员约有1.5万人,预计全年实现劳务收入约400亿元,农民人均 劳务收入已占四川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左右。尽管如此,截 止2003年,全国仍有一半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农业部课 题组运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来计算种植业所需劳动力数量, 其结论是现阶段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数量约为1.52亿人。如果 再考虑技术进步和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使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等因 素,农业剩余劳动将有1.8亿人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向农 业以外转移的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3.
从农村城市化中求解"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彩霞 《前沿》2006,(2):223-226
城市化滞后是中国农业发展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造成大量劳动力积聚于农村,使单个农户经营土地面积太小,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阻碍了技术的进步,制约了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形成.造成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低下、农村贫困等三农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以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上能吸纳劳动力的数量骤减,形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可避免地要投入到就业中去。但是,由子劳动力自身的素质制约和农村产业结构、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制约,严重地阻碍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材劳动力的素质,调整农业内部和农村内部的结构,发展小城镇建设就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省委书记李源潮在淮安视察指导工作时也指示:“要跳出农村发展农村,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民发展农民。”淮安作为农业大市,有384万农业人口,120万人从事种植业,2002年农民从种植业获得的人均收入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农业比较效益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是当前农村经  相似文献   

6.
《中国妇运》2013,(4):31-32
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流向城市就业,农村妇女占农业劳动力的比例达到65%以上,妇女已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与此同时,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多年来,全国妇联配合农业部门在推动完善保障妇女土地权益的相关法规政策、协调解决妇女土地侵权信访事项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还通过联合召开会议共同推广维护妇女土地权益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可以从农业部门抽走,而不至于影响农业总产量的那部分农业劳动人口,也就是超出种植数量的耕地所必需的劳动力数量的劳动人口供给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必然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则是各国经济发展中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多,耕地少,农业剩余劳动力多的国家。据估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亿左右,占农村中劳动人数的50%左右,除了一部分人进城打工外,仍有一亿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占农村从事农林牧渔业…  相似文献   

8.
孟兆娟 《前沿》2004,(2):101-103
近几年来 ,农民收入增幅逐年下降 ,导致下降的原因有 :一是经济周期低迷 ,农民就业不充分 ;二是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减少 ;三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增收作用在短期内难以发挥出来 ;四是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有 :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效益 ;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扩大农地经营规模 ,提高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9.
对湖北省天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现状的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提高了农户家庭收入,改善了其生活条件;促进了土地流转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增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同时,青壮年劳力外出所带来的农村经济社会问题也应得到有关各方的重视,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村级事务管理薄弱,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等。为适应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应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就近转移,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日明 《前进》2002,(3):29-30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已经从单一的数量增长转变为质量数量并举,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与效益为目标的新阶段。农业的增长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转向更多地依靠技术投入,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将越来越大。而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劳动力总人数的35.5%,低素质劳动力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和改善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紧紧围绕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向农民传授科技和操作技能,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服务是农业发展现阶段的要求,也是时代对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呼唤。  相似文献   

11.
黎锦英 《传承》2008,(18):128-129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需要。要推动新农村各项建设,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2.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需要.要推动新农村各项建设,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3.
于浩 《中国人大》2012,(20):23-24
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经济正由土地经济向金融市场发生转变,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弱质性,又决定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弱质性。涉农金融机构既要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又要面对分散的小农户和众多的农村中小企业,进而出现的贷款难、贷款慢的矛盾始终困扰着农村经济发展。在跟随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农业法执法检查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如果一个地方的农村经济缺少金融"造血",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4.
邵峰 《今日浙江》2012,(5):26-27
在更少土地上、用更少劳动力,生产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农产品,这是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呼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大任务。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是要用技术、资本等现代要素去替代不断减少的土地、劳动等传统要素,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前提,是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关键,是科学配置农村人力资源、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是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是实现农业跨越发展、农村繁荣稳定、农民有效增收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取得明显增长。但随着市场经注济的发展,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其背景一是由于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低迷,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粮价的下落、农业成本上升、农民收入减少、影响了农民产粮积极性,这是形成劳动力转移的外在动力;二是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所需求的劳动力也相应减少,成为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力;三是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难以容纳农村人口自然增长需求;四是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广大农民渴望提高生活水平,这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的内在动力。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采取措施,从80年代开始组织劳务输出,推荐1987年  相似文献   

1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加速了农业人口大规模地从土地经营上转移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到非农业部门,流动到一切需要劳动力的地方。亿万农民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为社会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大力开发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必将给农村以致整个社会以巨大的变革和深远的影响。它将大大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有利于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的逐步缩小;有利于广大农民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有利于改变农民由于长期局限在狭小的土地是所形成的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习惯心理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加速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在坚持改革和对外开放中不断发展,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已开始向非农业方面转移,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社会历史原因、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生产技能等方面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脱贫致富的速度还不快,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子迈得还不大。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实现农村经济由封闭式的自然经济,向开放型的商品经济转化;由单一的、不合理的农业经济向综合的、全面的农  相似文献   

19.
一、三次产业概念的形成三次产业的划分,反映了社会分工和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阶段,体现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顺序。人类要生存,首先必须生产食物,农业就是生产食物的部门。因此,各民族的经济活动总是从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的农业开始的。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当农产品除满足农业人口的需要以外有了剩余的时候,才从农业中分化出一部分劳动力从事制造生产工具的手工业(工业的前身)和其它生产或活动。当农业和工业充分发展了,劳动生  相似文献   

20.
冯道 《中国发展》2001,(1):48-50,57
在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产联合的基础上,通过产权制度创新,实现经营联合,由单个、分散的农户以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收益权参与股份制经营,逐步弱化以家庭为概念前提的经营自主权,集聚生产要素形成规模经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产品的资本化生产,加速农业资本的积累,是我国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