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论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矫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信息社会,网络成瘾是网络对青少年的最大威胁.网络成瘾青少年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其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表现为身体伤害、心理伤害、发展伤害和行为失范.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治行业严重混乱,缺乏科学有效的网络成瘾矫治方法,部分矫治方法侵犯了网瘾青少年的健康权、生命权等合法权益.要坚持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借鉴国外经验,科学矫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2.
网络侵犯行为的社会控制旨在将网络侵犯行为的发生控制在一个适度水平,最终实现对一定社会秩序的维持。而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达到对网络侵犯行为有效社会控制的目的,需从科学区分网络侵犯行为的类型,构建合理的纠纷解决机制,积极创建网络行为规范,实现网络社会控制主体的多元化,加强网络技术防范和网络安全教育,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等多方面共同着手。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网络侵犯行为的社会影响不尽相同,都可从正负两个功能维度考察。观点表达型侵犯行为既可助推不良网络文化的形成,或是被操纵成各种虚假民意,也可成为了解真实民意的重要窗口;情绪宣泄型侵犯行为既可干扰和破坏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也可在一定条件下促进社会的整合;利益诉求型侵犯行为既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网络环境的污染或在客观上造成对社会不满情绪的动员,也可成为利益受损者利益表达的重要渠道;网络犯罪型侵犯行为则既可能破坏经济社会发展或造成网民的心理恐慌,也可起到为计算机等学科知识的普及奠定基础和提高政府管理能力的作用。从社会管理的角度而言,既要重视网络侵犯行为的社会影响,也要注意对不同类型网络侵犯行为的社会影响加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偏差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是青少年犯罪群体的潜在人群,教育和挽救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的工作是从根本上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关键。本文以社会工作专业的视角,重新审视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的行为,透过对行为产生原因的剖析,发现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的发展诉求,进而提出救助与支持的工作目标及对策,尝试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一个网络的时代,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网络对青少年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已引起许多青年学者、社会学者和教育学者的关注,并做了大量的研究探索.本文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总结并简要分析了我国学者关于网络与青少年的研究成果,以推动此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青少年欺凌行为频发,成为阻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问题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欺凌行为逐步向网络平台拓展,衍生出网络欺凌这一新的欺凌形式。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在特征、测量方法、动机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各具特点。在梳理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之间异同,厘清两者界限的基础上,探索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欺凌行为的"预防型-补救型"路径,引导"学校-家庭-社会"构建三位一体的预防和治理机制,将更有针对性地应对青少年欺凌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青少年网民队伍的壮大,网络欺负日益成为青少年群体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以深度访谈法对青少年网络欺负中的三类行动者,即欺负者、被欺负者以及旁观者的特征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青少年网络欺负主要有谩骂、骚扰、诽谤、排挤与隐私侵犯等形式;欺负者表现出了以欺负发泄负面情绪、模仿同辈欺负行为、处理问题极端化、道德与法律观念淡薄等特征;被欺负者则常常以现实中的被欺负者、同辈交往中的边缘者、网络使用中的轻信者、权利维护中的沉默者等特征出现;责任旁寄与责任解构是置身事外旁观者重要的心理活动特点。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极其复杂。从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本文认为网络工具使用特性、网络心理需求无法满足、网络信息内容多元及网络传播异化是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键因素。要矫治青少年网络成瘾,就需要切实提高青少年自身的免疫力,努力实现高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联动,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进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网络产业的迅猛发展,侵犯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不断涌现,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同时也侵犯了刑法法益,而我国法律在网络虚拟财产定性和行为规制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对网络虚拟财产进行刑法保护非常必要。对于网络虚拟财产刑法保护的路径,需要国家从立法成本、效率和效果等方面综合考虑作出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与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它为青少年发展带来了极大益处,产生了良好影响,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渐显现。它是诱发青少年模仿传媒暴力,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不健康迷恋行为和非理性消费行为等越轨行为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提高传媒的自律以及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以上海某中学百度BBS为例,探究青少年网络亲社会行为互动的过程与表现,分析网络亲社会行为互动的可能影响因素,提出网络亲社会行为互动的三种模式:聚合模式、“偏离—回归—强化”链式模式和涟漪模式.  相似文献   

12.
网络的普及使得著作权犯罪侵犯对象更多、侵犯范围更广、侵犯速度更快。其作案手段不同于传统的线下制售盗版作品行为,更多地是通过网络传播,如自建网站或利用社交工具传播盗版作品,外挂侵权、私服侵权等,这些行为具有隐蔽性与高技术性,给权利人带来了更大的损失,也给执法机关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防控此类犯罪,需要社会全体成员树立版权意识,加强对社交工具、网盘、下载工具、广告联盟等行业的监管,进一步发挥著作权集体组织的作用,同时,公安部门要加大对网络侵犯著作权犯罪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达,青少年自杀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然已有研究多关注整体,缺乏对青少年自杀行为历程的关注。通过七起青少年自杀案例,辅以对自杀者主要社会关系、自杀未遂者的深度访谈,构建出青少年自杀的行为历程。研究发现,日常生活遭遇压迫、思维方式出现失控和社会行为开始异常是青少年自杀的三个主要历程;改变结构思维模式,关注青少年与近亲的疏离程度,构建健康的网络陌生人关系,探索网络健康的释压方式是防范青少年自杀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是网络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是名副其实的"网络世代",青少年网络化是否存在差异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基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络行为调查报告2009~2013年数据资料进行二次分析,以青少年网络使用动机、物质参与、技术参与、使用参与四个连续性步骤为切入点,分析网络区隔的三道沟在青少年网络化差异中的展现,结合区隔理论和社会融合视角分析青少年网络化差异带来的社会性后果和融合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网络主体间的平等是一种虚拟的平等,网络主体间实质存在着网际不对称关系。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与网际不对称关系有着内在联系。网际不对称关系弱化了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约束,降低了网络道德失范的实施成本,从而对品性不良青少年选择网络道德失范形成激励。不同的网际不对称关系诱发不同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必须从“内教”和“外控”两方面着手,才能遏制和减少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优化网络运行秩序。  相似文献   

16.
网络主体间的平等是一种虚拟的平等,网络主体间实质存在着网际不对称关系。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与网际不对称关系有着内在联系。网际不对称关系弱化了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约束,降低了网络道德失范的实施成本,从而对品性不良青少年选择网络道德失范形成激励。不同的网际不对称关系诱发不同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必须从“内教”和“外控”两方面着手,才能遏制和减少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优化网络运行秩序。  相似文献   

17.
网络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是显著的,网络改变了青少年一代感知、认知世界的方式,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对青少年影响是深刻的,本文试图通过网络对青少年道德影响方面的调查数据,来探讨网络时代应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网络信任取向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与多元统计分析,发现青少年在网络人际交往中总体上遵循因事而异的信任取向,进而分析了轻信与必要信任对青少年网络活动的三类影响:权宜行为、受害和受益,最后提倡正确看待青少年的网络信任。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网络犯罪:原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互联网络在我国的普及,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发案率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已成为一个需要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文章描述了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表现形式与特征,分析了诱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各种原因。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提出了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邢莉 《青年论坛》2009,(1):44-46
通过对于青少年网络素质培养的研究,找出青少年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优点与不足,分析青少年使用网络的各项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找出青少年网络素质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实现对于青少年使用网络的行为进行有效正确导向,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