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食品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所产生的问题几乎涉及群众饮食的方方面面,它反映了食品行业的逆淘汰现象。避免食品行业的逆淘汰需要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的共同努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规范和发展,这种违背企业、消费者和社会利益的逆淘汰现象必将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2.
当下可谓是个拼爹时代,知名的、不知名的逆淘汰屡见不鲜。比如,萝卜招聘冒名顶替我爸是李刚……破坏社会公平、公正的咄咄怪事层出不穷。所谓逆淘汰,简言之,即指坏的淘汰好的,劣质的淘汰优胜的,小人淘汰君子,平庸淘汰杰出等现象。与此同时,学者于建嵘提出社会逆治理现象:治理目标和措施与效果反向。为何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逆淘汰、逆治理、逆调控等逆向机制层出不穷,乱象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深刻根源?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和谐。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危害极其严重,在中国尤为如此。导致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相应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也要全方位考量——既要立足本土,又要放眼世界;既要考虑食品行业中企业的社会责任、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又不能忽视立法、执法、社会舆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党政干部淘汰过程中,由于淘汰机制的不健全和政治条件的不成熟,出现了汰强留弱的"逆淘汰"现象."逆淘汰"现象的产生,显然有悖于党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初衷.纠正"逆淘汰"现象,必须严格规范淘汰运行机制,真正做到"汰弱留强".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产业内部出现的"劣胜优汰"之"逆淘汰"现象逐渐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网络文化产业领域的"逆淘汰",不仅导致有效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空间、高质量作品的发展空间以及原创者的发挥空间被挤占,也恶化了产业生态环境,对文化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打击。破解网络文化产业"逆淘汰"难题,需要从行业自律、消费者素养、价值引领等多方面发力,在文化生产中更加注重品质的提升和内容的优化,使网络文化环境得到净化。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出现比较严重的官场逆淘汰现象,虽然有很多原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现有的干部人事制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必须健全领导干部退出机制,打造官场‘正淘汰'的社会环境要想尽量减少官场逆淘汰,就必须通过宗旨教育、制度建设,尤其是科学的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  相似文献   

7.
《辽宁人大》2008,(7):6-6
自4月20日公布食品安全法草案征求意见以来,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报刊、来信等不同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截至5月20日18时,共收到各方面意见11327件,其中通过中国人大网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反映的意见共9556件,群众来信164封:通过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网易等网站提出的意见1570件:主要报刊刊登意见37件。从收到的意见看,这次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特点是:第一,参与面比较广。基本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人发表意见。国家机关、专家学者、食品企业、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和广大消费者都是积极的参与者。第二,专业性比较强。各类食品企业、食品行业从业人员,以及农业、卫生、食品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所提意见约占意见总数的33%。  相似文献   

8.
《小康》2017,(29)
<正>质量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根本,在食品行业,食品安全则是质量中的重中之重。东莞市华美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二十多年来,凭借着良好的质量和口碑,成长为中国月饼行业产量最多,销售网络最广的企业之一。中秋将至,月饼市场迎来了旺季。许多消费者在购买月饼时除了考虑外观和口味之外,食品安全也是购买条件之一。市场上,各式各样的的月饼虽然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但是,也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食品安全风险。成立于1991年的东莞市华美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美食品")坐  相似文献   

9.
吕军书 《前沿》2009,(9):50-53
公司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是我国新《公司法》的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食品安全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企业作为社会公民,应该担当起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应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谋求企业自身发展。"三鹿毒奶粉"事件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训,必须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10.
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也是人类社会选拔人才的有效机制,即通过某种竞争规则,选拔优秀者,淘汰平庸者。而“逆淘汰”则刚好相反,是“劣币驱良币”行为。比如在干部转业、士官选改上,一些德才兼备、工作能力强的人被一些精于钻营、弄虚作假的平庸之辈给挤掉了。“逆淘汰”现象的存在是与我军以人为本的建军治军理念背道而驰的。它可能造成的严重危害:一是在战斗力建设方面,可能“淘汰”一批党性坚强、  相似文献   

11.
建设富庶美丽文明大连的背景下,加强关系民生的食品安全管理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分析大连食品安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大连食品安全管理的对策。既借鉴国外食品安全有效管理经验,推进供应链管理下食品企业合作关系管理;多渠道的信息批露,力求信息对称;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构建食品行业绿色供应链。  相似文献   

12.
"逆淘汰"的表述,以高度凝练的文字出现,比较准确地描述了一种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的现象。"逆淘汰"的本质是不能优化配置人才资源的问题,纠正"逆淘汰"的关键在于深化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现实的抓手是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正>通过前面几篇文章的分析可以发现,官场逆淘汰现象的产生存在复杂的根源,这与干部考核、干部选拔任用、官场政治生态等多方面原因紧密相连,为了铲除官场逆淘汰产生的土壤,就必须多管齐下。为此我们邀请了多位专家为治理这个现象开药方。  相似文献   

14.
消费者参与不应仅是抽象的概念逻辑臆造,更应是对食品安全监管困境探究、试错之后的现实创新存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兼具社会性和保障性两大属性,消费者参与既可体现为一种理想类型、制度设计抑或正义衡平手段而成为实现社会性的先决条件,也可体现为一种现实需求、可行途径而成为实现保障性的必然选择。故而社会性决定食品安全社会共治需要消费者参与,保障性决定消费者需要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这两类属性共同决定了消费者参与是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邱炜煌 《前进论坛》2013,(11):35-36
最近,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但是,时下某些地方和单位中出现的官场“逆淘汰”现象,与党的选人用人目标和要求是相悖的,严重影响了党风,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必须对这种现象来一次坚决的治理和淘汰。  相似文献   

16.
行为主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专业知识技能缺乏,食品监管部门有效监管机制缺失,消费者知识欠缺、维权意识淡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是食品安全犯罪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应从企业、监管部门、消费者三方主体入手,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对策:强化企业的诚信和责任意识、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全民监督机制、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7.
对食品安全实行社会共治的原则,不仅是食品安全问题标本兼治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治理结构包括五组关系:消费者对生产经营者的制约关系、生产经营者内部的监督关系、第三方市场主体对生产经营者的监督关系、监管部门对生产经营者的管理关系、其他社会主体对生产经营者的监督关系。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虽然已经形成,但是一些环节还需大力完善。应当增强食品安全信用系统对消费者的交易指引功能,引导职业索赔人将监督重心放在实质性食品安全问题上,通过鼓励集团诉讼落实各方主体的连带民事责任,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和信息公开中培育消费者的认知和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18.
马志海 《乡音》2011,(2):27
目前,食品安全已进入高风险时期,在日常生活中屡见假酒、假饮料、假冒保健食品等,但消费者送检无门现象屡屡发生。"检测无门"现象违背了《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一条  相似文献   

19.
王冀宁  范凌霞 《求索》2013,(9):1-4,16
基于江苏、浙江、山东、安徽、上海、北京、四川、山西、新疆等地2409位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社会信任调查问卷,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南京工业大学食品安全管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对我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社会信任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政府管理工作、食品种类安全、认知水平、个人因素等都显著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社会信任水平,据此,本文提出改善食品安全社会信任水平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新维 《传承》2014,(9):96-97
随着"毒奶粉""毒胶囊""地沟油"等食品问题的曝光,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民生问题。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道德低下,没有认真履行其职责;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监管不力,现行法律还存在漏洞。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原因等,可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