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敏  宋晓敏 《人民论坛》2013,(7):226-227
东北产粮区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其劳动力转移比重偏低。文章主要从农村从业人员比例等三个方面来分析东北产粮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状况,以此为基础对东北产粮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自身的内部因素和其他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和学者关注的问题。笔者采用问卷发放的形式,对浙江海宁农村的劳动力情况和农民的转移意愿做了调查,发现我省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状况不容乐观。农民转移意愿非常强烈,农业生产存在诸多隐患。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农村劳务输出问题的产生 当前,我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大国,农村劳 动力转移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然结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已有2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了非农产业。农业剩余劳动力 小批量外出始于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和放松对劳动力流动 计划控制的初期。此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 和劳动力具有的商品属性在理论上的认可,农村劳动力开始借助 市场力量,穿越城乡之间的障碍,形成了势不可挡的转移大军。以 四川省为例,2002年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已有1300多万人实现 转移。其中,跨省输出的劳动力超过600万人,海外劳务输出的人 员约有1.5万人,预计全年实现劳务收入约400亿元,农民人均 劳务收入已占四川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左右。尽管如此,截 止2003年,全国仍有一半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农业部课 题组运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来计算种植业所需劳动力数量, 其结论是现阶段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数量约为1.52亿人。如果 再考虑技术进步和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使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等因 素,农业剩余劳动将有1.8亿人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向农 业以外转移的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全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城乡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农村大量的劳动力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从事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从1980年至1994年的历年间,全市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64100个,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8.3%.转移的基本途径是.一是向养殖业转移;二是向开发性农业转移;三是向农村工业转移;四是向农村第三产业转移;五是向我市城镇转移;六是向市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不同行业的转移,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并取得了两大显著效应:一是大大推动了我市农村劳动力从业…  相似文献   

5.
根据劳动保障部《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第二次转移农业劳动力统计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为摸清转移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底数,为2008年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以及为建立劳动保障部门独立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统计制度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吉林省就业服务局从2007年12月20日开始,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转移农村劳动力统计调查工作,2008年1月15日已经完成数据汇总工作并上报劳动保障部。  相似文献   

6.
谢新德 《湖湘论坛》2004,17(3):49-50
据统计,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近4 8亿人。按照不同的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我国农村仍有1 1亿到近2亿处于隐蔽性失业或不充分就业状况的剩余劳动力。预计到2 0 10年全国农村将新增劳动力6 35 0万左右,农村劳动力将处于新的供给高峰。庞大的富余劳动力队伍能否转移安置,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要害所在,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空间,促进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当前一个重大的课题。  一、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转移  农村剩…  相似文献   

7.
汤勇 《今日浙江》2004,(10):17-19
农村劳动力转移,既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又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东阳市围绕发展特色经济做文章,把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抓手,通过抓特色、抓统筹、抓培训、抓创新,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发展特色经济促转移特色经济就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量同类产品、同类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生产成本较低、竞争力较强的独特的产业群…  相似文献   

8.
坚持适度有序合理加强引导服务管理──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万先勇(一)最近,我们对安义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从调查掌握的情况来看:农村劳动力已开始向非农产业大量转移。安义县现有农业人口19.2万人,农村男女劳动力...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际上指的是农业劳动力从乡村向城镇的转移,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作为内陆省份的河南省既是一个人口大省,又是一个农业大省,受全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较深,在劳动力转移问题上表现得较为滞后与迟缓.目前仍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垫江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动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建设渝东经济强县、实现富民升位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但是,垫江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务工人员的观念僵化、素质较低;就业渠道窄、就业盲目性大;合法权益易受侵害、子女教育和家庭农业生产受影响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就垫江县如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路:包括加速健全三大系统;切实构筑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和竞争力;优化就业环境,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输出”与“回引”并举,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增强就业吸纳能力等。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取得明显增长。但随着市场经注济的发展,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其背景一是由于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低迷,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粮价的下落、农业成本上升、农民收入减少、影响了农民产粮积极性,这是形成劳动力转移的外在动力;二是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所需求的劳动力也相应减少,成为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力;三是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难以容纳农村人口自然增长需求;四是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广大农民渴望提高生活水平,这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的内在动力。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采取措施,从80年代开始组织劳务输出,推荐1987年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丰富,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必然面临农村劳动力过剩和过剩劳动力转移问题。然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基于经济人的有限理性,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却并不顺畅,除传统制度因素外,直接因素是大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和用人单位之间供求信息不对称,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和有效配置。因此,基于经济人假设和发展现代农业视角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寻求经济法规制框架,这既是经济法的现实使命,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政府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三农"问题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找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为的同时,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成本问题,在此基础上,阐释了过高的转移成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阻碍,提出了政府提供更佳的公共服务是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4.
史学仙 《传承》2010,(36):52-53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激化了农村劳动力的非正常转移。从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其转移模式入手,分析农村劳动力非正常转移原因,并从新农村建设的"新"字出发提出化解劳动力非正常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黎锦英 《传承》2008,(18):128-129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需要。要推动新农村各项建设,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6.
影响妇女有效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苑鹏 《中国妇运》2010,(3):29-31
在快速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农业女性化日益突出,农村妇女正在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农村妇女劳动力已经占农业劳动力总量的60%以上。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产品的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农民不仅面临国内市场、而且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如何提升这些弱小农户的市场竞争力,迫切需要农业经营组织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农业的发展 ,农村的变迁 ,农村人口的迁移 ,是城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近代社会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在不断减少 ,农村劳动力的闲置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而城市的发展 ,又成了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客观要求。因此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这就自然会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探析--以济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构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力模型,对当前青年劳动力转移动力不足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对湖北省天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现状的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提高了农户家庭收入,改善了其生活条件;促进了土地流转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增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同时,青壮年劳力外出所带来的农村经济社会问题也应得到有关各方的重视,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村级事务管理薄弱,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等。为适应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应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就近转移,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经历10年黄金发展期之后,走到了一个新的改革节点。 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农业发展形势也存发生深刻变化,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部分地方开始出现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等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