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蔡廷锴云:“创设会馆的动机,主要是笃于乡土之谊,便于来京应试和旅居者而设。”文字记载,最早在京成立的会馆是明永乐年间的芜湖会馆。万历时,各省在京均已设会馆。清代,会馆发展迅速,道光年间达324个。光绪时最多,达445个。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废除,但赴京供职、求学或经商的各省人士,往往仍住本乡会馆。民初,会馆尚有402所。经多年战乱,解放前夕,会馆颓败,多变成大杂院,会馆历史亦告结束。会馆,是一种带有社团性质的同乡组织,属地方在京公产,有同乡会活动其间。馆中设  相似文献   

2.
正清代,东莞会馆主要作为同籍举子来京赴考的居所。取消科举后,由于东莞县在京没有商业会馆,当时的东莞籍商人赴京就到东莞会馆暂住,成为东莞人到京城的驿站。东莞会馆在北京有老馆和新馆之别,人们一般把位于烂漫胡同现门牌127号的东莞会馆称为老馆,把位于上斜街现门牌56号的东莞会馆称为新馆。清代,东莞会馆主要作为同籍举子来京赴考的居所。取消科举后,由于东莞县在京没有商业会馆,当时的东莞籍商人赴京就到东莞会馆暂住,成为东莞人到京城的驿站。民国初年,  相似文献   

3.
先哲孔子在《论语》中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可见古代的国人,没有万万不得已的原因是决不会离开家乡的,一旦离开便是道不尽的愁与思,这样的乡愁、乡恋,无不溢满了文人的笔墨之中。会馆是北京特有的人文景观,北京的会馆历史悠久,最远可上溯到明朝,缘起于明永乐年间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及科举制度的推行,据资料显  相似文献   

4.
《春秋》2007,(5)
古老宏伟的江西会馆,位于济南市东西钟楼寺街、东西万寿宫街、南北万寿宫街、南北钟楼寺街的方形范围内。在济南的十大会馆中,江西会馆是规模最大的商业性会馆,它建于清代年间,为旧时同乡联谊会吸引各路客商资金而建的集会场、娱乐游憩的公共活动场所。那时同乡会有安全的居所,开展联谊活动较为频繁,节日团拜,集资设宴,上演戏剧。该会馆内一般是演京剧,设有专供演出的场子和戏台。  相似文献   

5.
汪海清 《求索》2008,(8):227-229
成都湖广会馆是由旅居成都的两湖人士修建的一所规模很大的馆所。20世纪30年代,四川军阀刘文辉之兄刘文成凭借武力强占该馆。两湖旅蓉同乡会为此据理力争历时7年之久,终将会馆部份财产收回。成都湖广会馆纠纷之形成与解决,与两湖旅蓉之客居势力与四川土著势力的消长变化密切相关,同时也是“中央势力”和“地方势力”在四川强弱嬗替的结果,是四川政治格局起伏变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遍布全国的同乡会馆 曾几何时,中华大地上出现过一种分布极广的建筑群:会馆。其数量之多,远非寺庙、官衙可比。大大小小的会馆遍布于省会城市、商埠码头、交通重镇,至今仍是古代建筑物中遗存最多的一种。以至于考古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只要两省交界,三步以内必有会馆。据史料载,会馆最早出现在周朝,到清朝时达到鼎盛,清光绪年间,仅各省驻京的会馆就达到了400多家,可谓会馆林立。  相似文献   

7.
北京的会馆大多都在外城.据《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会馆》卷(2006年北京出版社)记载,从明代前期最早出现、清乾隆和嘉庆年间快速发展到光绪年间,在京兴建的各省会馆达500多个,但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京师外城巡警总厅右厅调查,从其所辖的前门大街右侧以及西至宣武门、广安门一带,就有会馆318个.《1941年北京特别市会馆名称地址一览表》所列381个会馆中,地处内城的仅21个.《北京市人民政府民政局会馆调查研究报告》(1949年11月15日)记载:"本市会馆多分布于外二、外四两区,据统计全市共有会馆三九一处."  相似文献   

8.
2005年末,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指出,有些驻京办首位任务就是跑“部”“钱”进。跑国家部委,为地方拉钱、要项目已成了“驻京办”的公开秘密。追溯“驻京办”的渊源自然离不了旧时的会馆,旧时会馆的作用在某些方面是值得如今“驻京办”借鉴的。北京会馆兴起于明朝,它的出现与当时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正江西会馆不仅是政界团体的议会之处,军政要人、社会名流频繁出入,也曾经是文人士大夫宴集演剧的重要场所。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各色人等,其会馆之多居全国前列。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江西是最早在京设立会馆的省份之一。早在明代永乐年间,北京出现  相似文献   

10.
落第问题是科举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缺少了对落第者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很难对科举制度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很难全面阐述科举制度在1300年间的深远影响。此外,关注落第者,研究历代的落第政策,有利于科举制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对今天的考试制度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加强对落第问题的研究,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落第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二、历代对落第士子的政策;三、落第士子的自身选择;四、社会对落第士子的态度;五、科举制度对落第士子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1,(1):79-79
2010年12月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长李铁映专程来到北京台湾会馆,观看了“台湾南投美术工艺精品2010北京展”。全国人大常委、全国台联会长梁国扬,中国工艺(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长周郑生等~同观看了展览。  相似文献   

12.
初次见到陈鹏同老师的作品是在2009年,当时正值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台湾会馆、福州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联合举力、“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海峡两岸书画作品展”,在为展览所制作的画册中收录了陈鹏同的一幅牡丹作品。  相似文献   

13.
中原民俗文化的缩影——洛阳民俗博物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民俗博物馆是河南省最大的民俗博物馆,它位于洛阳市区东南隅清代古建筑群潞泽会馆内。潞泽会馆原名关帝庙,建于清朝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是由山西潞安府(今长治厂泽州府(今晋城)居洛商贾捐资所建,民国时期更名为潞泽会馆。1986年,潞泽会馆被批准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辟为洛阳民俗博物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刺绣厅 在刺绣厅里,游客可以欣赏到大家闺秀和乡村绣女的女红之美。古人“压金刺绣,花样万千”的荷包、扇袋、腰包、烟盒。腰镜等,既是实用之物,又是美的点缀,蕴涵着古代女性“…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0,(6):78-79
北京台湾会馆(史称全台会馆)始建于1890年前后,位于宣武门外后铁厂胡同,后迁至崇文区大江胡同114号。 北京台湾会馆是100多年前台湾同胞在京城建立的活动场所。是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一。它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台湾同胞爱国爱乡的光荣历史,也留下了台湾同胞在京生活的印迹。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20,(14)
正近日,北京市台联通过官网和公众号等平台,陆续推出"科举制度在台湾——台湾进士专题展"在两岸进行巡展的精彩瞬间、专家研究的丰硕成果、历史学者的深情寄语等内容,让更多的两岸同胞近距离了解科举制度在台湾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向公众进一步展现北京台湾会馆在两岸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科举制度在台湾——台湾进士专题展"通过对科举制度历史,尤其是科举入台过程与脉络的描述,展现了台湾文进士这一群体的风采和成就,客观总结了在清廷统一台湾后,全面推行科举制度对台湾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展的深远影响,表明了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的史实。  相似文献   

16.
何标 《台声》2010,(10):60-61
“会馆文化”是中华文化颇具地方乡亲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北京台湾会馆所蕴涵的文化,可以表述为:以反对马关条约“五人上书”事件为代表的,台湾同胞继承中华民族爱国、爱乡的传统。清代割台后,“台湾会馆”虽长期销声匿迹,但“台湾会馆”所蕴涵的文化依然传承下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徐飞 《北京观察》2020,(4):78-80
一百多年风霜雨雪,台湾会馆承载了太多的悲欢离合,百年间,许多人在台湾会馆留下了他们割舍不断的情愫。史上以台湾名义在京城建有两座会馆,一座是位于宣武门外后铁厂胡同的全台会馆,其旧址在本世纪初宣外地区旧城改造时已被拆除。另一座就是保留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的位于前门外大江胡同114号的台湾会馆。  相似文献   

18.
有关老北京会馆的著述很多。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会馆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再一次被人们所提及。尽管老北京的许多会馆早已被拆除,并以宽阔的马路和林立的大厦取而代之。虽然许多老北京的会馆,我们只能在图片上寻踪,在记忆里觅迹了,但是人们对昔日会馆的怀念,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退。  相似文献   

19.
先人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曾经为京剧的繁荣与辉煌做过巨大贡献的北京四大古戏楼:正乙调戏楼、湖广会馆戏楼、安徽会馆戏楼、阳平会馆戏楼,在经历了历史的沧桑之后,如今有两座已恢复了原有的面目。湖广会馆再露真颜今年春节期间,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一台《戏曲菊革》戏剧晚会,观众们不仅为晚会中精彩的戏曲唱段所吸引,也对晚会的拍摄场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古色古香的建筑,明清风格的戏台,为生、旦、净、丑们的演出增色不少,这就是新恢复的湖广会馆戏楼。湖广会馆位于京城宣武区虎坊桥西侧,它始建于嘉庆12年(…  相似文献   

20.
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的社旗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集皇宫、庙宇、商馆、民居、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是现今建筑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工艺程度最高的清代宫殿式群体建筑,其建筑装饰艺术在全国现存会馆类建筑乃至除皇宫外的民间古建筑中有十大独特之处,堪称“十最”,即全国会馆之最、琉璃照壁之最、铁旗杆之最、戏楼之最、石雕艺术之最、木雕艺术之最、慈禧太后御笔亲书“龙”、“虎”二字为全国会馆“之最”、全国清代民间刺绣珍品之最、会馆附属建筑道坊院为全国之最、会馆现存之商业道德规则碑为全国之最,被专家誉为“天下第一会馆”。李铁映、胡绳和许多专家、学者参观后纷纷挥毫泼墨,为会馆题词。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题词赞为“艺术辉煌,绝无仅有”;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赞其为“辉煌壮丽,天下第一”;国家建设部专家郑孝燮、罗哲文称赞道“高楼杰阁,巧夺天工;精雕细琢,锦绣装成;公输匠艺,壮哉斯馆”。山陕会馆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