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就业矛盾冲突中的政府、企业与农民工:随着城市下岗工人的增多,人们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态度发生了许多变化。 首先是政府面对就业矛盾,加强了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限制使用外来农民工,以减轻城市就业压力。除继续沿用多年来实行的使用外来劳动力必须先申报,经批准后  相似文献   

2.
我国中长期就业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集中当前力量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同时 ,应着手研究制订中长期就业政策。从政策范围上 ,必须将农村就业问题纳入中长期就业政策 ,采取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和提高农业生产收益率两方面的措施化解农村就业压力。从优化劳动力资源供给的角度看 ,必须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作为中长期就业政策的核心 ,而合理的教育结构、政府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 ,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从创造劳动力需求的角度看 ,在经济增长速度既定的前提下 ,产业政策是决定经济吸纳就业能力的首要因素 ,中长期就业政策必须注重产业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林微 《就业与保障》2013,(12):10-12
就业市场,技校生成为"大热门" 近年来,与全国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技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片大好!相比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技校生往往被许多人所忽视。不过,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当大学生们为就业难而愁眉苦脸时,技校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却是长期供不应求,广受用人企业的青睐。  相似文献   

4.
李新 《江西政报》2008,(19):45-47
就业是政府的“一号工程”。近年来,丰城市按照“围绕一个中心、签订二个合同、加强三项管理、建立四个对接机制、落实五项激励政策”工作要求,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地转移就业,尤其是向本地企业、工业园区、新兴产业转移就业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上半年,全市劳动力就业达5729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9789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跨越。  相似文献   

5.
三明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以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为目标,以解决农民转移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为切入点,以开展“一户一就业”和“就业扶贫”为载体,紧紧围绕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政策扶持、平台建设、机制创新、强化领导上下功夫,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截止8月底,全市上半年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5526人,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该市2006年的新增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任务3:百人的工作目标任务的85%,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任务3.5万人的72.9%;  相似文献   

6.
《就业与保障》2014,(11):F0003-F0003
正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和"3+2"(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稀土精深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旅游)产业用工需求量大的实际,长汀县把促进城乡统筹就业与保障重点企业用工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企业用工服务力度,千方百计引导城乡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闯出了一条山区县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一是劳动者得实惠。据2013年人力资源普查显示,全县农业富余劳动力已转移就业15.98万人,其中就近就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雇佣合约短期化倾向十分严重。如果在完善外部市场环境的同时也能注重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从政策上推行长期而稳定的就业关系,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以及就业关系调整的灵活性,那么将会降低当前就业体制转轨的成本,从长远看也将增加企业的长期或动态利益。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能否顺畅进城就业以及他们的劳动权益状况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国家的农民进城就业政策相关的。本文在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进城就业政策演变的特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试图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剖析政策转变的原因,指出保护农民工的自由和平等就业权是政策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郑晓燕 《就业与保障》2011,(8):61-F0002
“送培训进企业”活动,是今年福建省人社厅、省经贸委、省财政厅共同出台的一项培训政策,目的是为企业紧缺工种提供免费技能培训,缓解重点企业技术工人短缺现象,减轻企业培训负担,推动实现稳定就业和素质就业。自开班以来,广受用人单位和参训员工的好评。  相似文献   

10.
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机制关键是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当前农村劳动力文化、技能水平低,富余劳动力规模庞大,转移就业缺乏有效组织和政策扶持,存在着制度障碍以及就业权益保障等问题。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应以技能培训为突破口,通过政策扶持大量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形成长效就业机制,转变就业观念以及有赖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从长远看,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机制应与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土地流转机制、转变政府职能以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构建城乡一体的就业体系。  相似文献   

11.
数字浙江     
200多万“2011年春风行动”全省农民工就业服务活动近日在杭州市外来劳动力服务中心启动。本次“春风行动”将持续到4月底,其间,全省各市县400余家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将组织10余万家企业,为农民工提供200多万个岗位。  相似文献   

12.
省外传真     
天津市将建立统一就业失业管理制度天津市今年将建立统一的就业失业管理制度,对外来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就业失业登记,核发就业失业证。据介绍,今年,天津将着力推进城乡平等就业。外来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将与城市人口一样,享受平等的就业服务。外地与天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镇常住地稳定就业满6个月,失业后就可进行失业登记,符合条件的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为了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天津今年还将充分利用社会培训资源,根据农民工特点,调整培训考核标准,推广专项职业能力证书。预计今年全市将培训  相似文献   

13.
陈祥荣 《政策瞭望》2008,(10):46-48
改革开放以来,椒江区吸引了许多内陆地区的劳动力,外来民工已成为椒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生力军。截至去年底,外来民工总数已达到20多万人,比上个世纪末增长了近1倍。外来人口在为椒江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近几年我们按照建设和谐  相似文献   

14.
就业市场,技校生成为“大热门” 近年来,与全国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技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片大好!相比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技校生往往被许多人所忽视。不过,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当大学生们为就业难而愁眉苦脸时,技校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却是长期供不应求,广受用人企业的青睐。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全国平均90%以上的一次就业率足以让大学毕业生和他们的家长们羡慕不已,更何况在许多地区,技校生的平均月薪要高于社会平均工资。在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单位尚无着落的时候,许多应届技校毕业生早已落实好单位,而且已经开始享受工资和福利了。“学技术上技校,招特工找技校”已经成为学生、学生家长和企业的共识。在主要由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的今天,谁还用不屑的目光冷眼看待技校生?  相似文献   

15.
为贯彻落实全省关于开展“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的通知精神,为就业困难群体、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外来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搭建“招聘与求职”对接洽谈的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6.
2007年是福建省劳动保障事业建设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就业再就业政策受益者最多,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最广,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农村富余劳动力,企业职工,企业离退休人员等困难群体获得实惠也是最多。这些惠民政策、保障措施,如春风,似甘霖,让更多人切身感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安全感。  相似文献   

17.
热词出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万人。大力开发就业岗位,以发展促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就业促进法和鼓励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等政策措施,落实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8.
<正> 一、传统就业制度与经济运行概括起来说,传统的就业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第一,就业政策的选择和基本目标是“广就业”或“多就业”。国家要保证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就业,不允许有失业现象的存在。第二,劳动力资源配置采取“计划分配”的形式。国家通过劳动人事部门直接把劳动者分配给各生产部门或企业,企业只能吸纳劳动力,不能辞退和解雇劳动力,也不能根据自己对劳动力的需求,自行招收工人。第三,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从而劳动者缺乏择业的自由。就大多数劳动者而言,常常是一次分配定终身。个人能否改变职业,要不要改变职业,不是劳动者个人的事情,如果需要他一生只能在一个地方从事一种职业,  相似文献   

19.
周静 《人民论坛》2013,(10):228-229
开展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在转移过程中还存在着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就业观念落后、培训经费不足、政策和保障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必须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缓解中国就业压力,不仅要有积极的治理政策,在减少劳动力供给的同时,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对劳动力需求,而且也要有被动的治理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