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任官先考法”的思索□李俊侯近几年来,一些县级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提请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任命前进行法律知识考试,考试不及格者,不予任命。有人把这种举措简称为“任官先考法”。对此,人们众说纷云,有的赞同、支持,有的则问:“任官先考法”有何...  相似文献   

2.
他山之石     
浙江:海宁市人大常委会改进任前法律考试浙江省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在总结前四年任前法律考试实践的基础上,从本届开始,对拟任命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作了进一步完善。一是适应目前普遍的标准化考试形式,试卷形式由问答合一改为问答分离,即分别设计问卷与答卷,要求参考者在答题卷上集中作答。二是试卷类型打破原来相对  相似文献   

3.
简讯     
进贤县人大常委会于9月22上午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法律知识考试,参加考试的是26名拟提请任命的新一届县人民政府组成部门领导人选。此次法律知识考试采取闭卷形式,内容涉及宪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监督法等相关法律知识,试题由人大法律知识考试题库软件中随机抽出。据悉,此次考试成绩将在常委会审议任命时公布,供常委会组成人员审  相似文献   

4.
信息月报     
2003年11月29日,《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办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办法》)在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办法》就人事任免程序做了重要修改。《办法》删除了对任免程序规定不够具体的条款,增加了一些“刚性”的规定。法律知识考试——《办法》规定,拟任命的省人大常委会机关有关人员、省人民政府组成部门人员、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人民检察院检察人员,由省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工作机构组织进行法律知识考试,必要时,可委托提请机关组织考试。考试成绩,应当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任前调查——《办法》规定,对提请任命的人员,必要时,省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工作机构可以到有关部门和提  相似文献   

5.
近日,临沂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对拟提请常委会任命的干部进行了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市政府组成部门拟任负责人和市检察院拟任命有关人员共40人参加了考试。考试内容涉及时事政治、宪法、地方组织法、行政法、拟任岗位专业法律知  相似文献   

6.
2月24日,辽宁省锦州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了拟任新一届政府组成人员法律知识考试。考试遵循严密组织、程序规范、内容适中的原则;把宪法、地方组织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等基本法律作为考试的重点内容。参考的45名人员中,有的在外地出差,连夜赶回;有的严重骨折未愈,带病参加。得分90分以上的14人,60几分的3人,平均为84.3分。考试后,市人大常委会给成  相似文献   

7.
荟萃园     
社旗县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提请拟任命人员实行法律考试和作施政演说制度,严把任命关,有力地促进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勤政廉政。过去,县人大常委会在审定拟任的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时,由于部分组成人员了解实情少,甚至没见过面,影响了正确地行使其职权。去年10月初,人大常委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根据《宪法》、《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修改了《社旗县人大常委会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办法》,增添了对提请拟任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法律知识测验,和拟任人员须到会作表态发言的制度。10月28日,"一府两院"提请拟任的公安局局长、法院副院长、检察院副检察长3人,到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办公室认真地答了法律知识考卷。当月31日,他们又在县五届人  相似文献   

8.
人事任免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近年来 ,各地人大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创新 ,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事任免工作程序 ,使这项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特别是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 ,更是体现了依法治国新形势的需要 ,对提高被任命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 ,不容忽视的是 ,一些地方人大在干部任免工作中 ,存在着“重任前考试 ,轻任后监督”的倾向。笔者认为 ,人大在行使人事任免权时 ,应坚持法律知识考试和干部履职监督并重的原则 ,不能用考试代替了监督。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可…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名年轻干部,经历了“二五”、“三五”普法阶段,正处在“四五”普法进程中。在日常谈话中许多同志包括我自己在内体会到,近年来年复一年甚至月复一月的“普法”考试,有着明显的形式主义的弊端,导致大家对普法考试十分反感。本来,以考促学这种普及法律和法制知识的做法,其初衷甚好。问题是,有的普法考试正在走形式主义的路子。每一场普法考试,事先由各级“普法办”发个文件,唱唱高调,强调要严肃纪律,严肃考核等等;而普法试卷在下发过程中,有“服务及时”的普法办公室工作人员会事先准备好考题答案,复印后分发给应考单位…  相似文献   

10.
正3月28日,瑞昌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拟任命人员开展任前法律知识考试,4名拟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人员参加了考试。本次考试采取集中考试、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考试成绩未达到80分的需补考。考试内容涵盖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中共瑞昌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支持人大工作的意见》(瑞发  相似文献   

11.
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权是法律赋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而对“一府两院”提请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命的干部进行任前法律知识考试,是近几年来地方人大常委会在行使任免权过程中,为提高任免质量而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任前考试,符合《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精神。实践证明,对“一府两院”提请人大任命的干部进行法律知识考试,有利于增强拟任干部的法律知识和人大意识,有利于增强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的观念和自觉性。这种形式和制度,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云县人大常委会自1999年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制定并坚持实行了这一制度八年来,共组织“一府两院”的264名国家工作人员进行了任前考试;其中,县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以来共组织104名国家工作人员进行了考试。本文谨结合云县人大常委会多年来的实践,谈点对任前法律知识考试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2.
报载,在湖南省衡阳市,凡是拟由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干部,都要在对其进行表决的常委会会议上作任前询问。其程序是,拟任人员先作任职前发言,然后由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其进行询问,再才是会议出席人员投票表决。读完这则消息,不禁为这一新的举措拍手叫好!理由有三。第一,任前询问具有任前法律知识考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从多数地方人大常委会操作情况看,任前法律知识考试,都  相似文献   

13.
<正>参加法律知识考试补考仍不合格的拟任命干部将失去资格——《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任前法律知识考试试行办法(草案)》近日提交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其中对拟任命干部的法律知识水平作出了明确要求。草案提出,依照有关法律、《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办法》规定的凡需经省人大常委会任命、决定任命的国家机关组成人员、工作人员,在提请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有关议案前,应当经过法律知识考试并合格。草案规定,考试合格者,颁发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任前法律知识考  相似文献   

14.
今年3月底,刚刚换届产生的洛阳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即对37名拟任命人员进行了法律知识考试。在当今“当官先过法律关”的大背景下,这种法律知识考试似乎已司空见惯。然而,在洛阳市人大常委会举行的这场考试里,沙沙的笔声中还是向人们展示了一些新的看点……  相似文献   

15.
2001年7月中旬,郭俊民从省城郑州来到洛阳,拟被任命洛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一职。刚来到洛阳市才两天,他就抽空拿出由《宪法》、《地方组织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辑成的小册子,认真阅读。原来,他是为参加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对他进行任命前的法律知识考试而在作考前的复习准备。  相似文献   

16.
时红娟 《人大建设》2002,(12):20-20
对拟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法律知识考试,已成为人大及常委会任命“一府两院”人员的必备程序。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2月20日,襄阳市樊城区人大常委会对10名拟任命人员进行了任前法律知识考试,考试内容为宪法、地方组织法、代表法、监督法等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地方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提请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干部进行法律知识考试,增强了拟任干部的人大意识,提高了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的观念和自觉性。这种形式和制度,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沙洋县人大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人事任免权,积极探索人事监督的途径,切实做到严把五关,即:考核考察关、离任审计关、法律知识测试关、供职发言关、跟踪监督关,增强了监督实效。一、内查外调,把好考核考察关常委会接到“一府两院”提交的任命议案后,即组成考核考察小组,对拟任命人员的能力、业绩、理论素质、专业知识、群众口碑等进行全面的考核、考察。考察除听取拟任命人员原所在单位组织和群众的意见外.还深入到其下属  相似文献   

20.
为了监督“一府两院”执法,地方各级人大每年都要组织若干次执法检查。但是,对人大自身执行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以及为贯彻这些法律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进行检查,却十分少见。是没有必要检查吗?答案是否定的。时下,有些地方的人大在行使职权上是“失职”、“越权”现象兼而有之。执法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有个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把质询案作为建议办理;某个县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任命了两名副县长,一年任命了多名副县长,法律允许的“决定个别任免”变成“决定一批任免”;一些地方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担任政府职务却不辞去人大职务;有些县、乡连法定的代表经费“底线”也保障不了,代表开展活动缺乏资金支撑,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