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姚国军 《求索》2013,(11):123-125
郭小东的《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在中国知青小说中独树一帜,可谓中国知青小说的"南方地标",体现出鲜明独特的南方书写特色。在人物类型设置上,杂取各色人等,文化精英、草根人物、草莽英雄、忏悔悟道者悉数登台表演。在叙事语言上,既有浓烈情感的宣泄,也有史家笔法的记录,更有冷峻深邃的启迪,体现出"冰炭同炉"的审美效应。在叙事结构上,则呈现为一种"山环水绕"的特色,或运用今昔间隔式结构,或运用史实互证式结构,使作品散发着一种艺术的张力。  相似文献   

2.
王金双  范晓霞 《前沿》2012,(11):186-189
林纾及林译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林译小说在清末民初之所以能成为"畅销书",除了外部的时代社会原因外,最关键的是他出色的译笔及极富个性化的"误读"。正是学界对其毁誉交加的"误读",成就了林纾及林译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容忽略的地位。林译小说中的"误读"大致有时代社会、合作者及个人等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官志红  欧阳锋 《求索》2013,(11):126-128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深受启蒙思潮影响,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相继思考当时的中国社会性问题,"问题小说"得以生成。"问题小说"的发生,引发了中国民众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整体性思考。"公共性"是研究中国"问题小说"的重要维度,它以时代性的姿态占据社会公共性话题论域,其实质不只是推导出一个现成的结论,它更倾向于围绕一个共同关注的论题展开多向度的思想探索。"问题小说"的写作者们以其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敏感意识,观照和审视社会人生,他们的小说文本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角度反观当时中国的诸多社会问题和人生的诸多重要课题,透视了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特有的时代脉搏,以此勾勒出了特定时代境遇中的中国问题之"公共性"镜像。当下文坛需强化文学作为"公共性"镜像的叙事方式,力争在呈现问题方面再度创新,此乃文学之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4.
90年代初,随着北京“魂系黑土地”展览揭幕,全国各城市掀起程度不同的“知青热”。被“热”浪裹挟起来的一批是原各大垦区的兵团知青。他们撰文的撰文,还乡的还乡。很难搞清他们怀恋些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他们心中始终有一个“知青情结”,有一片属于那一代人的黑土地。那天在植物园,我们参加了一个北大荒知青的聚会,有人泗泪横流,有人酩酊大醉。随着其中的一员——北京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姚莹,我们走进了这个四兄弟姐妹中有三人都曾是知青的家庭。  相似文献   

5.
跨过黑土地     
《魂系黑土地——北大荒知青回顾展》去年岁末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晌.一个简朴的、规模不大的展览,为什么能使千千万万的人魂牵魄动呢?为此,我走访了展览的主办人石肖岩.交谈首先从展览的基本情况开始.石肖岩说:展览从1990年11月25日开幕到12月9日闭幕,历时15天,展出的上千件展品是从北大荒知青中征集到的4千件图片和实物中精选的,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黑土、白桦林,则是黑龙江知青专门从北大荒运来的.展览期间,共有10万多人次参观,观众与日俱增.尤其是展览  相似文献   

6.
阮诗玮坦言,对于出生于饥饿年代、成长于"文革"、经历了知青生活的一代人当中,他是个幸运儿,恢复高考改变了他的一生,使他能够上大学,留学美国,并担任省政协委员,为福建的卫生事业发展履行职责,  相似文献   

7.
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研究中 ,对知青心态的研究应该受到重视 ,因为知青上山下乡时的心态直接影响着整个上山下乡活动。知青下乡的心态比较复杂 ,但基本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主动者的心态有很强的理想主义色彩 ,被动者的心态中含着迷茫和无奈。  相似文献   

8.
尤冬克 《前沿》2013,(13):189-192
知青小说就是“城里人下乡”的乡土叙事,知青小说对“乡土”如何表现与表现如何,是评价知青小说意义,预估知青小说价值的重要标准.本文理析了知青乡土叙事的层递关系,分析了知青乡土叙事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认知新文学今日之流变,对后知青文学的发展有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9.
彭超 《求索》2011,(4):200-202
从发生学角度可以认为李劼人的早期白话小说创作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创作之路的基础,中国现代白话小说从发生到成熟的过程与李劼人早期白话小说经历的"起"、"承"、"转"、"合"是相似的。如果以李劼人早期白话小说经历的"起"、"承"、"转"、"合"为线索,可以判断中国现代白话小说是如何在传统小说基础上融入现代西方小说元素创造性地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白话小说。因此,对李劼人的挖掘发现,有意于完整呈现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发生的历史现状。  相似文献   

10.
姜德成  仪爱松 《前沿》2010,(16):148-150
"黄祸论"等民族歧视主义在文学中体现为西方文化的强势话语地位和对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人形象的"模式化"处理。赛珍珠凭借写中国题材的小说成名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然而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始终体现了"本土"和"异域"、"自我"和"他者"的对立和冲突,这种双重文化视角影响下的中国印象终究是与事实相脱离的。  相似文献   

11.
特殊家庭     
34年前,哈尔滨知青李文魁下乡来到黑龙江边的勤得利农场。3年后,因精神受到刺激,他疯了。 俗话说:血缘亲,实在亲,砸碎了骨头连着筋。可是,患有精神病的李文魁却被亲人拒之门外。当年,他的父母健在,如今,他的姐姐、哥哥和弟弟健在,尽管这样,李文魁从发病被送回北大荒后,再也没有回过家,再也没有见到过他的  相似文献   

12.
日前,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赴黑龙江农垦总局残联调研并亲切看望慰问残疾人。海迪主席在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黑龙江农垦总局常务副局长、残联主席邹积慧,黑龙江农垦残联理事长董兴业等陪同下考察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看望知青精神残疾人。海迪主席在治疗区仔细察看了安养中心生活用品用具,并与病区精神残疾人亲切交谈。随后,海迪主  相似文献   

13.
"塑造北大荒警察形象,打造北大荒警察品牌"是垦区公安建制3 0年的必然总结和发展方向,是垦区公安机关适应垦区经济大发展、快发展,打造百年垦区,应对当前复杂斗争形势的必然要求。因此,挖掘"打造北大荒警察品牌"的内涵,必须在北大荒核心价值观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方能凝聚特色,据本溯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已故著名作家赵树理笔下的小说曾吸引和教育了一代人,而如今,他的故乡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的变化更让人赞叹不已,赵树理小说中人物的后代们已过上令祖辈们想都想不到的生活。 昔日的尉迟村,同旧中国农村的命运一样,是一杯苦涩的酒。赵树理在小说《锻炼锻炼》中塑造了一个“吃不饱”的形象,几乎成了这里农民的代名词。 如今的尉迟村,早就越过了温饱线。  相似文献   

15.
城市苦娃:关于京津沪知青“回城子女”问题的对话郭栋,金大陆,杨长征杨长征: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城市还有没有"苦孩子"?今天我们就这个话题展开一个讨论。这几年,知青"回城子女"问题在京津沪三大城市比较突出,金大陆和郭栋二位老师一直关注于知青问题的研...  相似文献   

16.
三言两语     
《当代广西》2010,(15):59-59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荣登2010年中国心灵富翁榜榜首,这是主办方给他的上榜辞。  相似文献   

17.
肖敏 《理论月刊》2010,(8):125-127
进入新世纪以来,方方的小说创作发生了一些变化,面临着转型。方方的女性主义小说对于中国女性写作有着较为特殊的意义。方方的近期市民题材小说取材于底层,但与真正意义上的"底层写作"有较大的差异,也折射了底层写作的不足。另外,方方最近的涉及到历史和城市的小说,也显示了其创作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邵瑞霞 《前沿》2010,(12):163-165
伤痕文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利用了"人道主义"的资源,而这在当时无疑是恰当的选择。新时期以来,以爱情为中心的小说结构模式通过不断探讨,逐步认同了爱情至上的现代婚姻原则,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男女情感的新的要求。文革结束之后的知识分子,一度迷失,或者说,他们在"五四"之后的整个20世纪始终没有找到位置和发出过自己的声音,以至于这个群体几乎被忽略,而这正是"新启蒙"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沈庆会  ;孔祥立 《前沿》2014,(23):192-194
在近代西学的冲击下,教育小说承载着"开启民智"、"救国图强"的历史使命被大量译介到我国。晚清教育小说的译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教育思想的折中与糅合,呼应了小说启蒙、教育启蒙的社会诉求,不仅为时人开启了迥异的阅读视界,也将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以文学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在中国传播,从更易读者接受的角度为当时的教育思潮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中国,"呼唤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话题。我说过: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事业,没有理想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