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你看到这篇拙著的标题时,你千万别误会,为什么又用起有点像“文革”时代的语言。其实这是一家报纸半个版面的广告,题目是“热点追踪,××市人民热爱毛主席,人人争抢毛主席黄金书”。上了点年纪的同志都知道,对四十岁左右的同志有必要提一下,在那个特殊的“文革”年代,女儿出嫁用毛主席著作当嫁妆;亲朋好友来往时,送毛主席语录;单位领导在看望下属时,送毛主席选集。那时报刊杂志发表我的拙著时,已不给稿费了,而是寄给我一本毛主席著作的单行本,正因为如此,我才感觉到“人人争抢毛主席黄金书”这句话特像“文革”时代的语言。就是这家报纸,…  相似文献   

2.
说到“十年浩劫”,国人都知是指史无前例的“文革”。在那十年间,不但人民饱受浩劫之苦,国家的经济也濒临崩溃的边缘。“文革”从 1966年开始至1976年结束,整整经过了十年,称其为“十年浩劫”。然而,国人自建国以来所经历的浩劫岂止十年? 1957年夏,一场反右斗争,使得50余万知识分子、民主爱国人士和党员群众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而他们的罪过,不过是说了几句实话。这些不幸的人中有半数以上失去了公职,许多人被送往劳改农场劳动教养或就地监督劳动,一些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许多“右派”后来在“…  相似文献   

3.
从“七千人大会”到北戴河会议 在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讲,这几年,我们遭受挫折,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人祸就是指中央政策出了错误。彭真在一次会议上讲:我们的错误,首先是中央书记处负责,包括不包括毛主席、少奇和中央常委的同志?该包括就包括,有多少错误就是多少错误。毛主席也不是什么错误都没有,三五年过渡,办食堂,都是毛主席批的。  相似文献   

4.
吴阶平传奇     
他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医学界第一位的人物”,他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出访过许多国家,成为中国“医疗外交”中特殊的“大使”。他做过中央领导的保健医生。周恩来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对他说的。他是毛主席遗体保护小组的负责人。他是北京十几所高校在“文化大革命”中惟一没有被学生揪斗的校长。他更是中国性教育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5.
“人民”是当今用得最多的两个字。怎样理解这个时时见、处处见的词呢? “人民”是集合词.这一集合.就淹没了成千上万的个体;“人民”是抽象词.这一抽象,就抽去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人”一旦被抽象为“人民”.就成了没有声音、没有面目、没有形体的幻影。就成了可以任意雕塑的大理石.可以把它雕塑成至高无上的神,顶礼膜拜:也可以把它雕塑成铺路石,踩在脚下。在“大跃进”中,只看到“人民”起哄.看不到“人”的理智。在文革中,只看到“人民”在搞“多数人专政”.看不到“人”的尊严和权利。  相似文献   

6.
吴若增 《人民公安》2006,(16):39-39
我们是谁?我们是“老百姓”——人家常常这样叫我们。我们自己也常常这样叫,从来不曾感到有什么不对劲儿。甚王,岂止是不曾感到有什么不对劲儿。我们还常常感到很舒坦呢。“文革”时,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这权倾一时.却谦称自己为“小小老百姓”,让我们听了,感动得热泪盈眶.觉得他真谦虚真平和真亲切.和我们真是一个战壕。然而今天.不知别人怎样.反正我却常常感到我已经不总是一个“老百姓”了。甚至我就不是一个“老百姓”,我感到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比方说罢。对于社会,我是一个“纳税人”,  相似文献   

7.
明代冯梦龙在《古与令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司马微在同别人谈话时,无论好与坏,不管是与非,总是说“好”。一天,有人问他:“你好吗?”他回答:“太好了。”有人难过地对他说:“我的儿了死了。”他也旧答:“那太好r。”他的老婆凶此批评他:“人家认为你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才告诉他的伤心事,你怎么还是说好呢?”他仍然回答说:“像你说的这些话,也太好了。”于是,“好好先生”这个典故留传至今。  相似文献   

8.
2013年8月2日,浙江省诸暨市公安局看守所内。气温高达摄氏39度。“香港风水大师”徐泓吴拿着起诉书副本有些焦躁不安。这是在他关押后一直想看到的东西,又是他极不想看到的,手拿起诉书,"他仍在问看守所管教:“我没有骗人家钱,都是他们自己要给我的。我怎么就成了诈骗罪?”其实,大师此刻仍在他自己营造的“角色”里。纵观他几年来行径,与其说他是一个“香港风水大师”,倒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导演”。那他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相似文献   

9.
珀石 《中国人大》2009,(2):49-49
“文革”期间,他虽然身心受到催残,却仍然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十分关注,特别是肃清封建思想遗毒问题。他想:我们国家为什么会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一场浩劫?是否和党内存在个人崇拜、干部等级和特殊化等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10.
《乡音》2015,(1):36-36
皮定均(1914-1976)被誉为讲真话的“严将”,受到毛泽东赞扬。“文革”前有一年他到一个山区视察,吉普车一停,许多村民围观,其中有一个十多岁的女孩儿没穿裤子。皮定均问随同的地委书记是怎么回事,书记说“这是个傻女”。  相似文献   

11.
她——酷“李安得了金熊奖报喜,林惠嘉被电话吵醒还很不爽。”“酷”是李安形容太太林惠嘉的词。他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回忆自己第一次以《喜宴》获得金熊奖时,想着太太支持她这么多年,如今电影获奖要赶紧给太太打电话报喜才对,于是就拨电话回家。当时是美国时间早上5点多,太太被电话吵醒很不爽,“我说:‘我们拿金熊奖了’,她说:‘喔’,我说,跟内地电影一起拿的,她问:‘没有别国参加吗?’我说:‘有,有’,她就挂电话了。她就是这么酷,这么多年来,这些外在的东西对她好像没有一点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学馆讲学时,有听众问我:在你漫长的劳改生涯中,最痛苦的经历是什么?我说,当属“文革”年代一场四月飞雪的记忆。对我来说,那是仅次于死亡的生命休克。笔者现将这段剜心的历史伤痛呈现给今天的读者,以“温故知新”。  相似文献   

13.
在英国,没有什么话比“坚持原则”更常用,同样也没有太多人怀疑这种回答中所包含的力量和正确性。“坚持原则”这句好像是不证自明的,合乎逻辑的,冈而几乎没有人怀疑这样一点:只要坚持了原则成功准会降临。这会完全正确.只要你知道在任何场合中“原则”是什么的话。把自己局限于一个狭窄的“专业”中.就是真正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最近看到原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李泽厚先生一篇文章,说他从来不用“国学”这个词,这使我感到惊讶。《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国学”即“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一意思自近代以来已被几代学者所认可,很多大学都成立了国学院,很多学生都在国学院里学习,但为什么现在有人对“国学”一词仍有意见呢?  相似文献   

15.
赵勇 《同舟共进》2013,(4):79-80
读邢小群老师的《我们曾历经沧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里面有访谈贺延光的部分。邢老师问:“文革”初批斗老师是不是你领头?贺延光答,他没有领头参与批斗过老师,因为从外地转到北京,年纪小,很自卑,对自己的班主任也有一种畏惧感。“红卫兵开始兴打人的时候,我是一个观望者,既没参与,也不知道制止。为什么不制止?  相似文献   

16.
“自行车”?还是“漂亮的汽车”?伊安·吉格斯在17岁那年,已经进入主力阵营并已代表曼联踢了25场比赛。当时曼联足球俱乐部有很多球员都拿到了俱乐部配给的汽车,那种车很漂亮,也挺便宜。吉格斯觉得自己也应当有资格有这么一辆汽车。于是他就去找老板,鼓起勇气对老板说:“我现在已经进入主力阵营,而且踢得挺好,我想我也应该得到一部汽车。”老板说:“你想得到一部车?你的意思是一部自行车吗?”听了老板的话,吉格斯差点气晕了,但他没有因老板的轻视而萌生去意,更没有因此消极,而是憋着一口气,把劲儿用在了比赛上,他要用…  相似文献   

17.
刘兴元将军,原名刘维芳,山东莒县朱芦乡人。躯干伟硕,鼻大嘴阔,形貌魁异。因戴近视眼镜,更显不怒而威,气场非凡。部属望之不辨喜怒,莫识深浅,无不退避三合也。将军见多识广,能言善辩,牙尖嘴利,尤其是批评人,讽刺挖苦,尖酸刻薄,毫不留情面,人称“刀子嘴”。出身富裕农民家庭的刘兴元,6岁入私塾,11岁上小学,17岁到青岛打工,当过纺织厂工人、杂货店学徒。1928年底考入冯玉祥部学兵团当兵,因初通文墨,被调旅部当文书。广州军区原干部部长王之明亦告余,刘兴元曾在国民党军队任文书。193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被派往宁都起义部队。广州军区原党办主任李维英告余,刘兴元曾亲口告之其为共产党的俘虏兵。遍查资料,却无此记载。“文革”中反“二月逆流”时,广州造反派在街上贴大字报,打倒“广老谭”(指黄永胜是广州的谭震林),又称刘兴元为“机关枪欢迎过来的俘虏兵”。李维英见后曾于办公室问刘兴元:“有没有这回事?”刘兴元毫不隐瞒,坦然答道:“我确是俘虏兵。俘虏后在红军队伍当文书。”  相似文献   

18.
高勇 《现代领导》2014,(5):43-45
1959年3月起.我便被调到胡耀邦身边工作。多年来.我们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同经“文革”,同关“牛棚”,同下干校,一起流放。这令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他的做事为人.并因此受到很大教育,进而影响了我的一生。  相似文献   

19.
朱德华 《传承》2009,(9):32-33
《左传》上说,一个人想流芳百世有三种方式:立德,立功,立言。能独具其一已经很了不起,在我军历史上有一名将军三者皆备,具有堪称世人楷模的高风亮节,立下了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显赫战功,留下了精辟深邃的军事理论,他就是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  相似文献   

20.
一1966年 ,“文化大革命”爆发 ,这场急风暴雨几乎“涤荡”了中国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所有角落 ,历来被人视为神圣的科学领域同样也未能幸免于难。可以说 ,“文革”也是一场反对科学 ,并对之进行“革命”的运动。但要全面地考查“文革”中的科学 ,将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任务 ,且在短期内 ,仍缺少必要的条件和基础。但是 ,透过刊物这种科学交流的媒介 ,也可以部分地反映出科学工作和科学界的状况。在“文革”中(甚至在更长的时段) ,科学被明显地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了 ,而这一点正是本文所更加关心的。就反映“文革”期间这种对科学的政治化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