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古今中外,追求社会平等、安定、和谐,是人们共同的愿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通过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阐发,揭示了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先秦道家和谐思想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波 《长白学刊》2008,(5):24-26
我国历史上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其中,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老予和庄子,提出了一系列以“和”为主旨的人身修为策略和社会人生理想,其中的合理成分,对于当前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古今中外,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如今我们党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就是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它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而提出的。在内涵特征及其目标追求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陈佳 《传承》2010,(27):36-37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纵观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的每一个阶段,都曾存在过和谐社会的构想。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挖掘和分析,得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结论。  相似文献   

5.
两千年前,中国就有“和为贵”、“兼相爱”的思想,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它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富 《前进》2008,(5):18-20
“和谐”作为中国社会悠久而珍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包含了我们祖先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哲学智慧,是理想的社会发展目标。“和谐”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以及各家各派之中,积淀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核,它不仅闪烁着东方的哲学智慧,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取向,而且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是公民社会的粘合剂。"和谐"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更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我们追求的"和谐"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方位的和谐,但"和谐"首先是思想、精神的和谐。要实现思想、精神的和谐,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8.
实现社会和谐,构建大同社会,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美好梦想与追求,这种理想与追求积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之中。中国共产党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传统大同理想的继承与超越。如果说大同理想、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丽乌托邦”,那么,中国共产党则不仅有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而且也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实现了对传统社会理想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9.
儒家德治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长云 《求索》2005,(11):135-137
文章论述了儒家向往和追求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以及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根本途径德治;揭示了儒家德治思想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人性论根据;阐明了儒家德治思想对实现社会和谐的历史价值与局限性,并指出了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刘强 《前沿》2010,(3):167-170
和谐在心理上、伦理上乃至人类的终极追求上有共通的生命伦理价值。内在的心理感受是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铸就的和谐秩序的始点和生发动力源头,所以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首先必须确立完整的人强。社会生活的和谐美必然影响、感染、激励、充实社会个体的心理活动,个体又会把这种心理感受传染、渗透、传播为群体的心理场境。和谐的社会与主体人的和谐能将主客体相融相一。如此,人减轻了压力,让和谐成为生命的动力,社会减少了对立性冲突,必然减少大量无端的、耗费资源的、毁灭人性的、丑恶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将为理想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风险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如影随形,是人类实践的常态现象。风险的双重性决定了和谐社会是一个风险与和谐并存的社会,社会转型的特殊性背景决定了和谐社会是在治理和化解风险中追求和谐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能力治理风险的社会,是对诸多风险的积极回应,开辟了通向未来高度和谐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与实践》2005,(2):4-4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而把构建和谐社会的性的高度,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的重大理论贡献.在存在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的社会,由于存在阶级对立的对抗性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和谐问题,社会和谐不是也不可能成为这些社会的本质属性,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具有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标志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新飞跃,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相似文献   

14.
李黔翔 《人大论坛》2007,(12):30-32
《说文解字》上讲“有禾入口”为和,“人皆能言”为谐,“和”是民生问题,“谐”是民权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奋斗目标。翻开人类社会的历史,无一不是在不和谐、欠和谐中追求和谐,在相对和谐巾追求更加完美和谐社会的曲折发展历史。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完全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6.
惠风和畅,祖国山河春色满,社会和谐,神州大地气象新。一个人类千百年来追求的美好理想,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今天,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着亿万人民正在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脚踏实地地勤奋工作。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目标。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飞跃,指明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总趋势,显示出无可辩驳的科学性、真理性。包括社会和谐在内的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新的可期待的社会理想。这个社会理想在21世纪有没有可能成为中国人共同的奋斗目标?二十多年来,几乎谈到每个问题总是争执不休,共识很难形成,但现在在社会必须和谐的问题上已经形成一个共识,而且和谐背后所凝聚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所讲的这种“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平、和谐的基本价值,似乎得到了中国大多数人基本认同。  相似文献   

18.
骆美瑛 《群众》2007,(3):46-46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我们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  相似文献   

19.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思想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这些思想对我们正在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于苏光 《新东方》2005,(3):62-64
和谐是宇宙万物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规律。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崇高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一向注重事物的和谐性。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着眼于事物之间的协调或协同,譬如认为天地人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崇尚、追求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党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