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松 《求索》2011,(8):238-241
清末民初,政府在立法与司法等方面对商会加以排斥限制。为维护自身权益,商会通过成立全国性的联合组织,与政府展开激烈的法律博弈,如积极参与政府立法和自行草拟法律草案、采取多种手段谋求扩大商事裁判权、修正法律条文以维护权利地位等,无不彰显出近代中国商人已身具强烈的权利意识。而这一法律意识又是在与政府持续的法律博弈过程中逐渐养成,并影响到政府的立法与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2.
张明胜 《传承》2009,(16):96-97
从传统的会馆到近代的商会,商业组织也经历了一个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近代化过程。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政府和两者的互动关系也是时代的一个缩影。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反映中国近代时期的真实历史,并探讨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传统的会馆到近代的商会,商业组织也经历了一个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近代化过程.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政府和两者的互动关系也是时代的一个缩影.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反映中国近代时期的真实历史,并探讨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宜昌商会是在近代社会历史嬗变和清末新政改革的背景下诞生的。近代宜昌的商业发展和传统商人组织的繁衍生息为宜昌商会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组织基础;政府的法令政策是宜昌商会诞生的直接推动力量,又为宜昌商会的组建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安排规则。宜昌商会的社会基础、组织制度和角色定位表明,它是一个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相衔接、代表地方商人利益、新中有旧、容旧于新的新式商人社团组织。宜昌商会的诞生过程及其组织面貌折射出近代宜昌社会转型的进程与特点。  相似文献   

5.
清末,随着近代西式警政的建立,警察服装开始使用,并由中式号衣逐步向西式制服转变。1908年,清廷正式颁定西式巡警制服。西式警服的制定完成,是清末警政建设的重要成就,标志着近代警察体制在中国确立。同时,西式警服的制定也是近代警政在中国萌芽、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国庆4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其答案只能到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7.
吴爱萍 《求索》2010,(10):131-133
清末民初的宪政是在近代中国内外交困的背景下有识之士为救亡图存、富国强兵而师法西方的产物,晚清时期形成了两种关于制度变革的宪政理念,即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君主立宪理念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共和理念,并在清末民初时期发生了从君主立宪理念向民主共和理念的演进,这一演进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由于晚清中国社会特殊的社会性质、复杂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也决定了清末民初宪政理念的形成和演进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中的新旧角力态势经历了三次变化:即从以旧压新到以新压旧,再到当今"后传统"时代新旧并存、杂糅共融状态的转变。这三次变化折射出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实力性领域的状况与文化变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历史和现实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9.
张松 《求索》2012,(8):104-107
传统中国,政府对商人及商业的平衡政策导向及不断发展的商业形势,为商事习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而儒家学说与国家制定法则为其提供了法律支撑。在长期的商业交易往来和行业自治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商人的道德价值观为原型的商事习惯。至近代,中国被迫融入国际潮流,商事习惯也因此而被烙上时代痕迹,发生一些新变化。此演变不仅表征了近代中国由"身分"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变,也契合哈特的规则进化理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学术界开始将现代化理论运用于商会史研究。时至今日,现代化视野下的商会史佳作迭出,使此领域不断地走向深入且异彩纷呈。具体表现为:考察视角多元化,从现代化范式、商会的演变、商会的多边关系等角度,对商会史进行宏观层面的解读;研究对象逐渐扩大,学者们从重点分析清末民初天津、上海、苏州等地商会,转向对中国近代各个时段不同区域的商会开展多重视角的考察;商会活动呈现多样性,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社会等层面对商会活动进行细致深入的微观解析。总之,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国内商会史研究是特点与局限并存。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警察教育沐欧风美雨而生。从清末对日本模式的单一移植和模仿,到北京政府时期欧洲模式的导入,再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美国经验的学习,中国近代警察教育始终保持了对外国经验的高度崇拜。对西方警察教育经验借鉴有余而本土化不足的历史局限,是制约中国近代警察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杨树林 《求索》2013,(3):86-88
中国近代检察制度系师法日德,始于清末司法改制。清末以至南京国民政府,检察制度的实践效果不佳,在北京政府时期即出现要求废检察制度的声音,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废检察制度之声甚嚣尘上。与之相反,一些学者主张保留并完善中国检察制度。双方展开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检察制度是否适用于中国、是否侵犯人权、是否糜费司法经费、是否违背世界潮流等方面。这场检察制度存废之争对南京国民政府检察制度的变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石晶 《求索》2013,(4):64-67
司法独立是西方资产阶级为了反抗封建贵族、夺取政权而提出的制度设计,不仅对西方国家的政治法律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也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十九世纪中叶被迫走向现代化的日中两国。在近代司法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影响司法权独立的因素很多,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司法权从行政权脱离和分立的过程,是权力的重新配置。通过对日中两国近代司法独立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到在从传统到现代的司法制度变迁中,中国清末法制变革中"建构型"的演进过程与"压制型"的法律精神是晚清司法独立制度未能建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一套真正的近代意义的统一的英国法律体系出现是在诺曼征服之后 ,诺曼实行了中央集权制 ,司法审判权统一。亨利二世的重大司法改革也进一步确立了司法审判的中央集权制 ,使司法专业化 ,普通法初具规模。衡平法是一套有别于普通法的独立的法律规范和司法体系 ,它主要作为普通法的一种补充制度而被运用。自由大宪章在英国甚至世界宪政史上位尊历史基石 ,它和早期英国议会制度有力地推动了英国法治的形成、确立和发展。法学家较早地形成与早期英国法律制度的发展不无关系 ,他们的政治哲学态度和思维方式对其后形成一个法治社会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书架     
《上海人大月刊》2014,(11):54-54
从华夏到中国刘仲敬/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一系列历史快门的镜头,讲述了从殷周到清末民初的历史演变脉络,并兼及考察欧洲诸国的重要历史节点,将中国文明的演化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中,探讨历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人物、事件、思想,以此呈现出"从华夏到中国"的历史脉络一华夏各邦的塑造、从封建多国体系到官僚帝国、衰亡与重建、西欧秩序如何产生世界秩序、近代中国建构的若干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6.
李秀芹 《传承》2008,(12):88-89
由洋务运动向西方器物的学习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向西方制度的学习,再到向西方文化的学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是逐步加深的。随着中国向西方学习层面不断深化和认识的不断飞跃,中国的社会变革也在不断地发展。革命变革社会的实际成果与变革方向,并不取决于革命家的主观愿望,而取决于各种主、客观条件。近代中国历史的抉择遵循了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7.
“社会———国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探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一个新视角,所谓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也随之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受到关注的课题。本文主要考察清末民初社会与国家的发展演变,阐明清末民间社会的发展变化,已体现出了一系列新的时代特征,在各方面显著拓展了社会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功能。特别是到20世纪初期,一个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新的民间社会雏形已初显端倪。这种新型民间社会雏形的出现,并不单纯是社会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变化,尤其是清政府推行“新政”所产生的客观影响,为新型民间社会雏形的孕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在清末民初,社会与国家都出现了新的发展演变,相互之间开始建构一种新型互动关系机制,并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胜强 《求索》2014,(6):28-33
清承明制,确立了集权的官僚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以一元主义为价值依归。晚清以降,坚船利炮忽至,西宪西法东渐,中国被卷入了政治现代化浪潮之中。面临异质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开始发挥其适应性,清末新政及立宪活动即是对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文化冲突在制度上的调和与回应,它标志着旧传统的解体和新制度的建构。清求中央政府的变革实践既推进了传统专制政体向近代立宪政体的演进,又不得不在维系传统和进行变革之间苦苦挣扎。而透过清求政治现代化的官动契机、实施历程,我们可以舌到中华文明在现代化和西方化之间进行的艰难抉择。如阿实现现代化而又不完全西方化,成为晚清以来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中心话题。  相似文献   

19.
由洋务运动向西方器物的学习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向西方制度的学习,再到向西方文化的学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是逐步加深的.随着中国向西方学习层面不断深化和认识的不断飞跃,中国的社会变革也在不断地发展.革命变革社会的实际成果与变革方向,并不取决于革命家的主观愿望,而取决于各种主、客观条件.近代中国历史的抉择遵循了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0.
张溪 《人民论坛》2010,(1):102-103
百年以前的清末,是中国社会转型和法制变革的重要时期,司法领域曾发生了部院之争和礼法之争,反映的是司法权力资源的重新配置。透过司法权力场域中人与人立场、观点的异同,可以清晰窥见部门利益的冲突和纠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