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化性起伪"的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礼法学说构成了荀子内圣外王思想的基本内涵。从"化性起伪"到"隆礼重法",再到"尽伦尽制"的圣王理想,荀子的内圣外王思想不但将儒家的内圣之学和外王之道有机地结合与统一起来,而且还使儒家对道德与政治、内圣与外王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上升到一个全新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儒家的理想目标,也是儒家美学的根本精神。儒家的和谐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心与身的关系等问题的论述中。儒家和谐美学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根据当代中国现实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理想诉求,它不是子虚乌有的乌托邦梦想。文章具体考察了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着重阐明了中国古代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深刻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社会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全面分析了我们党针对我国现阶段各种不和谐现象、各种社会失衡甚至社会冲突而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4.
儒家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仁礼一体"的社会伦理观、"内圣外王"的人生价值观、"致中和"方法论四个方面。它对于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对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实现人自身和谐都具有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墨家立论于"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命题,倡导"疾爱为先",由寻求心身(人格)和谐着手,展开为"兼相爱交相利"的人际(群己)和谐,进而落实于"一同天下之义"的社会和谐,表达了墨家独特的社会管理思想和主张,与儒家带有宗法色彩的有序和谐思想相比,表明墨家已有平民意识和平等观念的初步觉醒.  相似文献   

6.
儒家以"仁"与"礼"为内核构建了和谐论.它是处理中国古代社会人际的重要准则.它将"天"、"人"、"社会"整体统一起来,将自然系统的和谐、有机体系统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具有极强的价值意义.然而,其忽略个人主体性的倾向,注重齐一而忽视了关系的多样性的特点.维护封建君统论的导向,构成了自身无法回避的历史局限性.对传统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实现一种具有现代理念的和谐.建构辩证的、理性的、动态的和谐,成为儒家和谐论在当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由进路.  相似文献   

7.
儒家德治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长云 《求索》2005,(11):135-137
文章论述了儒家向往和追求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以及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根本途径德治;揭示了儒家德治思想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人性论根据;阐明了儒家德治思想对实现社会和谐的历史价值与局限性,并指出了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张弘政 《桂海论丛》2005,21(5):14-16
制度创新本身既包含正式制度的演化,也需要相应的非正式制度的变迁与联动。制度创新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易于引发一系列社会不和谐问题与人们的心理冲突,因此,制度和谐与社会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应当创设利益均衡的制度保障社会和谐,推动非正式制度的创新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孙元峰 《前沿》2006,2(3):153-155
奴隶、封建制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不能构成"和谐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和谐制度"的观点,马克思开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在社会主义中国不断得以实现,"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论语>、<中庸>、<荀子>为基本文献考察孔子、荀子的政治思想,认为二者的政治思想中有一个中心范畴,即"礼",而"礼"在理想层面能够造就一种和谐的政治秩序.但孔子、荀子的达致和谐之法有所不同,前者注重个体修身,后者注重制度规范,但从根本而言,两种路径都是"人治",即都主张以为政者为原点推动理想政治秩序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