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谷宁 《新东方》2012,(6):38-43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我国推动外交多元化进程不断向前迈进的时代背景下,地区政府主导,以服务中央整体外交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城市外交登上了历史舞台.海口是中国沿海开放城市的代表,本文以之为案例,首先回顾了城市外交发展的历史,分析了海口市开展城市外交的主客观条件,进而在总结海口当前城市外交特点的基础上,为其外交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国能源外交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能源外交向来是世界经济大国外交工作的重点。通过能源外交谋取全球能源资源配置中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是各国能源外交的核心内容。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加人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面临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问题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能源外交格局中开创新局面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展开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传统以政府间外交为主导的外交模式不再能完全满足各种新形势发展所需,由此公共外交作为一种新的外交形式应运而生。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十分紧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所面临的各种复杂形势更加凸显出大力开展公共外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4.
美国政府无所不用其极地利用包括贫富悬殊在内的各种议题来煽动民众对以往外交路线的强烈不满,使其外交路线更具有持久性。当前美国政府以逆全球化的民族主义政策处方解决自身贫富悬殊的痼疾,这只会导致美国国内经济问题更为严重,社会分裂更为深刻,美国与世界各国关系发展更为困难,全球化进程遭受更为严重的挫折。  相似文献   

5.
政党外交是我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冷战的结束与全球化的深入,政党与政党政治的角色与作用日益凸显,政党外交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议题.近年来,政党外交日益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对中共政党外交从不同角度进行学术研究的文献也逐渐增多.归纳起来,有关中共政党外交的研究主要围绕其背景与依据、特征、作用以及发展趋势展开,本文对诸多的政党外交文献进行回顾与梳理,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丰富的思想基础和现实依据.从列宁的"和平共处"到新中国领导人始终倡导的和平外交思想,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外交原则,也为我国在21世纪确立和平发展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全球化的大背景将中国和世界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和平共处、友好合作下的全球利益的共同维护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而中国地缘经济条件下的民族特性和发展模式的成功所带来的国力的提升,则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增加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各国在经济上的交流日益频繁,许多国家的投资者参股国外注册的公司以分享红利的形式进行间接投资。如何保护这些股东的利益成为投资国与东道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投资者母国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本国国民,对股东的外交保护持积极支持态度,而东道国又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权利,对股东的外交保护持严格限定的态度,而且双方的法律依据各不相同。随着我国引进外资的比例增大,海外投资的增多,我们也将面临西方大国对其在我国投资的股东的外交保护权的行使。面对外交保护这一老问题中出现的新情况,我们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一方面我国应明确限定对股东的外交保护权的行使范围,支持“严格限定说”,谨慎使用外交保护权;另一方面我国应完善领事保护制度,加强对我国在外投资者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危害中国经济安全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使中国受益匪浅,但也应该看到全球化进程中对我国经济独立自主发展不利甚至已经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因素。经济全球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全球化程度是否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承受能力、吸纳能力相适应。只要能保持合理规模、...  相似文献   

9.
周蕾 《前沿》2008,(10):198-200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各国民众对政治生活参与意识的提高,外交这个过去一直被视为特权和专门职业的领域也日益公开化、大众化,由此公众外交成了全球化时代实现国家利益的新的战略工具。  相似文献   

10.
王雁 《青年论坛》2002,(2):28-3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世界各国的发展已呈现由开发物力资源为中心向开发人力资源为中心转移的趋势 ,对我国的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实现人力资源 ,尤其是青年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增强国际间的竞争力 ,共享社会繁荣成果。本文阐述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开发我国青年人力资源的历史必然 ,剖析了与全球化进程不相协调的几个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误区 ,并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提出了迎接全球化挑战 ,进一步加强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人类历史加剧了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与进程。我国在改革开放后 ,也加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洪流。因此 ,我们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 ,必须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与全球化、反全球化都有密切关系。社会主义始于全球化 ,全球化终于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进程与全球化进程同步。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创造了可贵的机遇和条件 ,社会主义只有在全球化进程中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反全球化与社会主义也存在一定的契合因素 ,它给社会主义复兴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力量和外在环境。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是一矛盾统一体 ,社会主义要把握二者的有利、有益因素为己所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当今世界的潮流 ,要抓住机遇 ,必须在 2 0多年改革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思维方式 ,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 ,加快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同时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给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也必须在思维方式上作出充分反应。以经济全球化进程为真实背景的全新的社会主义思维的形成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安丽 《理论月刊》2003,(7):98-99
全球化是一种历史进程,它最早以经济全球化的形式出现,它为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在全球化态势下.我国机遇与挑战并存。结合时势改革我国、尤其是我省法制建设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近来,日本有人喊着购买"钓鱼岛",菲律宾闹着要给黄岩岛改名。这些都呼唤我国外交要很快转型中国经济的转型是共识,国家早已确定了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和手段。同样,中国外交也需要转型。事实上,这些年来,为了应对中国内部的需要和外部的挑战,中国外交已经作出了一些调整。但这些调整还很不够,难以适应世界新变化,尤其是难以支撑一个全球化了的  相似文献   

16.
试析21世纪初的中国国家安全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进入 21世纪之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台湾分离主义的发展、周边军备竞赛形势以及全球化的发展,使我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不会变,有利于我国家安全的一些基本因素仍然存在。我们应站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加快国防现代化进程,立足周边展开全方位和平外交,从而为21世纪中国的发展争取良好的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17.
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入体察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后提出的具有高度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中国方案,其在价值关切、价值理念、价值导向上与奥林匹克精神具有内在契合性。体育和体育外交与全球文明倡议存在密切的逻辑关联,体育外交是实践全球文明倡议的独特场域,全球文明倡议为体育外交的发展提供了理念指引,创造了更为宽广的行为领域。我国体育外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为国家外交大局作出了独特贡献,但也同时面临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的制约。在以体育外交践行和推动“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要在理念层面打造体育外交与全球文明倡议的互动体系;在规制层面积极参与全球体育治理;在实践层面全方位布局提升体育外交格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奥运外交的视角阐述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政治意义,提出北京奥运不仅是体育盛事也是重要的政治机遇,并在此基础上对"后奥运时代"我国的外交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讨论,提出充分把握住这次难得的政治社会发展历史机遇,对于加速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海东 《前沿》2002,3(11):137-139
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既带来了一些机遇 ,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对此 ,我国要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就必须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注意把握好一些重要原则 ,并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鞠桂萍 《人民论坛》2015,(2):196-198
文章从外交新思想、新格局、新风格三个方面,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的新的国际视野,突出强调我国对外工作如何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突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认真领会和掌握这些思想和理论观点,对我们把握国际形势,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坚持对外开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