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文化大儒纪昀晚年创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展示了"大师写小品"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笔记小说所具有的补史功能以及自由随性的创作特点、内容驳杂的文体特征恰好符合纪昀晚年释放心灵精神、宣泄抑郁愤懑、表达学术观点、宣扬礼法情理的需要,是促成纪昀创作《阅微草堂笔记》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以其独特的话语方式用相当的篇幅讲述涉法故事,从直接宣传、借助鬼神信仰、与礼教相提并论三个方面宣传当时律例。其法律思想的特征为紧密结合儒家伦理精神,重视人情人欲,与传统的道德教化取向一致。  相似文献   

3.
一代才子纪晓岚已故去200年了,他的后人们现在哪里?笔者寻访纪氏后裔,按其后世宗谱,在北京虎坊桥纪晓岚故居“阅微草堂”附近一个胡同,寻访到了纪晓岚的嫡传第五世孙媳纪李树慈、六世孙女纪根沛、七世外孙步平、步原、步雄三兄弟的生活踪迹。几十年过去了,先祖留下的一本《阅微草堂笔记》,里面的故事冥冥中左右了他们三代人的生活轨迹,即将拆迁的这座危楼里装满了他们平凡而动人的故事。乱世中体味生活艰辛  相似文献   

4.
《春秋》2020,(3)
正凡仙侠必蜀山,无青丘不狐狸。狐妖化人作为我国古代传说的主要素材,在《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等诸多志怪小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有的作品对狐仙的发祥地和出处含糊其词,模棱两可;而大部分作品中,只要提到狐仙的发祥,大都来自一个名不见经传之地,名曰"青丘"。  相似文献   

5.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人位官员死后到冥府阎罗王处报到,自称任职期间不贪钱财,所到之处但饮一杯水,因此无愧鬼神。阎罗王讥笑说,设官为治事,如果不要钱即为好官,那么,放个木偶在堂上,连井水都不用喝,不是更好吗?  相似文献   

6.
近读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受益匪浅。其中一则故事曰:一县令死,到阎王处报到,对阎王禀报说:臣为官多年,虽无赫赫政绩,却非常廉洁,所到之处连百姓的茶水也不喝,只喝凉水。言外之意,自己应受褒奖。可阎王却不以为然,说:做官是为了兴利除弊,为民办事,如果仅...  相似文献   

7.
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两个人被山中的狐狸所媚,倒在森林中,奄奄一息,几近送命。恰逢一猎人路过,将他们救起。之后.两人都对狐狸恨之入骨,痛骂狐狸狡诈可恶,想请猎人帮助捕杀。猎人说:“鱼吞钩,贪食故也;猩猩刺血,嗜酒故也;尔二人被媚,则乃贪色之故也,只应自恨,何需恨狐!”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庄子》这一楚文学的重要文本的解读,可以了解以庄子为代表的楚人的智慧发生。庄子最充分地体现了楚人的诗性智慧,这种诗性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其思维方式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其天人合一的自然人生哲学思想上。同时,《庄子》一书中折射出了楚文学的艺术精神,即人的生命的自由精神、对现实的批判与否定精神和理想精神。  相似文献   

9.
<正>《铁齿铜牙纪晓岚》那些戏说的电视剧,我不爱看,但是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却很爱读,而且越老越爱。这个纪大烟袋真是妙人妙笔,篇篇笔记都是精妙小说,好极了。他还说,三十岁以前钻研考证之学,所坐之处典籍环绕如獭祭;三十以后,文章与天下相驰聚,青灯相伴,抽黄对白;五十以后,领修四库,重复考证。"今老矣,无复当年意兴,惟时拈纸墨,追寻旧闻,姑以消遣岁月而已。"在纸墨上消遣岁月,是多么令我神往的养老啊!  相似文献   

10.
海登·怀特是当代知名的历史哲学家,他在上个世纪70年代出版的《元史学》推动了西方历史哲学的第二次转向,又称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或"修辞学转向")。怀特在文章中或访谈中多次提到维柯的历史理论对他的影响。《元史学》中所采用的修辞学的概念和比喻理论实际上都来源于维柯的话语科学,而作为怀特理论的核心部分的"诗性预构"实际与维柯在《新科学》中所阐述的第一原则——"认识即创造"密切相关,这种诗性预构突破了传统认识论的主客二分的模式,而在诗性预构基础之上建立的历史叙事并且打破了文学和史学之间的藩篱,引发了学界的争论,但也为整个历史哲学界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小康》2017,(11)
<正>近日,广东省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贯彻“三个区分开来”治理为官不为的意见》,对“占着位子不干事”的“为官不为”现象亮剑。专家认为,此举是一种积极的容错机制,守住不准为私的底线,让真正想改革创新的干部得到保护。清代纪晓岚撰写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个“公堂木偶”的寓言。一官员在阎王爷面前自称生前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虽无功,但总无过”。阎王爷斥道:“如不贪就是好官,那在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都不用喝,岂不更好?”这是对为官不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明清时代的文人墨客曾先后创作了大量的笔记小说,其中最为后世推崇的莫过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其中不少作品有描述“旧宅闹鬼”的故事情节。无独有偶,国外的文艺经典著作《浮士德》、《莎氏乐府》等文艺经典著作中亦有古宅(或占堡)黑夜间幽灵出设的场景。由此看来,鬼(或幽灵)似乎特别钟情于旧宅或古堡。但是,科学常识告诉我们,’‘人死如灯灭”,世间并见鬼存在那么;为何占今中外很多人坚信曾育到过港(或幽灵)出现呢J权威的美国(新科学家》杂志不\前针付这个问验发表广~瑞文章。该文以严密…  相似文献   

13.
梁晓霞 《求索》2011,(1):186-188
中国的学术传统历来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先秦历史文本在产生之初就注定它只能在文学与哲学的夹缝中一枝独秀。博大精深的儒家哲学向来以道德为核心,政治为旨归,这一点影响深远。《左传》作为中国古代之历史文本也深受这一传统的影响,它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战争等历史事件进行诗性的阐释,旨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为了更好地作政治理念的宣扬,全知叙述视角的选取是必要的。全知叙述视角的采用使《左传》的作者获得历史叙述的自由,使其对历史的诗性阐释付诸实施,这是《左传》作为历史文本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4.
岂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久前,电视台热播《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使我想到了纪晓岚的那部《阅微草堂笔记》。我对于其中的一个故事记忆犹深。这说的是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生时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了一杯清水,因此无愧于鬼神。阎君笑了笑道:“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在公堂上设个木偶,连水也不喝,岂不更胜于你 ?”那官员辩解道:“我虽无功,但总该无过吧。”阎君说:“你处处只求保全自己,无功就是有过啊 !”   读这个故事,感到不足之处是涂了一层迷信色彩。想想这与作者当时有话不能直说有关,但文中对白却生动地论述了…  相似文献   

15.
官员履责过程中存在消极不作为、积极作为不当和积极不当作为等,其中消极不作为是近年来最凸显的问题.诚然,不作为此乱作为好,但是,如果只求“干净”不求“干事”,那么,纳税人供养政府里的某一些公务员又有什么意义呢? 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生时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所以他“虽无功,但总无过”.对这个自辩,阎王立马加以斥责:“如果不贪就是好官,那在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都不用喝,岂不更好?”  相似文献   

16.
"诗性"与"理性"足可以分别代表东西方文学理论批评的本体精神。在当今"文化失语"与"话语重建"的背景下,张胜冰教授新著《诗性与理性》致力于中西文论的本体精神探求,尝试在对话中重释传统,走一条中西诗学在当代的文化整合、融通互补的新路。对话包括"对古典诗学遗产的再阐释"和"理论心态的调适"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诗性解释不仅是海德格尔解释学的精义所在,也是他的本体论解释的实践成果,并由此开辟了哲学和美学阐说方式的新的体例。一般解释学始终贯彻着诗性精神,这种诗性精神在狄尔泰那里是"萌芽",在伽达默尔那里是"变体"。"诗性相对主义"通过"变体"溶解在解释学的历史性和相对性范畴中,导致了"诗性真理"与"方法论"的双重窘境。出路也许是:"真理"与"方法"的相对区分和双重建树。  相似文献   

18.
黎先耀 《北京观察》2001,(12):61-62
北京新辟东西向穿南城而过的广安大街,历时一年多紧张施工,最近已建成通车。位于虎坊桥路北的纪晓岚故居,经过首都文化界人士的多方呼吁,竭力争取,有幸终于保存下来了。据说,为此南移扩展路线位置,多花了7000万元投资。我想纪大人在天之灵,该会颔首笑撰一则新的笔记吧!这里原是乾隆年间担任《四库全书》总编纂的清代著名文人纪昀大学士的“阅微草堂”旧址,曾长期经营着“晋阳饭庄”,庭院里还留存着势若蟠龙,旋绕而上,  相似文献   

19.
张志斌 《求索》2010,(10):202-204
先唐民间诗歌叙事传统主要显现于《诗经·国风》与汉魏六朝尤其是两汉乐府之中。"寄居"是先唐民间诗歌叙事传统的主要存在方式。叙事的灵活与逐渐清晰的人物形象则是先唐民间诗歌叙事传统最为显著的特征。先唐民间诗歌叙事传统以其鲜活的文学力开启了中国古典诗歌叙事的大幕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叙事进程中的重要一源。  相似文献   

20.
清人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了这样一则故事:甲乙两人很要好,甲请乙料理家务,甲当上了抚军(古时一职务名称)后,又请乙去协助,并对乙言听计从.时间一长,甲发现自己的资财都让乙给侵吞了,这才知道乙是个奸诈小人。于是,对其严厉斥责,而乙却以甲的一些不宜外扬的事情相要挟。甲气愤至极,告到城隍那里,夜里梦见城隍问他:“乙这么险恶,你为什么对他信任不疑呢?”甲答道:“因为他平时事事都如我的意。”城隍叹道:“人能事事如我意,可畏甚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