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2002年,“博客”首次被引入国内时,数量不足1万;2003年底,达到了20万;2004年底,突破200万;2005年底;升至1600万。一个新名词——“教育博客”也开始跃入人们眼帘……2004年年底,根据教育部开展“网络教研”课题的有关要求,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引进了“成长博客”,利用博客(网络日志)形式开展教育教研的业务研讨。短短一年多时间,该博客网的点击率达8000多万次,居全国教育类博客点击率第6位。目前,以鼠标作粉笔,以屏幕为黑板,以博客方式代替面对面沟通,教育博客逐渐成为校园的“第二课堂”。可以说,博客进入教育领域既有其偶然性,又有其必然…  相似文献   

2.
2008年,代表博客已经成为各级代表收集社情民意的一个重要方式。据统计,自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起,仅在人民网强国博客开设个人博客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已经达到了107位,发表了近1200篇文章,引来了2万多条网友的评论,站点浏览量已经高达17万人次。网络博客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渠道,并开始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运用博客拓展政治教学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即Blog一词,源于英文中的web log(网络日志)一词,而“博客”则是参照了“骇客”“黑客”等,进行了中国化翻译的结果。一、博客在中国的普及情况2005年是全球互联网以及博客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全球博客数量突破1亿,而在中国这一数字则达到了1600万。这标志着博客正式从精英走向了大众,互联网发展到个人化时代,并从商业化进入社会化阶段。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互联网带给社会和网络层面的巨大跃迁。它是个人在经历作为互联网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到信息的创造者、并进而成为机会的创造者这一系列过程后,终于成为互联网的中心,并引发个人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博客日志对于国人已并不陌生。从“木子美”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在网络上申请日志空间并成为博客一族。随着博客部落的日益壮大,近期的博客也出现了“新现象”:那就是博客从匿名变成实名,从平民走向名人。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上写博客(Blog,即网络日志),如今成了非常流行之事。各界人士纷纷“开博”,甚至连居庙堂之高的官员们也不甘寂寞,竞相投入这彰显个性、全民狂欢的博客江湖之中:局长开博了,厅长开博了,部长开博了……不过,最火的还要数河北省公安厅新闻中心开办的“中国第一公安博客”,也号称是中国第一家政府机关博客。是作秀,还是创新?一时间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6.
当作为网民的“你”成为美国《时代》杂志“2006年度人物”时,当“博客”作为一种时尚风行“地球村”时,我们不得不感慨,网络已经深深侵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已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令人无力拒绝、无法旁观、无处逃避。面对网络已无处不在这个现实,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便成为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的言论自由权得到较大的改善,而此时凸显个人才能、张扬个性的需求日益突出,博客应运而生,成为继E-mail、BBS、I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往方式,被视为是“草根阶层”表达观点的阵地。博客在2000年兴起,成为一个热门概念,从2001年开始变成主流。2005年可谓博客之年,博客由原来的精英化转向大众化.还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有些人是为了开博客才上网。真正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博客也是在2005年,美蓉姐姐被选定为中国首部博客电影女主角.再加之新浪“名人博客”的“煽风点火”,博客以燎原之势席卷了中国。现在博客在中国还没有完全的概念.但这丝毫没有阻碍博客在中国发展的脚步。2005年7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良主持的《2005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短时间内,中国三分之一的网民已成为博客,就在不经意间,博客已经开始从政治、经济和生活等方方面面影响人们的视角和行为方式,而处于拐点期的互联网已经显现出了巨大的颠覆力量.博客这朵当初的小浪花已经逐渐掀起了人们网络生活的新一轮狂潮……  相似文献   

8.
“博客”为什么而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音 《中国残疾人》2006,(12):52-52
有着7年网龄的我,对“博客”一直还陌生着。初闻“博客”,还是几年前网络名人木子美成为“千夫指”的时候,懵懵然大概知道这词为英文Blog之音译,即网络私人日记也;而木子美其实并不美,不过敢字当头博“出位”罢,让多数人们畏而远之。于是对这“博客”也就说不上有多少印象,很长时间连什么“博客”网站都没挨近过。直到有一天,一位曾经“前卫”过的同事问:你没有“博客”?这才在惊讶中觉得自己莫非有些落伍,不由到网络上留意了一下,此时有点信“洞中方一日,世间已千年”之言不虚了。原来早就不是一个“博客”网的时代,几乎遍处网站都有了各…  相似文献   

9.
改革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周作宇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仅有207所高等院校,在校生不过11.7万人。到今天,高等院校1032所,在校生人数达302.11万人,专职教师为40.25万,师生比为1:7.6。然而,近年来中国人众多的“改革”话题中,又增加...  相似文献   

10.
执政党为什么要整风,整风能否刹住“四风”,如何才能整出成效,这是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话题。1992年,小平同志曾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以来,如何进行党的建设,共产党一直在探索、思考、实践,有经验也有教训。到今天,中共已成为拥有8500多万党员的大党——好的作风乘以8500万.将产生何等巨大的辐射全社会的正能量;若相反,又将产生怎样的负效应?执政党“自我革命”、自身建设的紧迫性,已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达1.26亿,其中,城市中的老年人约为3780多万。目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居家养老,也就是说这些老年人要生活在社区,活动在社区,成为社区的主要工作对象。这就决定了我国城市老龄工作的重心在社区。 社区建设在我国历史不算长,但它的存在已被人们所共识。社区的主要对象是“一老一小”,工作的重点是老年人,工作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为老服务。国家民政部有关人士指出:社区工作不论有多少内容,服务是基础,是龙头,是凝聚社区居民的核心。由此可见,社区…  相似文献   

12.
博客是Blog的音译,是指在网络上发表、张贴的个人日志,于2002年开始在中国出现。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兴起博客之风,“博客参政”一夜间成了热门词汇。  相似文献   

13.
2009年以来,我们认真总结嘉滨小学“小博客”经验,规范提升,把“文明小博客”作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有效载体,在厦门市宣传推广,目前已发展到113所学校2万多名中小学生参加,成为厦门市探索利用互联网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Blog(博客)是时下最流行的网络名词之一,是网络日志的简称,现已成为交流思想、共享信息的重要形式。2006年3月,笔者有幸作为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北代表团的工作人员,第一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盛会。人大代表开“博客”是今年人代会上的新鲜事,笔者也以“博客”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在实证科学的“言说”已成为主流话语的现代背景下.哲学的存在方式是怎样的?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柳延延在其《哲学跟生活有什么关系?》一文(载于7月31日《解放日报》)中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读罢此文.作为记者的我由衷地想见一下作者。更多地了解她的思考.于是便有了此次的访谈。热爱哲学,恬淡生活,低调做人.这是柳教授给我的印象。我们的交谈很快就进入了正题。  相似文献   

16.
《公安研究》2011,(3):94-94
巢立明在《学海》2010年第5期撰文认为,今天博客的高度繁荣发展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发生的新变化,博客的出现推动互联网进入了2.0时代。随着网民博客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张,传统媒介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博客给他们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尽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博客要彻底颠覆和替代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还不大可能,但是如何积极、科学地应对这种影响已成为当前传统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记者博客对于提升传统媒体影响力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策划人语:在我们今天的经济生活中,我国的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暴利,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经过7年酝酿,12年“怀胎”反垄断法终于正式进入“生产”程序。  相似文献   

18.
如果你走到大街上做个小采访,问题是“现在最Fashion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很多人会给你同一个答案——“低碳生活”。一部灾难大片《2012》让人为气候变暖造成的巨大灾难吓出了一身冷汗。环保不再是空谈,“低碳生活”正受到人们的追捧。“今天你低碳了吗?”已经成为时下许多年轻人最流行的问候语。  相似文献   

19.
动笔有益     
《创造》1999,(3)
俗话说,“开卷有益”。这讲的是读书治学对一个人生活、工作的益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之贤人读经史子集、思军国大事的执着劲头,即便在今天,亦还每每为人们赞叹不已。在今天,当我们的新老读者特别是从事各种领导工作的干部读者翻开这份刊物时,我们还想说一句──“动笔有益!”这样说,是因为这几年,随着本刊日复一日地贴近实际、贴近干部、贴近工作与生活,愿意进入这块园地笔耕的同志是愈益多起来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本刊所发表诸多文稿的作者中,有勤于调查研究的县委书记、县长;有渴望为富民兴滇一展独到识见的…  相似文献   

20.
刘亢  黄豁  田刚 《半月谈》2005,(8):46-47
这是一项庞杂的拆迁工程:拆迁总人口近5万人.拆迁总面积达2545亩,拆迁房屋面积122万平方米。这是一个以拆迁为契机.构建起包括就业、入学、医疗、低保等多方面在内的综合保障体系的成功范例: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已将1.5万户居民平稳地搬出了“城市贫民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