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涉众型经济犯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涉众型经济犯罪发展迅猛,社会危害很大,公安部门将此类犯罪作为防范和打击的重中之重。防控涉众型经济犯罪,维护社会稳定,要多方拓宽投资渠道,吸纳民众的闲置资金;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调动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对投资资金运作的监督监管,建立办案协作机制;建立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应急处置机制,避免引发群体性事件;开展法制宣传,提高公众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识别能力,增强投资者的理性投资意识。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时代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并具有受害人数多、涉及地域广、办案周期长、涉案金额大、网络敏感度高的显著特点,创新涉众型经济犯罪侦查机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大数据时代创新涉众型经济犯罪侦查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国家、社会、个人等层面创新预警研判机制、合成作战机制、追赃减损机制、维稳处突机制,形成协作配合、整体联动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涉案领域广,涉案金额大,受害人员多,当前还出现了犯罪手段网络化、立体化、公开化,犯罪主体职业化、隐形被害人出现等新特点。该类案件的证据具有言词证据多,物证、书证多,电子证据多等特征。侦查人员通过可对业务流程、资金流向的调查,结合询问、讯问工作,合理运用电子取证手段等方式调取证据。  相似文献   

4.
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原因可归纳为社会结构要素失衡,金融市场不发达、市场监管机制体系不完善,被害人自身存在被害要因及立法滞后、打击不力等。治理涉众型经济犯罪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社会结构;加快金融改革与创新,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加大宣传,增强公民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完善刑事法律,加大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5.
试论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特点及侦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威 《公安学刊》2008,(1):57-60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犯罪,它的特点表现在:一、涉众面广、涉案金额大;二、犯罪手法多样,花样不断翻新;三、以合法经营为幌子,隐蔽性较强,表现出一定的组织性。公安经侦部门在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实践中,必须努力查证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基本情况,全面收集涉众型经济犯罪的证据,及时调查、控制、缉捕犯罪嫌疑人,以遏制目前高发的涉众型经济犯罪。  相似文献   

6.
涉众型经济犯罪涉及面广,涉案金额巨大,严重危害我国的社会经济秩序。近段时间,海口特大招生诈骗案、深圳中天置业总裁卷款数亿元潜逃案、中国人寿“营销精英”骗保1500万案、江苏常州“带头大哥”非法经营证券业务案等相继发生,涉众型经济犯罪呈高发态势。经侦部门只有深刻分析涉众型经济犯罪产生的原因,掌握其规律和特征,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侦查措施,遏制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高发势头,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7.
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复杂性、特殊性决定了其判后追缴、退赔工作的难度,在"重人身、轻财产"的刑事司法理念影响下,涉案财产的性质与权属不明、查控与保全滞后、裁判主文表述不明等问题都未能给判后执行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且容易造成审判与执行的脱节。对此,应及早保全涉案财物并妥善保管,构建正当的审理程序,落实实体审理内容并规范制作裁判文书,为后续执行奠定正当性的实体基础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公安机关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但发案量仍然持续走高,公安机关应结合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预防、打击和处置的实际情况开展研究。当前,在经济犯罪案件侦办过程中存在着法律适用、侦查协作、财物处置、维稳等困境,公安机关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建立信息协作机制,做好财物处置和维稳工作,以更好地预防、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被害群体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充分保护。还存在着知情权不能获得保障、诉求渠道不畅、法律动员乏力、损失无法弥补等问题。此类案件的特点是被害人众多且不特定,社会影响大,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