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英君 《前沿》2012,(5):169-171
语言使用和语言能力是研究语言态度重要指标体系。通过对蒙古族大学生对蒙古语、普通话的语言使用调查和分析表明,蒙古族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选择语言与交谈者双方的亲疏度、环境氛围以及交谈目的有关。民族杂居、语言政策、社会需求是双语现象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古代蒙古草原文化中的诚信伦理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明 《前沿》2005,(9):22-24
蒙古族是蒙古草原文化的主要创立者,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和特定的自然环境,使这个古老的民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而著称。同时,蒙古族还以粗犷豪放、诚实守信而远近闻名。一个民族的伦理观念和性格特征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蒙古族创立的草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诚信伦理思想,这种诚信伦理观念体现在物质生产过程、生活习俗和政治文化之中。研究和探讨蒙古族的诚信伦理观念,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呼唤诚信的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晓卉 《前沿》2013,(7):157-159
民族服饰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是民族形象的标志,凸显民族化和个性化特征。蒙古族服饰作为民族服饰之一,随着时代发展有了新的面貌。了解蒙古族服饰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状况,对蒙古族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斯日古楞 《前沿》2014,(1):226-228
搏克起源于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是蒙古族那达慕传统竞技活动。搏克蕴涵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呼伦贝尔"陶力亚"民俗艺术是呼伦贝尔地区独特的搏克文化的体现,是蒙古民族独特的艺术创造,是民族智慧和审美观念的重要体现。呼伦贝尔传统民间"陶力亚"艺术古朴厚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充分地反映了这一地区特殊的历史社会形成的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意识,它是在漫长历史阶段和独特社会生活中逐渐沉淀的一种民族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5.
《今日民族》2008,(10):34-35
什么是民族?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蒙古族、基诺族等。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和规律。民族的诸要素,特别是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等将长期存在,民族差别将长期存在,因而民族也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6.
姜德军 《前沿》2004,(2):194-197
蒙古族与汉族是两个在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生活的民族 ,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与风俗 ,这一点在两个民族使用的日常语言里也体现出来。然而随着民族交往与联系的日益增多 ,两个民族在生活礼俗方面又有许多共同的地方。这种差异和联系都在我们的语言中留下了印痕 ,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礼俗词语就记载了两个民族礼仪风俗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笔者基于对蒙古族生活文化的了解而撰写的有关“布鲁”文化初步探析的一篇文章.在笔者看来“布鲁”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以及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蒙古民族的重要标志.无论是作为现实生活器具的“布鲁”还是体育活动项且的“布鲁”都反映了蒙古族的民族生活特色和文化特色.本文主要介绍了“布鲁”的类别、制作技艺、功能、体育竞技以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傲金才仁 《前沿》2014,(11):221-222
词义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抽象和概括的反映,是语言文化中的显著特征,一种语言的词义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哲学、心理等。本文试图通过对蒙古语中含有传统文化意义的饮食、自然现象、数字、颜色等词的研究,窥探蒙古族社会文化生活及思维方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前沿》1995,(2)
我国蒙古民族历史上两位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杰出的蒙古族科学家明安图我们伟大的祖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民族人民都为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明安图便是蒙古族的杰出代表。明安图,字静庵,蒙古族正白旗人,生活在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是十八世纪伟大的科...  相似文献   

10.
谭琳和陈卫民的新著<女性与家庭>把社会性别视角引入了家庭研究,成为一部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家庭的力作.本文通过对该书内容、方法与对策的分析,指出该书在内容上以受社会性别支配的女性家庭生活为主线;在方法上坚持了女性主义认识论;在对策上提出了以女性赋权推动性别平等的新思路,在学术上填补了理论空白.  相似文献   

11.
鲍晓艳  温宁  盖志毅 《前沿》2010,(3):86-88
古代蒙古族把诚信作为伦理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并把它视为一种美德,它体现在蒙古族的全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蒙古族的血统、气质、风范、品格,无不折射出草原民族强悍的生命力和诚实守信的思想品质。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人们缺少和需要呼唤诚信,尤其需要弘扬中华民族"诚信"的优秀文化传统,传承草原民族诚实守信的精神文化,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完善、经济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不可代替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徐喜平 《前沿》2014,(21):207-208
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有其自己的特色。内蒙古地区的日语教学就针对蒙古族和汉族分别采取了蒙语授课与汉语授课两种模式,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蒙古族和汉族表现出了不同的学习特点。本论文就是在多年从事蒙古族和汉族教学的基础上,探讨蒙生和汉生的日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整改措施。  相似文献   

13.
《思想工作》2008,(5):33-33
蒙古族是生活在草原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它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不仅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而且还创立了自己的戏曲——蒙古剧.蒙古剧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蒙古族风格.丰富了祖国灿烂的戏曲艺术宝库.  相似文献   

14.
城市贫困的主流测量方法暗含一个基本理论假定:“家庭内贫困分布均等”或者说“家庭内基本生活资源的消费等级均等”。本研究对其质疑,采用“社会性别分析”视角,以一个街道内的“贫困家庭”资料为背景,提出研究假设:家庭内贫困分布存在性别分层现象。结果表明:在调查范围内,家庭内基本生活资源的消费存在性别等级之分,且表现为女性弱势。调查结果一定程度上揭露了主流贫困测量方法理论假定的脆弱性和其“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场。本研究建议主流贫困测量方法纳入“社会性别”视角,使其更具“社会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市是一个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全市共有21个民族,总人口150万人,其中蒙古族16.3万人,其它少数民族5000人。人口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格局。多年来,鄂尔多斯市委、政府坚持把民族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不断创新民族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开创了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民族团结和睦的良好局面。特别  相似文献   

16.
潘光旦社会思想中有关个性和种族之间的张力问题比较突出,尤其体现在女性的个性发展以及生育职责的承担方面。优生学的立场对女性而言是"冷酷"的,潘先生寄希望于社会施行性别教育,让女性自觉认识到生养教对种族发展的意义,并提出社会应将这一"大义"置于较高位置。潘先生的女性观意图不在于挤压女性的个性,而在于人类发展。其背后是生物人、社会人以及文化人的整全的人性假设,经由社会制度安排,实现个人、社会和民族间的协调发展,并取得人的自然性和伦理性的和谐,实现民族大义。这是将人性(尤其是遗传、生理、心理等)纳入制度框架的一个有益尝试。本文将潘先生的女性观置于他的社会思想之中,试图打捞其女性观的合理之处,并剖析其历史局限,从而为新时期的家庭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影响西南民族聚落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把西南民族聚落置于一个广阔的自然、社会历史与发展背景中 ,以各民族的经济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技术条件、家庭制度、各种观念形态及其宗教信仰作为切入点 ,系统地分析了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对西南民族聚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志民  李玉君 《前沿》2011,(18):147-149
公元8世纪至13世纪,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蒙古族先民,正处在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剧变时期,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也没有成文法,调整其行为规范的,乃是在生产生活中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习惯法。这些习惯法,涵盖了先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其中,婚姻习惯法是其重要的组织部分。这些习惯法反映了蒙古族先民在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时间内形成的特定的法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李泽影 《中国妇运》2004,(10):15-1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这个民族精神。”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四川省妇联结合妇联工作联系妇女、联系家庭、联系群众的特点,发挥优势,找准切入点,以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为有效载体,通过贯彻实施《公民道…  相似文献   

20.
女性吸毒人员的心理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武汉市劳教局戒毒所29例女性吸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家庭教养方式进行测查和深入访谈。结果发现:(1)女性吸毒人员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等方面的健康状况要比全国常模差穴P<0.01雪;(2)女性吸毒人员的早期家庭教养方式与对照组相比,其父母更多的表现出偏爱和拒绝否认被试;(3)深入访谈的结果表明,生活经历、不良家庭、学校和社会背景是女性吸毒人员早期挫折重要的影响因素。由此研究者提出了整合的吸毒防范与戒毒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