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认识新型社会阶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陆学艺 《前进》2002,(5):44-45
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按新标准把中国社会划分为10个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它们分属五种社会地位等级:上层、中上、中层、中下、底层等。该报告课题组组长、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专家陆学艺接受记者采访时,就一些重大问题作了解答,现选编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在发达国家,社会收入分配基本呈现橄榄形结构,比较稳定。而在中国,由于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均较大,社会收入结构有人称之为"图钉型结构",即富裕阶层人数较少而收入占比却较高,中产阶层(笔者认为对中国这一群体称之为"中产阶层"比"中产阶级"更合适)人数也比较少,而中低收入群体比重过高。不过,这一现象正在被逐步改善:近几年来,收入差距开始收敛,中产阶层比重有所上升。不管这是经济转型的因还是果,总之都有利于社会及  相似文献   

3.
数字     
2016年中国中产阶层将增至1亿户日前,汇丰发布的一项消费者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中产阶层2006年约达3500万户,10年内该数字将成倍增长,到2016年该数字将增至1亿户。央企向国家分红比例明确  相似文献   

4.
正在本世纪初的几年中,有关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趋势的讨论成为热点话题,社会学界出现了社会分层研究的高潮。其中,社会学家陆学艺关于"中国社会十大阶层"的研究报告产生了极大影响。此外,孙立平、李培林、李强、李路路等学者以及笔者在各自的论著中,对中国社会分层状况和阶层结构变化趋势提出了各种不同看法。其中,"结构化"或"碎片化"、"断裂化"或"中产化"的说法,是对中国社会分层宏观格局和变化趋势的几种总体判断。  相似文献   

5.
为避免统计主义陷阱,阶层研究必须置于社会生产导致的社会结构转换的大背景下才富有理论和现实价值。"中产阶层化"是西方发达国家再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中心区更新中出现的一种空间呈现和阶层演替过程。作为社会阶层研究实现空间转向的切入视角,中产阶层化可分为三个关键阶段:文化驱动、资金驱动和公共政策驱动。阶层转换主要表现为艺术家等先锋群体、金融服务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跨国新中产阶级人群侵入和替换工人阶级和低技术家庭居住地区的过程。在研究取向上则完成了从单一的"租差论""资本论""消费论""投资论"向全面整合的中产阶层化解释体系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进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颜彦  李力 《半月谈》2004,(4):15-19
“我们历来是主张两条腿走路的,现在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这是走不快的。”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学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他说的“长腿”指的是“经济”,“短腿”指的是“社会”。  相似文献   

7.
~~农村税费征管制度对干群矛盾的内在影响与对策@候爱琴$长江大学政法学院!湖北荆州434025~~~~[1]朱希刚.中国农村改革20年:回顾与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1998,(9). [2]陆学艺.农民真苦,农民真穷[J].读书,2001,(1).  相似文献   

8.
严翅君 《乡音》2012,(10):38-39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中产阶层赢得了发育成长的土壤和气候。一方面,随着社会转型步步深入,中国当代中产阶层正在迅速崛起、快速量增;另一方面,由于转型中各种复杂局面的出现,中产阶层面临着质的飞跃的困境。正因为此,有学者认为,处在传统农业社会快速解体和重新定位过程中的中国,阶层的迅速分化和快速重组尚未完全实现,不敢轻言...  相似文献   

9.
说,现在我国人口近13亿,未来20年内将达到15亿左右,目前全国的劳动力资源总量约9亿人,到2020年左右,我国劳动力资源总量将超过10亿人。我国的有效就业资源究竟有多大?去年我国实际就业人员为7.4亿人,扣除其中的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2000多万城镇职工冗员,真正有效的就业岗位也只  相似文献   

10.
该书导言《中国中产阶层的历史与现状》中介绍说:“在2002年完成的一项研究中,中国中产阶层的人数已达到8000万人以上;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的官员则指出,自2001年起的未来5年内,中国将有2亿人口进入中产阶层消费群;而原中国对外贸易部副部长、中国人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2001年在新加坡的一次讲演中,更是大胆预测,在未来10年中,中国具有中等收入的群体将达到4亿之多。”“本项研究历时近30个月”,其中“研究的第二个阶段为时6个月(2004年1月-2004年6月)……通过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和武汉的抽样和电话访问系统,  相似文献   

11.
一位潜心研究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的著名学者陆学艺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中国,工人有工会,学生有学生会,而农民却没有农会,那么农民的利益谁来保护呢? 在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中国,保护农民利益不是一个头等重要的大问题。由于农民占中国总人口的绝对优势的基本构成的现状,所以它决定了保护农民利益既是我们党制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稳定中国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中产阶层规模的扩张和影响力的渐增,考察他们的集体政治行动,已成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当前,我国中产阶层批判现实的政治态度日益彰显,面对直接利益威胁的街头政治行动开始萌芽,网络"赋权"效应使其政治动员、政治传播能力极大增强。破解我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困境,引导其"稳定器"作用有效发挥,将会有益于社会的"有机团结"。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中产阶层在关于中国社会民主转型的讨论中,中产阶层是一个热门话题,这不仅仅意味着中产阶层在政治活动中已成为一个重要阶层而崭露头角,它有着更为深刻的政治含义。  相似文献   

14.
日前,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召开的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上了解到,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的三五年内,我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与会同志在分析其原因时认为,1999年将是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重点突破的一年,从机关下岗分流的人员会大量增加,国有企业下岗再就业的压力也会加大,就业将是长期困扰我们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劳动力总量过剩,供过于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劳动力结构性失业与劳动者素质无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定型现代化社会结构及利益格局的社会中坚力量——中产阶层已经出现,中产阶层的成长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共同演进,中国的中产阶层已形成自己的独特特征。本文首先对相关概念加以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今中国中产阶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关爱民生当固本,促进就业自和谐。自2002年厦门市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全市共有144712人次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灵活就业人员占40%以上。灵活就业已成为当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渠道,深受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的欢迎,被普遍认为是促进就业一系列政策中惠及面最广、最有成效的政策。以下就厦门市这几年在落实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促进就业方面的政策效应作一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陆学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2年至1965年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生。他长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社会学理论、社会结构研究和农村发展理论研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98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96年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主要著作有:《改革中的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和《三农论》等。目前在主持国家社科重点课题《中国国情丛书——百村经济社会调查》。  相似文献   

18.
中产阶层居于社会发展的中间水平,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产阶层发挥着不同的历史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发展,中产阶层要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即对"地球社会"、"国家社会"和"生活社会"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9.
在湖南代表团召开全团会审议“十五”计划纲要报告时,经济学家厉以宁代表提出,目前经济中存在4个主要问题。一是企业活力不足。企业素质不高,因此竞争力不强。如果不大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入WTO后会面临严峻的市场危机。二是就业问题。企业改制过程中会分流出不少人员,新达到就业年龄的人需要有工作,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会引发社会不稳定。三是一些地方财政困难。有些经济不发达的市、县,连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都难以按时发放,更不必说发展地方教育与建设了。四是农业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经济亟须启动。厉以宁:…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统一战线》2006,(4):16-16
重庆市光彩事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明显效果。参加市光彩事业的非公经济人士累计达1000余人次,投资涉及工业、农业、教育等领域项目100余个,投资金额达20多亿元(不含由中国光彩会组织在万州区的投资),解决人员就业18万人次,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近5万人次,为抗洪救灾、抗击“非典”、拯救川东气矿“12.23”井喷事故、为少儿白血病救助基金及助学助教等公益事业以及向印度洋海啸受灾国捐款共计近1亿元,捐建光彩学校近100所,为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使光彩事业成为全市扶贫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前,市光彩会有会员2200多名(含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