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李城外 《世纪行》2007,(9):43-48
1969年至1974年,在“文革”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原文化部在湖北成宁创办“五七”干校,六千余名文化界领导干部和作家、艺术家、出版家、翻译家、文博专家及家属下放鄂南向阳湖,度过了几年“脱胎换骨”的艰难岁月。尤其是当年的中国作家协会和人民文学出版社被“一窝端”(其中包括冯雪峰、冰心、沈从文、萧乾、陈白尘、张光年、臧克家、楼适夷、郭小川、韦君宜、严文井等众多文学大家),可谓名流云集,空前绝后。向阳湖已成为这些文学大家们一段抹不掉的记忆,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节笔墨凝重的篇章。十多年来,中国作协会员、成宁市向阳湖文化研究专家李城外致力于干校文化研究。为了铭记历史,本刊选载一组李城外采访向阳湖文学名家的口述实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记录了特殊历史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艰辛历程,是共和国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迄今为止,对向阳湖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引起文化名人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向阳湖“五七”干校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它的研究填补了党史党建研究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3.
张磊 《理论月刊》2012,(6):159-163
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在"文革"时作为文化部的干校,曾汇集了众多文化名人在此劳动锻炼、改造思想,其中不乏冰心、冯雪峰、沈从文、张光年、臧克家、萧乾等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存。省委书记李鸿忠曾指出:"向阳湖文化是咸宁独一无二、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向阳湖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它在中国社会史、思想史乃至文学史的研究方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城外 《世纪行》2008,(2):45-47
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曾有过一段让6000多名京城文化人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它为中国当代文化史留下了一节笔墨凝重的篇章。1994年,当我把目光投向这块沉寂多年的土地后,自己的血脉便和向阳湖水融入在一起,也注定了我的“向阳湖情结”系得越来越紧,今生今世再也解不开……  相似文献   

5.
1969-1972年,中央部委机关、部队、北京的高等院校,纷纷到湖北建立“五七”干校,总共有38个单位,近10万人(不包括家属),包括沙洋干校、咸宁向阳湖文化部干校(臧克家、张光年、郭小川等文化名人来此)、襄樊铁道兵干校、襄樊国家经贸委干校(朱基到此)等。1979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后,“五七”干校才全部撤销。湖北的沙洋,是“五七”干校最集中的地方,在全国颇有名气。沙洋“五七”干校,以沙洋镇为中心,以原沙洋农场管理局的基础和范围为条件形成,故名“沙洋五七干校”。沙洋先后建起27所“五七”干…  相似文献   

6.
“文革”中期,原文化部6000多文化人下放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向阳湖文化”。这种文化在现在看来是一种对历史的反思文化,其内涵可从那段历史的荒谬性、文化人的苦难历程和逐步觉醒的心路历程这三方面体现出来。同时,在考察向阳湖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向阳湖文化”的现实意义也得以体现:它是历史的遗存,是对未来的警示;它既展示了“国民性”的阴暗面,更体现了文化人直面绝望的勇气及精神的高贵;它既能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借鉴,又是具有发展活力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7.
<正>黑龙江地处边陲,又是当年反修防修的前沿阵地,而柳河地处山区,符合战备和办学条件。1968年5月6日,黑龙江省革委会下发文件,决定在省委机关柳河农场原址上建立"五七"干校。中国第一所"五七"干校——柳河"五七"干校随即诞生。干校成立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向北约250公  相似文献   

8.
“入选了,入选了!中国社科院息县‘五七’干校旧址入选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了!”近日,息县政协收到县政府函告,该县政协委员三年持续关注献计的“五七”干校旧址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据《信阳地方志》记载:1968年至1969年春,中央直属机关和部队的31个单位到该市创办了“五七”干校和农场31处,主要分布在息县、罗山、潢川等5个县.其中,息县东岳镇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五七”干校,是学界名流最为集中、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一大批当时就已蜚声国内外的文学家、翻译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经济学家、金融学家、铁路专家等荟萃于此,一时间泰斗云集.他们在信阳这片土地上耕作、生活、行走、思考,并纷纷留下了不朽之作,如顾准的《顾准日记》、杨绛的《干校六记》以及俞平伯的近百首诗词等,都成为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9.
《世纪行》2016,(5)
正腾讯前首席行政官陈一丹2013年成为湖北省政协委员,很多人没有想到。他回答说:"我这个人比较随缘,认为这个方向是对的,我就坚定往这个方向去。"7年前,陈一丹还是腾讯CAO(首席行政官)时就开始关注湖北,投资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他回忆说:"当时就想着把钱投下去,如果有收益,直接再投到学校里面去。  相似文献   

10.
曹惊明  肖晓运 《前沿》2006,42(12):3-6
研究文化的本质要以研究人的本质为逻辑起点。文化不仅是外部世界的人化,同时又是人自身的主体化。没有文化,人就不成其为人。毛泽东深谙此理。毛泽东领导中国文化转型就是从调查研究中国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状况起家的。在毛泽东的文化视野中,人是他的文化本质的逻辑起点,人的实践是他的文化本质的现实根基,而毛泽东提出的“人的自觉能动性”则构成他的文化本质的最终归结。  相似文献   

11.
迟小秋 《北京观察》2015,(10):27-29
<正>全国文化中心,不是全国文化资源中心。光有"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还不行,光有诸多高校、文化人也不行,必须得"活起来",这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讲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他还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地方历史文献对屯堡人的记载 ,结合“六山六水”民族调查及研究 ,进而论述了屯堡人的判断标准、自识与他识、文化传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杨文 《今日山西》2004,(5):22-23
大院就是大院,可一旦成为文化的载体,他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神秘老人,孩子从他身上寻找慈祥,学者从他身上寻找历史,诗人从他身上寻找灵感,商人从他身上寻找智慧。英国人有句俗语“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我们可不可以说“说不尽的大院文化”呢?在晋商大院中,出名最早的是乔家大院。有人说,乔家大院是因为《大红灯笼高高挂》而出的名。确实,1991年张艺谋携巩俐等,在乔家大院一住便是好几个月,拍出了《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一名噪中外的获奖影片,乔家大院也开始名扬天下。1987年是乔家大院开放的第一个年头,接待游客3万余人;从1991年开始,乔家大院的…  相似文献   

14.
统战文化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由统一战线代表性人物创造的,是统一战线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文化人"是统一战线人才队伍建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产生以来就被打上多元表征的印记,因为与文化有关的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都是多元的。从远古到今天,由于实践的多样、生活的多彩、交往的多元等,造成文化边界、文化内涵和文化叙事不断地变化,人们对文化含义的认识也在社会实践中曲折延宕。反映文化静态表征、动态表征、能量表征、差异表征的"创造说"、"本质说"、"交往说"、"人化说",都是试图揭示文化内涵的叙事形式,这些说法是一定层面上和一定视角下的学术见地,为我们研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经验积累。  相似文献   

16.
<正>"他很为群众着想,我们都很信任他,遇到难办的事,我第一个就会想到他。他被评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我认为‘人民满意’几个字他当得起。"钦州市钦北区小董镇那兰村村民黄叔说。"和他共事差不多两年了,我看到他对每一位群众都很亲和,无论谁到所里来,他都会先请他们坐下,再奉上一杯暖暖的茶慢慢聊……"钦北区司法局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黄珍说。还没见到黄英勇,记者就听到了关于他的诸多赞誉。"我刚刚送走了两拨来咨询的群众。要是往常,9点钟我已经下到村里开始工作了。"在小董司  相似文献   

17.
记得20多年前,笔者在文化干校学习时,听荆楚文化学家授课时讲过这么一则故事:古时候,"矮"与"射"的读音与现在是刚好颠倒的,"矮"读作"射","射"读作"矮"。"矮"是象形字,像人站着放  相似文献   

18.
王长江 《创造》2007,(4):131-133
在中国语言中,"文化"是一个很高雅的词.人们把通古晓今、满腹经纶看作是"有文化"的体现,把掌握学问、从事知识传播的学者、专家叫做"文化人".因此,像"文化"这样深奥的研究课题,颇有令人望而却步之感.  相似文献   

19.
几次要写写张转周,竟然不知如何动笔。不知是他的身份复杂,还是他这几年一直从事与他身份不符合的事情。 你说张转周是不是文化人 几年前,在河南采访,初识张转周,把他当成一介文人。 应邀参加一个文化沙龙,张转周侃侃而谈。 "现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各行各业都在萎缩,唯独文化事业蓬勃兴旺。国外的文化机构文化商们纷纷往国内扩展,试图挤进中国市场。好莱坞都要来中国拍影视剧,我想,美国不过200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20.
观点看法     
《观察与思考》2011,(6):8-9
<正>我很反感有些人,本来中文说得好好的,却时不时蹦出一句英文来。—5月14日,有"诗人外交家"之称的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在武汉出席一讲座时表示:中国是拥有几千年文明的大国,中国人要坚持自己的文化,"动不动就‘out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