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费迅 《群众》2011,(3):62-64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及优良传统作风是在中国革命的曲折发展中逐步形成起来的,是经过了革命、建设实践的反复检验而被全党接受、确认并得到传承和光大的。  相似文献   

2.
周益锋 《前进》2008,(10):32-32
人类同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够创造文明。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那么,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式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回答,但社会学的答案非常简单:“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和而不同”,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理念,既是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又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就是和谐、和睦、和顺、和衷共济;“不同”,就是差异化、人性化,就是创造性、突破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委统战部提出实施凝聚力工程,在非公经济人士中开展“新晋商、新形象”活动后,我们及时总结了以前非公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的经验,并对全市非公经济人士的特点和思想状况进行了进一步调研。我们认识到,要塑造出他们的好形象,最基本的就是要使他们在传承历史上潞商勤劳、朴实、开拓、仁爱的优良传统基础上,再加以创新丰富,培育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他们多样化的价值取向与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需要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中国士人有着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高度使命感和担当精神,素以“传承文化”“教化民众”为己任,认为士人修己和教化之好坏,关系天下兴亡。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士人有着浓厚的“文化自觉”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吴利平 《人大论坛》2007,(12):46-47
重要的传统节日有望成为法定节假日,将实现民众尽情分享民族“文化空间”的心愿,这不仅有利于民族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真正意义上贴近百姓的愿望和情感。因为老百姓的节日就是精神家同的一部分,更需要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发掘、去体味、去分享,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体现。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所以区别于其它国家和社会形态的精神文明,就是我们的精神文明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传承了中国几千年文明的优秀传统,吸收了当今整个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先进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8.
第一:要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这样我们才有作为文化传承创新可能性的起点。中国的文化发展只能从中国本身特定的历史条件与文化背景出发,这是我们进行文化传承创新的绝对起点,也是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传统”存在的根据。  相似文献   

9.
2010年第11期《世博党建启示录》给了我们很多联想和启发,“后世博”如何传承和光大世博会志愿者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与日常生活和城市精神紧密相连和有机融合,是需要我们每一个市民去思索和实践的现实课题。志在,  相似文献   

10.
“的士”司机是城市一道看得见的风景:通常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匆匆的身影,好像他们随时随地都在路上一样。尽管他们是那样争分夺秒,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他们也是平常人,需要吃饭、需要休息。对了。这就是我们经营的目标市场,开家“的士”司机餐馆。  相似文献   

11.
《上海支部生活》2011,(5):10-13
中国人讲“远亲不如近邻”。是有传统的。自古以来,人们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贫病相扶,这些优良风尚就一直在民间不断传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妇孺皆知。时至今天,睦邻文化传统已不仅仅是如何传承的问题。现代化、城市化,极大地改观了我们的生活,却也让我们遗失了许多曾经的美好。于是,我们开始怀念,并努力重构。  相似文献   

12.
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需要一个持续的实践过程,也就是需要一个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党的内在本质科学性不断被外在化和现实化地展现出来,其具体展现的方式又是丰富多样的。文章主要从指导思想、实践行动、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几个方面分析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实际展现。  相似文献   

13.
达理 《前进》2002,(6):14-17
所谓创新,就是要调整、完善和改革同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体制、机制及其思想观念,使之同客观实际一致起来。创新的过程,就是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过程,就是依据“实事”去“求是”的过程。重振大同雄风,实现大同经济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用新的战略思维和发展眼光来审视我们所走过的路,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争先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生活中,职业道德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师德、医德和官德,这三种职业道德一旦偏差就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师德——古人云:“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道”,就是做人之理,就是老师要向学生传输做人的正理,如何做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所谓“业”,就是知识和技能,就是老师要向学生传授为社会创造价值、求得生存的本领和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活动中所需要的劳动生产能力;所谓“惑”,就是在获取正确的“道”和“业”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江苏政协》2023,(3):27-28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为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我省提出“要高品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使之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典范。”围绕保护、传承和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全省各级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对照中办、国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要求,如何在“全国一盘棋”的协同发展中推进此项工作,仍存在难点。  相似文献   

16.
木子 《创造》2023,(11):16-20
<正>二十三、自古人生三不朽,唯有立言最长久古人所说的“人生三不朽”是指“立德,立功,立言”。“三立”,现在我们也可理解为人生的三个最高标准,或者说是成功人生的“三部曲”,即: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建立伟大的功勋业绩,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说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这其中,立言是立德立功的延续,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和途径,因而也最长久。立言是思想的传承。  相似文献   

17.
潘莉 《前沿》2014,(9):11-13
城镇化进程中,民俗的保护和传承是“根”的延续,“美”的传承,“情”的延伸,“源”的开拓。要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应该首先在“人”字上做文章,即从娃娃抓起,吸纳外来人员参与,激发全体民众对民俗保护和传承的自觉意识,还要发挥民俗学学者的作用;其次在“态”上做文章,即做好民俗的“静态”保护工作、“动态”传承工作、“活态”发展工作;另外还要在“涵”字上做文章,摈弃太多的功利化目的,敬畏民俗,尊重民俗,在此基础上,对民俗加以传承发展,如发展民宿、村落经济等。  相似文献   

18.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是对生活乐趣的不断追求,当下流行的现实版开心农场就是城市人追寻田野梦的一个典型例证。对农产品提供而言,首要是“放心”,次要是“开心”;现实中生态农场让人“放心”,开心农场使人“开心”;而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舒心”。同时,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这就是舒心农场。  相似文献   

19.
《公安研究》2014,(3):94-95
杨钊、王茜在《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撰文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普及,一种基于网络交互媒体的新的公益模式——“微公益”正快速兴起。“微公益”的出现体现了我国社会对公益的追求及对传统向善文化的传承,但“微公益”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参与其中的行为主体共同努力以保障其健康成长。政府作为“微公益”行为的特殊参与主体,对“微公益”行为过程的健康成长的科学引导,将有效推动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人类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而文化在价值内涵上的变迁则与之互为表里,在精神崇尚上表现为从“尚力”、“尚财”到“贵知”的逻辑进程。要顺应这种时代价值的转变,对于我们“重人伦、轻自然”和“贵义贱利”的传统价值观念而言,就需要有一个价值思维的主体化和客体化的调适过程。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知识经济,实际上就是一个时代价值观和民族价值观的综合创新过程,同时也是新型价值观的建构和树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