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人民论坛》2023,(22):61-63
坚持人民至上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网福建电力新时代“双满意”工程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标尺,坚持做到为党和政府分忧、为人民谋福祉,充分体现了国企为民的价值追求。该工程坚持高质量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高品质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高水平赋能新福建建设,为新时代国有企业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积累了可靠经验。展望未来,国网福建电力要始终做到站稳人民立场、满足人民需求,坚持改革创新、提升服务能力,聚焦能源转型、赋能绿色发展,以新时代“双满意”工程强化央企为民服务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这一新的重大政治论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菏泽作为欠发达地区,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新的要求,应深入思考,准确把握区域发展定位,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明确短板,努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3.
检察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仅影响人民对法治、公平、正义的需要,而且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因此,做好新时代检察工作,必须着眼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履行好监督职能,维护好公共利益,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多高质量高品质的司法服务。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实践遵循。围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现实依据和实践要求谈谈对这一论断的理解。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5.
<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不平衡的矛盾比较突出。为此,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  相似文献   

6.
《群众》2021,(7)
正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能源工作作出具体指示。全省发改能源系统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结合省情实际,坚持一手抓能源安全供应保障,一手抓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能源保障。全面贯彻落实"四个革命、  相似文献   

7.
正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特别是"绿色食品"这张牌,关系着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的历史性任务,关系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造绿色食品牌,要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必须强化金融服务和支撑。新时代金融服务云南乡村振兴和绿色食品牌的打造,要切实找准金融服务的功能定位,使金融成为打造世界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为山西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资源型经济发展区域的山西,全省经济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样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如何让山西改革发展真正搭上新时代快车,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要求,扎实抓好全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最终引领资源型区域走出困境,成为对山西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
《北京周报(英文版)》2021,(1):I0001-I0016
前言,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动力,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建成较为完备的能源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推进能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最快的国家。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我们要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此,要以党的思想建设为先导,筑牢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牢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政治方向;要以党的作风建设为契机,防范化解经济社会领域重大风险;要以基层党建为抓手,铸就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循环体系",这符合我国新时代的发展诉求,能有效推动我国能源体制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正处于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我国能源行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建立"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体系,推动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变革,是有效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正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指明了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动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山西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综合基地,能源发展对全国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近期,党中央决定在我省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正是推动落实这一战略思想的具体实践,凸显了我省在全国经济和能源变革大格局中的比较优势和战略地位。"十四五"时期,山西要全面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推动能源  相似文献   

13.
石油和电力是重要的能源资源。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加,石油和电力供应紧张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意见》精神,市政府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正地方改革发展与遵循法治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叠加增效作用。那么,地方改革发展与遵循法治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又怎样才能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其发挥出最大的叠加增效作用,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呢?改革发展必须严格遵循法治推动地方改革发展是新时代的新要求,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责任和义务,也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支柱。按照新时代的新要求,推动地方改革发展必须遵循法治,做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5.
《上海人大月刊》2007,(7):12-12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上海所需能源基本依靠外省市调入或国外进口,能源资源供应已成为制约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去年4月26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能源工作的决定》,进而为本市节能降耗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相似文献   

16.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直辖以来,城市天然气发展迅速,全市供用气量大幅度增加,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镇气化率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目前全市天然气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天然气利用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仅占13%,与我市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很不相称,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仍有较大潜力。为  相似文献   

17.
《辽宁人大》2007,(9):1-1
有限的能源资源,脆弱的自然环境,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社会的文明进步,也不允许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节能减排不抓出实效,就谈不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没有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也说不上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8.
提炼标识性概念是构建中国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工作之一。在立场概念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矛盾概念上,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在战略概念上,以生产方式重构实施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制度概念上,坚持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延伸经济制度和基础经济制度。立场阐明态度,矛盾揭示方法,战略指明方向,制度夯实保障,“立场—矛盾—战略—制度”这一话语体系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集中表达形式,彰显了中国政治经济学鲜明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这也标志着新时代我国社会建设也必须围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变革,推动高质量社会建设,实现社会现代化,我国社会建设进入质量时代,这正是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学研究意义。高质量发展不仅具有经济学属性,同样具有社会学属性。社会学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研究高质量社会建设,并指出了推进高质量社会建设的四个实践取向。推动高质量社会建设,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好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好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强调"四个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培养干部队伍,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奋力谱写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