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段时间以来,党内和社会上对干部“政绩”的理解和看法不尽一致,流行着一种“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说法,究竟此说是耶、非耶?有必要作一辨析。问题还得从“政绩”说起。纵观历史,重视政绩并考核政绩,通过“考名责实”来监督、评价和使用干部,是历代吏治的通行做法。在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论文选编《尚书》中,就有“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的记载,意思是每3年对官吏的实绩进行一次考核,经过3次这样的考核,评价其为政的昏暗与清明,决定其进退和升降。宋代思想家、文学家苏辙,也有“考绩进秩,吏之常法”的论述。新中国…  相似文献   

2.
考核官吏制度在上古时期已初露端倪。《尚书·舜典》载:“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这就是传说舜带三年考察百官一次政绩,考察三次后,罢免昏庸的官员,提拔贤明的官舜,于是,许多工作都兴盛起来了。《空记·夏本纪》和《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等史籍有关于夏禹“会计”的传说:日对诸侯的考核是三年一次,其考核的内容是核算各诸侯的贡赋征收,方式是把诸侯召集在某地进行面对面的统一考核。这种定期会集诸侯考核当时已形成严格的制度。《韩非子·饰邪》载:“禹朝诸侯之君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迟至则斩…  相似文献   

3.
考绩,也称考课、考核、考查,是对在职官吏的政绩及是非功过的考评。考绩是我国古代人事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理论和制度随着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完善。 根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的考绩制度最早产生于舜时。当时实行“三载考绩,三步黜陟幽明”(《尚书·尧典》),即舜每三年考核一次各部落首领,考核三次(九年)后,根据考核成绩来选拔、任用人才。这种做法还很简单,可以看作是考绩制度的雏形。西周时期采取述职与巡守的形式对诸侯进行考绩。述职即诸侯定期向周天子朝觐,汇报自己的政绩;巡守则是天子定期视察诸侯们的工作,一般为5年巡守一次。对于一般官员,则采用小宰以六计课群吏等具体方法。 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专门就考绩理论进行了研究。荀子认为要设立“相”一职主管考绩,“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可则废”。(《荀子·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官吏治理制度主要包括官吏考绩制度、监察制度和官员惩戒制度。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制度,有效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统治。古代官吏治理制度实践,对于现代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洪迈在《容斋随笔》“四笔”中说:“唐制,尚书考功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凡应考之官家,具录当年功过行能,本司及本州长官对众读议其优劣,定为丸等考第,然后送省。……今但付之士按吏据定式书于印纸,比者又令郡守定县令臧否高下,人亦不知所从出。”粗略看来,此言是说唐宋两朝考绩方式多有不同.宋代考绩不如唐朝严谨。  相似文献   

6.
考核制度是整个公务员制度链条中的关键环节 ,要使考核取得成效 ,结果令人满意和信服 ,关键又是考核内容及标准问题。包括考核什么和以什么为依据进行考核。一、关于考核内容和标准的历史沿革1、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考核制度的雏形 ,那时称为考课、考功等。唐代是我国考核制度比较完备的发展阶段 ,在考核内容和标准方面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四善二十七最”的规定。“四善”是对官员道德水平的基本要求 ,分解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四个方面 ,这使对官吏德的考核有了较…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重视考核官员的官 德、政绩和功过等情况,逐渐形成了 一套官员政绩考核制度和办法。 我国古代统治者主要用惩罚和奖励的 手段来管理和约束官员。汉代通过考核区 别官员的优劣,成绩显著的被称为“最”,给 予重奖。其余再按优劣排列名次。对成绩优 良者按口头褒奖、行文褒奖、增加俸禄、升 官赐爵等顺序由低到高进行奖励。考核成 绩较差的被称为“殿”,要追究其责任,给予 处分或刑罚。唐代将考核成绩分为上中下 三等九级,根据等级分别给予赏罚。清代根 据考核成绩将官员分为称职、勤职、供职三 等。对一等称职官吏加官晋级;对三等怠惰 渎职官员进行责罚。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考核制度也源远流长。我国的职官考核,最早见于《书·爵典》:“三载考核,三考黜陟幽明”。意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考核官吏的政事成绩,论功按绩给予其奖罚和宫职的升降。据《尚书》记载,舜每年要到各部落巡视一次,考察各部落首领的功绩,对有功称职者赏,  相似文献   

9.
《周官》卷一说:“惟王建国……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这说明了国家建立后设置官员分别职掌政务的必要性。我国在夏、商时期已出现了帮助奴隶主国王进行管理的官员。甲骨文中出现的“尹”、“卿士”、“史”、“宰”等.均是辅助奴隶主国王处理政事,掌管祭祀,记事,率“众”守边征伐乃至管理国王家务的官员。而选拔官吏,则关系到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关系到统治政权的巩固等等。因此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官吏的选拔。  相似文献   

10.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及早恢复社会经济,巩固政权,整顿吏治,反贪倡廉,建立了严格的考核监督制度。规定:对京官考核每6年一次,地方官的考核每3年一次,考核等次分为五等。考核等次由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使等监察机关负责核定。为了保证考核结果能真实反映官吏的政绩,达到奖善惩恶的目的,朱元璋还颁布了《考察通则》、《监纪九款》等法规,对监察官员的执法进行监督、约束。规定:如果监察官“知善不举,见恶不拿”,就要“杖一百”;贪脏者还要从重论罪,较其他官吏罪加二等。如此严正的监督考核机制,使开国之初的明朝很快走…  相似文献   

11.
县级党政领导干部考绩评价探微汪晓红关于对县级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实绩考核的项目、方式、程序等问题,已有不少探讨和实践。从当前来看,客观准确地对实绩考核进行分析、论证并作出评价,仍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评价工作是整个考绩工作的最后工程和深化阶段,考...  相似文献   

12.
《时事资料手册》2010,(5):127-127
为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四平市教育局在教师考核评价工作中,创造性地实行了“一评三考”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6年来的不断实践和完善.已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规范的老师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谭琪、齐秀强在《理论前沿)2009年第1期上撰文认为,目前制约官员问责制度化、常态化的关键是四对矛盾的存在,即“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之矛盾,“火线问责”与制度问责、常态问责之矛盾,问责“大”与“小”之矛盾,责任“轻”与“重”之矛盾。因此,为使官员问责形成长效机制,应当着力于三个方面来探寻官员问责制度化、常态化之路。一是实行绩效问责,作为官员问责制度化、常态化的突破口。通过绩效评估来强化问责,  相似文献   

14.
刘新 《现代人事》2001,(6):41-41
一千多年前,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创立大宋王朝。建国后凭着他对官场的观察,深知官吏“贪浊”,为了整治官吏腐败,也为了集中皇权,他推行了“官职分离、互相牵制”的任官政策,使官员职、权分离,名实混淆,任何官员都无法集中权力、威望于一身;使得天下的官遍地都是。当时有一种戏叫滑稽戏是这样讽刺这种现象的:  相似文献   

15.
公安民警考核激励机制是公安队伍管理长效机制的核心内容,但考核激励机制的建立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原则。首先要明确“考什么”,其次是“怎么考”,第三是“考后怎么办”。平湖市公安局实施AA制考核激励机制两年来,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公安民警的工作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公安工作,队伍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相似文献   

16.
回避制度的产生与历史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避制度初显于西汉而成于东汉。西汉时,为巩固中央集权,防止分封的诸王特别是同宗兄弟和后室同宗外戚篡权,在官吏的任用上原则规定:“王国人不得宿卫”,“王舅不宜备九卿”,已具有回避的意义。东汉时,防范和限制官吏利用亲朋关系循私枉法的亲属回避、职务回避和地区回避制度已初步形成。在亲属、职务回避方面规定;“后官之家,不得封候与政”,“中官子弟,不得为牧人职”,在地区回避方面,实行三年一大考的“考课”制度,以考课的成绩,决定官吏的升迁降调,重新安排职务,进行官吏交流,防止地方官吏在—地长期任职,形成盘根错…  相似文献   

17.
12月10日,青岛57个政府部门迎来“年终考”。各个部门一把手用10分钟时间向市民代表报告一年来都做了哪些工作。万名市民代表现场打分,结果将计入市政府部门年底考核中。(2011年12月11日《齐鲁晚报》)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山东省潍坊市公安机关建立“考、用、酬”复合激励机制,改革工作考核模式的作法作了介绍。实行“考、用、酬”三位一体的复合激励模式,其具体作法是通过构建考评指标体系,规范操作程序,严密实施考评,将考评结果与薪酬和任用紧密挂钩,切实兑现奖惩。  相似文献   

19.
咸峰 《群众》2014,(1):68-68
科学的考核指标,也是现代政府管理中的一种“愚昧”,束缚住基层官员的创新意识,使基层部门官员不得不闹绕这些不科学的考核指标,一天天、一年年消磨自己的创新思维,沿着某些领导指定的运行轨迹进行最雠化的政绩积累,进而再度被数据假化。实际上官员们并不是不知道这种指标考核不科学,会滋生出很多问题,但鉴于长期形成的“倚化”观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没有这些指标考核反而会被认为缺乏“创新”。  相似文献   

20.
2003年9月,吕梁老区40余名官员奔赴粤、浙、鲁等沿海发达地区开始了历史上最为浩大的一次“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壮举。几场规模浩大的招商引资洽谈会陆续在三地召开,数百名当地政府官员、商界名流、新闻记者参加,一时之间,“吕梁热”成为几地政府官员关注的焦点,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的亮点,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论点。外界开始注目这个叫做吕梁的贫困地区,“吕梁现象”在三地不胫而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