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曹淑芹  曾珍 《前沿》2011,(3):135-137
网络舆论监督是公共权力制约的新途径。当前,网络舆论监督本身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同时,社会对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本文从网络自身建设和公共部门两方面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
与人大监督、党内监督等监督形式相比,舆论监督具有反映迅速、影响广泛等特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舆论监督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尽管如此,舆论监督难的问题,仍然在一些地方广泛存在。这其中既有思想认识上对舆论监督存在的偏差,有媒体自身的问题,也有舆论监督环境不佳的问题。新时代加强和完善舆论监督,应进一步优化舆论监督环境,加强对舆论监督的支持与配合,倡导对舆论监督的宽容和保护。  相似文献   

3.
新闻舆论监督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强大的影响力,是现代社会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作用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新闻舆论监督进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新闻要真正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要让"无处不在的眼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敏锐,必须科学认识舆论监督的意义,加快新闻立法进程,健全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体系,同时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舆论监督网络,强化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提升和形象塑造等,进而探寻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4.
<正>绍政办发[2015]20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舆论监督是行政权力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坚持为民取向、问题导向,进一步加快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对政  相似文献   

5.
颜春龙  ;郭赫男 《求索》2007,(7):156-158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国家政策和司法制度的和谐,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为现阶段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策在司法领域的反映。本文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利用新闻传媒作为公众传播机构和舆论监督机构的社会功能,调整与国家刑事政策之间的多元互动关系,从新闻传媒自身的推动、舆情调研在刑事政策立法中的作用、发挥协调功能营造良好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等方面来积极推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以加快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相似文献   

6.
党内舆论监督是党内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文章将党内舆论监督作为一个重大的问题提出来,并就党内舆论监督的内涵、党内舆论监督的主要特征、党内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党内舆论监督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党内舆论监督的路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引起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论完善对权力的舆论监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舆论监督因其自身具有的独特功能已成为当代社会监督最有力的途径之一。但在实践中,舆论监督遭到抵制和对抗的现象比较普遍,使得舆论监督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如何走出误区,不断完善舆论监督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媒体作为舆论监督的重要环节,是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但是,当前存在少数基层干部片面认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地方保护和官僚主义盛行等问题,引发了少数基层干部"围猎"媒体的行为,从而影响了媒体有效开展舆论监督工作。鉴于此,各级政府要利用好新媒体做到政务公开透明,支持媒体工作,从而提升自身公信力,切实为群众服务;媒体也应客观真实地反映民声,体现出新闻职业精神,充分发挥媒体新闻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起到监督各级政府工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自媒体舆论监督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当代中国自媒体舆论监督也存在着侵蚀公民自由,破坏政治生态,弱化政治信任等政治风险。为了防控政治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媒体舆论监督的正向功能,必须加快推进自媒体舆论监督立法工作,规范自媒体舆论监督;加速推进公民社会的成长,夯实自媒体舆论监督的理性基础;强化党政机关的新闻意识,用真相筑牢自媒体舆论监督的安全防线。  相似文献   

10.
舆论监督"敏感症"反映的是一种意欲追求自身权益最大化但又不愿过多担责的利己心理。"共责"理性缺失与"尽责"意识缺位,是舆论监督"敏感症"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舆论监督主体"脱敏"的根本在于培养主体间的责任共识和责任自觉,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在舆论监督中各尽其责、各司其职、各获其益。  相似文献   

11.
李萍 《前沿》2010,(14):14-16
在我国,舆论监督是指舆论监督的主体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其实质是人民的监督。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十分重视舆论监督,并在不同场合强调舆论监督的重要性。而且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七大,"舆论监督"的概念连续五次出现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2004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颁布将舆论监督列为党内监督的一个重要制度。这样,舆论监督可以广泛而深入地参与或介入党内监督活动,并成为党内监督中居于独特地位的不可取代的一种监督制度。新闻舆论监督不仅能帮助领导机关掌握问题、督促问题的解决,还能起到警示作用,防范问题的发生。但是,反观目前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问题众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方法不得力,在相当程度上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如何采取措施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在党内监督中的作用,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力图为维护党的纯洁性、保持党的先进性以及更好地完善、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提供一点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舆论监督问题本质上是政治问题,这一点在当代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权力结构分布不平衡、制度缺失以及某些地方领导干部不相配的素质,是舆论监督困境的主要成因.尽管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但舆论监督力量仍能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3.
对建立舆论监督有效运作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舆论监督因其自身的特点与作用方式而成为对现代政府实行监督、促使其规范行政的一种重要监督方式。通过对建立舆论监督有效运作机制的思考,可以为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4.
小议舆论监督与名誉权的冲突与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华 《前沿》2002,(12):88-90
名誉权是一种民事权利 ,舆论监督是一种具有公权性质的权利。名誉权易遭受舆论监督的侵犯。但是 ,无限制的强调名誉权的保护 ,会导致舆论监督的难以运行。本文运用利益衡量的方法 ,对名誉权与舆论监督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冲突 ,以及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期望两者利益达到最大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加强新闻舆论监督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存在一些问题 ,缺乏应有的深度和活力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在从严治党反腐倡廉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步伐的加快,新闻舆论监督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随之而来的新闻官司也大量涌现。面对现状,如何做到既能切实保护新闻自由,又能保护被监督者的权利;既能惩治新闻媒体滥用舆论监督的行为,又能惩治被监督者抵制新闻舆论监督权的行为,为此,笔者认为应将新闻舆论监督纳入法制轨道。  相似文献   

17.
论加强舆论监督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我国的舆论监督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舆论监督所涉及的各方面权利和义务的法制保障薄弱 ,缺乏良好的法制环境 ;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的协同作战不力 ;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的配合尚需提高层次以发挥整体监督合力。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及其对策 ,论述加强舆论监督的有效途径。  一 完善舆论监督的法律和制度 ,为舆论监督创造良好法制环境  舆论监督 ,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实现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 ,要求有严格的法制保障。目前需要抓紧的是制定…  相似文献   

18.
李艳 《求索》2013,(11):214-216
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一直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敏感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使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出现了新变化。舆论监督是把双刃剑,既为公民实现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又因舆论与司法的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差异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司法公正。寻求网络时代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点,构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协调机制,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书林 《岭南学刊》2009,(1):21-24,51
党内舆论监督是党内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从理论体系建设的视角来看,这一理论体系应包括党内舆论监督的界定、主要特征、主要形式等方面内容。目前,党内舆论监督在制度建设、运行机制、功能发挥等方面均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应采取建立健全党内舆论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新闻媒体的批评功能、创新党内舆论监督的方式和手段等措施,推进党内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20.
吴钰瑢 《人民论坛》2010,(9):106-107
舆论监督是一定社会群体对社会现实普遍的、共同的意见,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当前,我国的舆论监督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媒体"绑架"司法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已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既要强化必要的舆论监督,促进司法的公正性,但也应对舆论监督活动进行适当的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