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往今来 ,成功是属于执著的追求者的。让我们来结识这样一位成功者吧———他就是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中心医院副院长、影像医学部部长、放射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祁吉教授。勤奋敬业 ,当一名好医生谈起从医 ,已有近 40年从医生涯的祁吉教授有说不尽的感受和体验 :“现代医学是发展非常快的学科 ,它对医生知识更新的要求几乎是不可间断的 ,当一名好医生就注定这辈子不得轻松” ;“医生是个奉献性的职业 ,当一名好医生是不存在八小时工作制的 ,从当实习医生开始 ,职业特点就要求你必须敬业。”显然 ,他早把勤奋敬业 ,当一名好医生 ,当作从医…  相似文献   

2.
2011年,邓飞告别记者生涯,投身公益,“发起人”这个被他自己形容为“酷”的新职业,也随着他运营的“免费早餐”公益计划,进人了公众的视野。如今,已经成为公益人的他,所做的工作远比“发起”要复杂得多、持久得多。他给自己的警示是“让自己的内心纯粹、诚实”……当“免费午餐”越做越大时我发现我回不去了2011年开始的“免费午餐”计划,是500名记者联合发起的,那次我第一次用了“发起人”三个字,当时给自己的定位是提出者、倡导者。发起“免费午餐”计划时,我没有做任何准备。当时我参加天涯社区年会,我被天涯网友评选为“年度记者”,而“中国最美支教教师”蔡加芹正好就坐在我身旁。她说她的学生没有午餐吃,她吃饭时无法面对他们渴望的眼神。  相似文献   

3.
在谈到刚刚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王选时,北大方正集团副总裁刘秋云对记者说:“和他共事十几年中,我跟他商量工作没有一次超过10分钟。他没有太多的客套,在他的讲话稿里,没有‘帽子’,也没有‘鞋子’。”王选的确可敬,正是因为他的发明,中国的印刷术才告别了铅与火,走上激光照排的新时代。他把时间看得比什么都珍贵,不仅“18年没有星期日、元旦和春节的休息”,而且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也都是直入主题,从来没有“帽子”和“鞋子”。和王选相比,我们现在许多的会议、许多的讲话中,这样的“帽子”和“鞋…  相似文献   

4.
2002年10月26日,正值记者节前夕。一位市级电台的普通记者李惊涛,和中国著名记者、中国新闻记者最高荣誉奖“范长江奖”得主范春歌一道,走进了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讲了他当“傻瓜”的特殊经历和他主持的“‘傻瓜’看世界”栏目,短短30分钟的节目,在全国新闻界和广大电视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5.
出生台湾的女科学家杨慧珠是一位务实勤奋的人,记者几次约她都因工作繁忙而未成。最后,杨慧珠带着歉意的口气对记者说,“要不,就在电话里说说吧。”就这样,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她。杨慧珠告诉记者,1991年,33岁的她携父母举家回大陆定居。之后,她在清华园一呆就是9年。  相似文献   

6.
李静 《中国保安》2003,(4):23-25
从23岁到35岁,从一般保安员到大队长,从河北易县的农村娃到“十佳”进京创业青年。连年的个人嘉奖,3次个人三等功,走上领导岗位后所在群体连续5次荣获的先进称号……这些足以使许银喜成为所有抱着美好愿望来京务工者的榜样。12年的保安生涯,不息的人生追求。在许银喜成长的日子里,让青春燃烧的不仅仅是奋斗的激情,更是他对保安事业12年如一日的执著和守望。3月里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记者走进了东城保安分公司四大队,走近了仍在工作岗位上忙碌的许银喜,走进了这个憨厚的河北汉子的内心世界。见到许银喜时,他正和保安员一起在东城…  相似文献   

7.
我认识宋炳刚是15年前,那会儿,他还是个毛头小后生,高校毕业后在包头日报社《黄河流域信息》报当编辑记者,身高1.83米,国字脸,高鼻梁,用现代流行语形容叫“帅哥”或叫“酷”。人可谓一脸神气两眼灵,憨厚、儒雅,勤奋而机敏,我们成为忘年交。后因各忙其事,虽同在一个城市生活,我也因长年在外采风或深入生活,故再无谋面,联系从此中断……信为经商本诚招天下客若干年后,在文联的一次会上,我与炳刚不期而遇,他变化不大,仍旧不善言表,不笑口常开,似乎更显得沉稳憨实。这才得知,他已调至包头市政府地区经济开发促进会任副会长兼秘书长,真是三年不见…  相似文献   

8.
在人们的印象里,他是个极其普通的人,也是个很低调的人,更是个整日忙忙碌碌的人。魁梧的身材,棱角分明的脸庞上透出一种和善与自信的神情。在这个待人彬彬有礼、举止温文尔雅的中年人的背后,却有着令不少人羡慕的荣誉:洛阳师院教育先进工作者、洛阳市优秀师德奖、中国油画园丁奖、中国油画优秀奖……他在20多年的执教生涯中,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与无私的爱心,孕育桃李满天下;为弘扬民族宗教文化,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他任劳任怨,矢志不渝。一路汗水,一路艰辛,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他就是张书良。逆境对于弱者来说是…  相似文献   

9.
陪同记者采访的女干警对记者担心地说:“一日吸毒,终身禁毒。不少人没几天又回来了,‘二进宫、三回头’的,真是太多了!禁毒太难了,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有‘第一次’。”  相似文献   

10.
他在2005年到2008年3年时间1095天里.395天在维和集训营.513天在维和任务区:他先后两次带队出征苏丹维和任务区.两次获“联苏团特别贡献奖”、两次荣立二等功,所带分队均获“联苏团集体特别贡献奖”:他是战斗在维和一线职务最高、时间最长的中国维和军人,  相似文献   

11.
北京老人李裕善近15年来六次赴三峡采风写生,创作出高1.2米、长458米的“长江三峡神游图”长卷,长卷在北京及各地多次展出,受到国家领导人及诸多名家的高度评价并题字赞赏。他的许多单幅作品被港澳台同胞及国际友人收藏。李裕善1938年生于湖北沙市,按他的话说就是“自小长在长江边,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的长江边上的人。他自幼受楚文化熏陶,  相似文献   

12.
刘雨田,中国第一位职业探险家。1942年2月26日生于河南省长葛县。面对外国人的挑战,1984年5月他毅然舍弃一切,开始徒步穿越万里长城,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壮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徒步穿越万里长城的人。之后,他又徒步穿越丝绸之路、黄土高原,三次探险罗布泊,三次试登喀喇昆仑雪山,考察神农架野人、喜马拉雅雪人、绒布冰川,两次试登珠穆朗玛峰,四次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穿越古尔班通古特等中国五大沙漠,横穿世界第一大峪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至今已完成85项探险。就在他即将第五次行进“死亡之海”塔…  相似文献   

13.
2003年12月12日,年届64岁的吴建民,在他42年的外交生涯中实现了又一次飞跃:当选为国际展览局新一届主席。这是在国际常设组织中担任主席的第一位中国人,也是国际展览局成立75年来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士担任主席。 梅花香自苦寒来 说起这位前驻法国大使,他可是中国外交界的佼佼者。有着传奇般的经历。他从对“n”“l”不分到成为北外优等生,16岁上大学,22岁就在多边外  相似文献   

14.
许大律师     
刘聪玲 《台声》2011,(9):55-55
“聪玲,我来北京啦。”接到台湾许文彬大律师的电话,一点都不奇怪,他来大陆的次数实在太多了。 “我们在说,遍插茱萸少一人。你什么时候来台北啊?”这时候,他一定是跟大陆记者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何雁 《今日海南》2006,(2):24-25
北京人民大会堂,全世界关注的庄严殿堂,人们最最向往的地方。有的人一辈子也进不了一次,有的人只能在梦中心仪。作为民营企业家、三亚南新富斯复合肥有限公司老总郑灶庭,却能十分荣幸地三次健步跨入这个神圣的殿堂,并且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体验着那热血沸腾的激动和荣耀。1999年,郑灶庭作为海南代表,第一次来到人民大会堂领取“突出社会贡献奖”;2003年,他第二次迈入人民大会堂,与钟南山等一同接受“全国十大新闻人物”奖;2005年12月9日,他作为海南惟一的一家复合肥生产企业,第三次跨进人民大会堂,从国家质量监督部领导手中捧回富斯复合肥“…  相似文献   

16.
看上去一脸书生气的唐国华,不惑之年已在鲜花、荆棘并存的律师执业道路上走过了二十个春秋,可谓是年轻的“老”律师了。二十年里,在快乐、痛苦、自豪、追寻的交织中,他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了绚丽之花。一1985年,告别学生时代,步入社会,他先当起了大学老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1988年他开始兼职从事律师职业,也许是律师职业的挑战性吸引了他,他辞去公职走上了职业律师生涯。从1995年发起设立浙江君安律师事务所到现在担任浙江省内规模最大、所内律师过百人的律师事务所主任,其中的酸甜苦辣都已成为过去。对唐国华来说,第一次成功是难忘的,但在…  相似文献   

17.
有一位酷爱新闻写作的保安员,他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文章,队友们称他为“保安记者”。他,就是陕西省宝鸡市保安服务总公司直属大队的陈军。初见陈军,高高的个子,浓眉大眼,人显得黑瘦。从他那幽默的言语中你会发现他性情温和,很容易与人接近;从他的言谈话语中更能流露出他对新闻写作的追求和热爱。今年29岁的陈军来自“泥塑之乡”——陕西凤翔县。1994年,他在经历了高考落选的打击后,“三百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这句格言激励着他没有消沉,为了继续寻梦,当年8月,他只身来到宝鸡市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建筑工地、印刷厂、银行都留有他工作的…  相似文献   

18.
上一次采访吴建民是在2003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当时他还是中国驻法大使。同年,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这次再见到他,是在外交学院的办公楼里——卸任后的吴大使担任了外交学院院长,还实现了他外交生涯的又一次飞跃:担任国际展览局(简称“国展局”)主席。他成为国展局有史以来首次选出的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主席,也是在国际常设组织中担任主席的第一位中国人。  相似文献   

19.
每当提及“黄埔”二字,人们往往会立刻想到广东的“黄埔岛”,想到黄埔岛上的“黄埔军校”……。如今,“黄埔”这两个字响遍海内外,不论在口头上,还是在报章上,人们都会不时听到,常常看到。是啊,“黄埔”这两个字,的确铸就了太多的情感,牵涉着太多的情缘。而我,作为黄埔后代,一遇事,总是“陷”在“黄埔”之中不能自拔。我的父亲李仙洲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学生。他是黄埔学生中年龄最长者之一(1894年生人),所以黄埔同学大凡称他为老学长。据父亲回忆,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接见他时,也称他为“大哥”,并讲:“李大哥是山东人,我记得…  相似文献   

20.
毕业生“临别赠言”现象思考宋佳宏赠言一/提笔要说的话太多,只深深祝福你……真想化作一片绿色,永远融在校园的林荫里……赠言二/悠悠岁月,大学四年好困惑,亦真亦幻,是非曲直,易取舍,悲欢离合,到今天错不过,这样执著,都是为了生活。赠言三/天下大路,九万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